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考察团昨日探访德化蕴玉瓷庄、三班梅岭古窑址、月记窑
精致的陶瓷作品让专家们折服
早报讯(记者 陈小芬 通讯员 林婉清 许华森 文\图)“看到这些,我非常开心、也很兴奋”“德化陶瓷非常有诗意”……继前天“中国白”陶瓷艺术大奖赛启动之后,法国罗丹博物馆馆长卡特琳·舍维约、佳士得中国瓷器及艺术品国际主管热拉尔迪娜·勒南、法国赛尔弗国家陶瓷艺术中心主任罗曼·萨尔法蒂、北京中法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哈佛大学陶瓷中心项目负责人、中国当代陶艺家赵梦等考察团一行,于昨日参观考察德化“百年老字号”蕴玉瓷庄、德化三班梅岭古窑址、月记窑。
考察团深入考察了解了德化窑烧制过程、历史、人文等特色,为德化悠久的制瓷历史和精湛的陶瓷工艺所折服。
专家被月记窑工匠的技艺吸引
古窑遗址里诉说海丝渊源
德化梅岭窑遗址占地面积约1.17平方公里,发掘了十多条古代窑炉,其中宋元时期古窑4处、明清8处、民国至今2处,该窑址一直使用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涵盖阶级窑、龙窑等多种窑炉形态。古龙窑依山而建,其中有两座古龙窑较为明显,窑头、窑尾仍在,但中间部分已坍塌。虽已破败,但散落的瓷瓦片仍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看到这个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窑址,法国塞尔弗国家陶瓷艺术中心主任罗曼·萨尔法蒂惊叹道,“这个古窑址非常棒,它见证了古代中国陶瓷的辉煌”。罗曼·萨尔法蒂说:“这么棒的古窑址,要让艺术家驻地来创作,让游客来现场感觉陶瓷的历史,发挥出古窑址应有的价值。”
法国罗丹博物馆馆长卡特琳·舍维约一到古窑址现场就拿出相机拍照。她说,罗丹博物馆收藏了不少古代德化的陶瓷,“也许它们是从这里制造出来的,我要把它们的出生地带回去”。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一路拍一路问,她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古龙窑的窑壁,她说,通过手的触摸能感受到德化陶瓷的历史。
“古窑址被保护得很好,历史遗点展示的内容告诉我们德化陶瓷几千年来的技艺非常杰出,让人非常感动。”热拉尔迪娜·勒南感叹道。
德化县博物馆馆长郑炯鑫介绍,以前该窑址主要包括瓷土加工和瓷器制作烧造两类要素。其中,瓷土加工工场等位于山脚小溪边的平地上,沿溪均有分布;瓷器制作烧造相关遗迹位于溪流两侧的山坡地带,沿溪流从上而下可分为内坂窑片区、大垄口窑片区、梅岭窑片区。清代道光年间沉船“泰兴”号和南宋沉船“南海一号”上,有许多瓷器均产自梅岭窑。梅岭窑遗址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上商品贸易的繁盛。
月记窑国际艺术中心的瓷器让专家眼前一亮
诗意陶瓷让专家惊奇不已
在蕴玉瓷庄,专家们对德化陶瓷制作工艺——结晶釉惊奇不已。当看到一个红色花瓶上的结晶釉上花,他们纷纷拿起相机拍照记录,并不忘向创作者了解创意想法及制作工艺。
蕴玉瓷庄成立于1699年,传承至今,第四代传人苏献忠在继承家族传统的同时,推陈出新,独立创作了许多颠覆性的作品,成为德化陶瓷艺术界一颗散发独特光芒的明珠。专家们在参观了蕴玉瓷庄作品展示区后,被他们的创意、构思深深打动。
“虽然手法简单,但很有想法和内涵。”卡特琳·舍维约在看了《猪哭了》《北极熊不冬眠》等作品后称赞道,“德化陶瓷能透光,非常美,给人诗意的感觉”。
塞尔弗陶瓷城专家奥利维耶·达尔戈也为这些作品点赞,称“就像有了生命一样”。
“应该让游客来德化,让游客更深入了解德化的陶瓷。”罗曼·萨尔法蒂说,德化陶艺和旅游业结合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方向,把旅游做好,吸引更多人甚至是外国人来德化,给德化带来新鲜元素和血液,可以很好地帮助传统工艺创新,提升德化陶瓷的价值和市场空间。
专家们在梅岭窑古龙窑追溯陶瓷生产历史
文化交融让传统技艺延续
此次“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作为中法文化论坛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命之一就是把中国文化带出去,与西方文化、艺术、设计充分交流。
罗曼·萨尔法蒂说,应该有一个专门的项目,让德化陶瓷技艺与欧洲雕刻工艺共融,两者的结合不应该只局限于形状上的结合,不是这部分粘到那部分,而是内涵要相通。
考察团表示,尽管德化陶瓷工艺与西方雕刻艺术在传统内涵和主题上有明显的差异,但是在一些元素上却是相通的,比如宗教元素,他们对今后中西结合、交流发展充满信心。
中法文化论坛法方秘书长胡欣告诉记者,对于德化传统技艺的延续和创新,“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只是第一步,接下去将请来著名的陶瓷艺术大师、设计师、艺评人、拍卖行等,给德化带来新鲜的元素,帮助传统创新,另外要让他们成为我们德化的使者,把德化陶瓷的传统、技艺等宣传到全世界。
梅岭窑遗址出土的陶瓷标本引得专家纷纷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