[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德漂”艺族 为德化陶瓷艺术创新注入新鲜血液

2017-02-08 07:48:14 李芳 寇婉琼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四面八方的创作力量汇聚德化,本土技艺和创新理念相得益彰,给德化陶瓷艺术创新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德漂”艺族,瓷都新力量

“蛙叔”孙正元和他的青蛙瓷作品。

东南网2月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芳 通讯员 寇婉琼 文/图)立春这天,漆彩驰陶瓷工作室的黄国銮一大早就急匆匆地从厦门赶回德化。“今天有一位客人想来看看作品《诞生》,可能还要定制一批。今天就算开工了!”黄国銮一边说着,一边打开工作室大门,抓紧时间整理茶席,备好茶叶,烧上水,等候客人的到来。

在德化,像黄国銮这样的人很多。他们来自四面八方,为了心中所热爱的陶瓷艺术,在这座小城坚定地漂着,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德漂”艺族。

探索无限可能

“看到德化白瓷后,我眼前一亮,这是景德镇陶瓷所无法比拟的。一眼就喜欢上,没有办法。”2007年,欧阳兆坤第一次看到德化瓷的温润洁白,便爱不释手。为这一眼的惊艳动心,他说走就走,毅然关掉了在景德镇经营了五年的工作室,来到了德化进行瓷板绘画创作。

欧阳兆坤的创作,追求自然天成。德化白瓷通体洁白透亮,好似一张等待创作的画纸,恰好给了欧阳兆坤创作空间。“我喜欢连画带写,任墨汁自由流动,再根据其自然形成的肌理效果加以想象创作。”话虽这么说,但他对每一件作品都是精心构思,“在动刀雕琢玉石前,要再三思量;对于好的瓷坯来说也是一样,构思很重要。”

和欧阳兆坤一样,来自广东梅州的陈威红也在德化白瓷中看到无限可能。

陈威红的作品,总能让人眼前一亮。谁能想到取名为《望月》的作品,其实是屁股高高翘起的一头肥猪,脑袋趴在地上拿眼偷偷地望着天空?陈威红喜欢琢磨不同的雕塑材质。她尝试将白瓷与紫砂相结合,意外得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陆羽思茶》是陈威红的代表作之一。陆羽端坐在一截树根上,左手执扇,头略微抬起,仿佛正在回味一道好茶。人物采用白瓷来体现,树木则涂一层紫砂土,两种材质组合绝妙,作品意境迥然。“德化瓷洁白细腻,紫砂粗犷而质朴,二者的结合使作品呈现出天然本色,不仅独树一帜,更体现德化白瓷的包容性。”

陈威红的丈夫是德化瓷艺人杨德宝,两人因“瓷”结缘。

刚到德化时,陈威红并不了解德化瓷,在创作时遇到了不少问题。而杨德宝技法熟练,陈威红常向他请教。现在,两人都找到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既有差别,又有默契。

如此,陈威红便在德化深深扎下根来。

创作融入自然

“蛙叔”孙正元,辽宁大连人,自小生长在海边。1997年,孙正元骑着一辆单车从北京到了厦门,在厦门做外贸生意,与德化瓷和德化人结缘。

多次造访德化,孙正元看过了德化的山山水水,并为山水间的陶瓷文化而着迷。于是,他开始一趟趟地去山间水旁寻找老房子,“只要能与山水相伴,再偏僻也没有关系”。最终,他把自己的陶艺工作室安在龙浔镇英山村的一处山腰上,屋旁有竹林瀑布,取名“上土陶舍”。

孙正元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就是凭着一腔热情,开始把玩泥巴。他的作品大都随性之至,并与自然和谐相融。他偏执地只做“蛙”,工作室的展厅里摆满了蛙,形态不一,绚丽斑斓,所以得了“蛙叔”这个称号。

不仅爱蛙,孙正元对蛙也有着不一样的解读。青蛙吃害虫,是人类的伙伴;童话故事中的青蛙王子,让人感受真爱的神奇;井底之蛙,甘于井底,迷恋那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就这样,孙正元创作出了40多种形态的陶瓷青蛙,写实或写意,规矩或夸张,可爱非常。置于茶几一隅,攀于墙面一角,握在手中把玩,怎样都不违和。

大自然中的小东西,总是蕴含着生活的大情趣。“占山一隅,竹为邻,流水即乐,蛙便是我搭档。”孙正元如是说。

汇聚创意力量

“这里有老龙窑,又有大批的年轻艺术家,古老与现代的融合是最吸引我们的地方。”陶艺兄弟工作室的柯舜说。

陶艺兄弟有三个人,都是泉州泉港人,2009年毕业于泉州工艺美术学院陶艺设计专业。他们同样曾到各大中城市辗转闯荡,去年听说德化洞上陶艺村提供了创业平台,便相约来到了德化。

郝赛毕业于清华大学雕塑系。还是学生时,郝赛每年暑假都会到德化创作。现在她成了一名大学教师,就常常带着学生回德化驻地创作。“这里保留着一整套陶瓷手工技艺和最优秀的工匠,有着最完善的配套服务,能让我更容易实现自己的创作灵感。” 郝赛这样评价德化。

除了洞上陶艺村,德化近年来为众多“德漂”艺族搭建了“新秀园”等多个艺术创作的平台,让他们能从瓷都千年的文化积淀中汲取营养。

而这些“漂”在德化的艺术家们,也为这座古城带来了惊喜。

2016年底,德化陶瓷博物馆的一场名为“探索”的陶瓷双年展,让人们看到了一批德化当代优秀陶艺家的艺术追求与探索。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戴雨享在展览序言写道:“作品注重陶瓷造型语言的创新及艺术本体语言的表达,注重自我思想的呈现,作品具有鲜明的表现性和个人风格,融入当代审美,体现出当代艺术的价值追求,作品流露的内涵及视觉感染力,传递出当代艺术中的自我表达与情感凝聚。”

谈到“德漂”艺族,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授张南章难掩激动之情。“他们对德化这座古老的艺术之城起了震撼作用。”他进一步说道,“别人说起德化,首先想到的是何朝宗的‘渡海观音’。除了观音,还能有什么呢?当下德化陶瓷发展如果注入新鲜的血液供养,那么德化陶瓷完全可以再造另一座高山。”

据了解,德化将参加今年在法国里昂举办的第二届中法文化论坛。同时,德化今年还要举办首届陶瓷艺术大赛,并出台政策支持国外艺人、企业家、艺术家等到德化创建驻地创作点。届时,将会有一批“洋德漂”来到德化。

在张南章看来,这是德化的又一次机遇:“各地创作力量汇聚德化,不仅带来新理念,也让本土艺术家感到压力,并产生动力。本土技艺和创新理念结合,让德化陶瓷有了一种创新的可能。”

链接>>>

“德漂”艺族

衍生于“北漂”。近几年来,随着德化陶瓷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艺术交流逐渐增多,德化吸引了大量外来艺术人才。他们慕名而来,成了中国瓷都的“德漂”艺族。据德化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计,目前从外地来德化从事陶瓷相关产业的有74家陶瓷工作室,共计近百人。每年从全国各地到德化进行短期创作的艺术家更多,难以详细统计。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