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首页 新闻中心 滚动网报 直通屏山 领导留言板 新闻发布会 西岸时评 东南空间 东南网事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视频 图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科教文卫 > 正文
合祀“三尊祖师” 永春天湖岩流转千年的人文记忆
2017-03-10 10:44:22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永春县下洋镇的天湖岩并不完美,景区内没有参天的古树,没有大片的湖水和潺潺的溪流。但是,这里有独特的风化壳地貌,千岩竞秀势恢宏;有清隐适幽的古刹,可供朝圣参禅;有流转千年的人文记忆,随时触及人心。

位于永春县下洋镇天湖山巅,肇建于南宋开禧二年;合祀着“三尊祖师”,他们各有传说故事留于后世;天湖山麓地貌独特,高山草甸景观令人称奇

合祀“三尊祖师” 天湖岩流转千年的人文记忆

天湖岩巍峨壮观

没有十全十美的风景,一如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永春县下洋镇的天湖岩并不完美,景区内没有参天的古树,没有大片的湖水和潺潺的溪流。但是,这里有独特的风化壳地貌,千岩竞秀势恢宏;有清隐适幽的古刹,可供朝圣参禅;有流转千年的人文记忆,随时触及人心。赏景观岚,流连探幽,感受桃源之乡轻轻浮动的脉搏,不亦快哉!

□记者 吴拏云 文/图

这座木石混合式的高大山门充满浓郁的闽南味

奇峰摩空 名岩珠藏

天湖山,雄峙于永春县下洋镇,控永邑东西之要塞,北上三明连闽北,南下泉州接通衢,早在明代何乔远的《闽书》中,就有天湖山“九十九峰,峭拔苍翠”的说法。天湖岩处于天湖山脉的九凤山巅,海拔1100多米,肇建于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最先供奉着远近闻名的天湖黄公祖师,后来又并祀陈公祖师、刘公祖师,三者合称为“三尊祖师”。明嘉靖五年(1526年)的《永春县志》载曰:“天湖岩:亦名天池岩,在天湖山之巅。山势屈曲,九十九峰,前有大池。”这里奇峰摩空,层峦叠翠,旖旎风光早被古之文人收录于笔下,清代永春举人邱景云就有一首《游天湖岩》:“九十九峰青无边,夕阳欲下凝苍烟。林间黄叶落满地,一片秋光入画意……我将踏遍苞山巅,随云一住三千年。”对于天湖岩的惜恋,溢于文辞。

如今从下洋镇区到天湖岩只有八九公里的路程,交通十分便捷。车至山巅,一座高大的山门映入眼帘,这是一座“三间八柱”形态、木石混合式的山门,其内既有青石雕龙柱,也有镌联石柱,明楼的正脊上有双龙戏珠雕饰,也有翘脊元素,充满浓郁的闽南味。

跨入山门,一幢恢宏气派的寺庙建筑迎面而来,白石铺地,青石为墙,雄浑的殿堂构筑出一片肃穆安详之气,这就是天湖岩寺。在寺庙的前方,左右分峙着钟楼和鼓楼,正前方则是放生池,不远处还有戏台、管理屋。寺院后方峭壁上的古树,苍翠挺拔,参天蔽日。推开主殿大门,殿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由著名书画家张近生(张大千第二代弟子)题写的“天湖岩”匾额高悬头顶,数目众多的殿柱上镌有不同的楹联,如“天地生成开佛国;湖山长久住仙家”、“门迎四海宾朋共洗尘埃心地净;楼接八方游客尽收浩气丹田藏”、“天路崎岖通妙境名山蕴秀;湖光幽雅耀佛门古刹钟灵”等等,联文的描述令人对天湖岩有了初步的印象。

林中有黄公祖师化佛处遗迹

三尊祖师 缘聚一堂

天湖岩的主殿正中供奉着“三尊祖师”——黄公祖师、陈公祖师和刘公祖师。黄公祖师居中位,陈公祖师居左位,刘公祖师居右位,三位祖师和谐共处一殿,这即使在寺院林立的泉州,也并不多见。三位祖师又是怎么聚在一起的呢?这里有个“三尊聚会”的故事。

据天湖岩民间信仰文化研究会会长张书泽介绍,天湖岩最初单独奉祀的是黄公祖师。黄公祖师,俗姓黄,名应显,法号慧旂(qí),民间俗呼“黄应奇”,生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慧旂少年时曾蒙白眉大师智玄引导而坚定禅心,一心礼佛并云游四方。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7月,慧旂法师端坐于天湖峰顶,不食不饮7天7夜,最终圆寂,年仅18岁。据说,慧旂法师一生做过非常多善事,还曾在天湖山上啄石为泉眼,造福于民,故而当地乡民对其十分敬仰,在他圆寂后将其遗骸塑为“肉身佛”,并尊他为“天湖黄公祖师”,祀以香火。乡民们还择地建造了一座寺庙,专祀黄公祖师,这座寺庙就叫“天湖岩”。据说,黄公祖师的大哥黄应灵、三弟黄应星,也都是佛门中人。大哥黄应灵,法号慧灯,28岁在三明大田县蔗洋华岩山坐化成佛,后被人供奉在大田谢洋乡西湖寺;三弟黄应星,法号慧泽,16岁在永春桂洋镇大白岩坐化成佛,其塑像被供奉在大白岩和南幢庵。在传说中,三兄弟都是得道高僧,而且都坐化成佛,这不能不叫人啧啧称奇。

南宋宝祐年间(1253年—1258年),由于当时天湖岩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华阳村民便在村中兴建华阳庵,迎奉黄公祖师法身。到了元朝至正五年(1345年),萧、陈二姓重兴天湖岩,并于岩前凿方池,四时不涸,池中种碧莲,满刹闻香。由是,天湖岩名气渐大,成为“庇民圣迹,亘古称盛”。

此前,早在唐朝年间,在天湖岩左侧山麓中有陈公祖师(俗姓陈,名祖祥)坐化,乡民于该地鼎建“日湖岩”祀之。元朝初年,有得道高僧刘公祖师来到永春坑仔口镇,后来坐化于景山陈地,当地乡民遂建“月湖岩”崇祀他。

张书泽说,明嘉靖五年(1526年),永春知县柴镳督毁不在祀典中的祠庙,县境内许多庙宇宫观被拆。天湖岩因有圣旨牌得以保存,日湖岩与月湖岩则不幸被毁废。后来,信众便将原来奉祀在日湖岩的陈公祖师和月湖岩的刘公祖师两尊塑像迁入天湖岩内,与黄公祖师同享香火,并称“三尊祖师”,故合祀后的天湖岩历史可追溯至唐朝。

景区内已搭建出木栈道

历经磨难 重立山巅

历史的沙漏永不止歇,800多年淡逝如烟。天湖岩在这数百年光景中,也经历了诸多重修。

据介绍,明嘉靖年间,江苏扬州人张天祐(号寄泉)入居永春天湖山,成为永春华阳张氏开基祖。几年后,天湖岩欲拓建新岩,张天祐欣然将宅地献出,天湖新岩于嘉靖壬寅(1542年)翻建完成。张天祐则另择他地,建盖祖宇安候堂。

另据下洋镇含春村《祥山陈氏族谱》记载,其十二世祖陈光爵(1592年—1653年),“建置天湖,督匠完成,新妆佛像,五保立名佛背,修整宫室”,可见天湖岩在明末还曾有过一次重修。

到了清顺治年间,闽南成为明郑军队与清军交战之地,“山海沸腾”。天湖岩也成为各方势力往来歇脚、驻扎之地,后世称“林侯”的林兴珠,也曾率军在此盘踞活动。担心遭兵祸破坏,乡民于是将天湖岩的“三尊祖师”迎回乡中。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郑坚、陈洛等以天湖岩为据点,举行起义,以呼应台湾朱一贵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结果遭清政府的严厉镇压,永春知县雷淳、游击将军李发祥率清军打败郑坚、陈洛等人的起义军,同时将天湖岩焚毁。不久,有云游僧善逢到此,发动萧姓族人及附近村落诸善信,重修天湖岩。据《祥山陈氏族谱》记载,其十八世祖陈际鍼(1849年—1914年),“生平又多善举,重修天湖岩,永镇佛祖”,天湖岩得到劫后重生的机会。

近几十年来,天湖岩又于1983年和2012年两次翻新重修,如今面貌焕然一新。现游岩宇间,恰如诗人林联辉所述:“漫行斯胜地,醉美乐何如”。

主殿中奉祀三尊祖师

特殊地貌 别致景观

走出天湖岩,遥望天湖山脉,只觉峰头攒集,壁立千仞,气势磅礴。天湖山麓与其他闽南山峦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土壤多为花岗岩的风化壳,是粗砂土质。所以远远看,似乎有西部山川的感觉。景区内的植被都不高,但草木疏朗,绵延起伏,形成高山草甸景观,却有另一种味道。在崇岭之间,星罗棋布着一个个山包,呈圆螺状,在艳阳的辉照下似乎抹上一层金光,闪闪发亮,难怪乡人称它们像佛祖头上的“佛螺髻发”。自古传说,“山有百峰则天子出”,天湖岩前立峰如林,曾有一位仙人站在其中一座山头上数山峰,可惜漏数了自己站的那座,结果只数出99座,没让天子由此地出,但这些山峰至今仍被人们称为“九九天子峰”。在群峰的尽头,山光云影,偶有交融,古道疑踪,直摩青空,竟如自天而落的一幅画屏,让人望之屏息。

“天湖岩附近还有诸多景点,值得慢慢游赏。”下洋镇组委颜尧民告诉记者。在离天湖岩近一公里处的公路边,可以看到一片青褐色的岩石,周围林木荫蔽,细草丛生,其中一块巨石中有凹陷,深约40厘米,最为奇特的是里面会溢出泉水,常年不竭,传说这是黄公祖师“啄泉”时留下的遗迹。

在接近天湖岩的山道边,还有“黄公祖师化佛处”和“陈公祖师化台”。“黄公祖师化佛处”是一个被称为“青龙缠钟”的小山墩,据传这是黄公祖师当年端坐圆寂的地方。“陈公祖师化台”则为陈公祖师坐化之处。这两处圣地近年皆由当地信众竖碑以作纪念。

在天湖岩西侧约百余米处,即为原来供奉陈公祖师的日湖岩旧址的后方,有一座明代风格的高僧塔墓。据说,这里原是一片小塔林,明代不少僧人都是在这个塔林坐化圆寂的。日湖岩附近的高僧塔墓,有墓室、墓埕,规模颇大,墓室上方有舍利塔。

沿天湖岩西侧的山谷小道行四五百米,在道旁的树林中可以看到数堆小石塔,高近一米,由一块块不规则的石块堆砌而成。有些小石塔还是直接堆砌在整块巨石上的。这些小石塔被称为“石叠佛仔”,据说堆砌者是想将石块叠成一尊尊佛像的模样。至于堆砌者,一说是黄公祖师,一说是陈公祖师。

时间推移,暮色渐苍。向晚的云烟,穿岭过崖,默然无声地随着最后的霞光,投下一片片叮咛与问候。谁说在这低调的旷野中,没有历史的身影?

古刹掩于林木间

高山草甸景致别有味道

盘山公路穿岭而过

清乾隆版《永春州志》收录了邱景云的《游天湖岩》诗

天湖签上有自古传下来的独特签诗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