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泉州西街平水庙26号:故居传家风 名门出校长

2017-03-11 08:43:09 陈秀洪 王金淼 吕波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后辈回忆

四张桌子一种童年

这次是大女儿陈庆宁陪同父亲陈笃信回来泉州,一说起父亲,陈庆宁当着他的面,就倒起了苦水。

“我母亲也是东南大学无线电的教授。我们家里当时就四张课桌,我、妹妹和父母,一人一张。他们(父母)工作起来,上午、下午、晚上三个时间段不停转,有时干脆把我们带到实验室;全家人一块散步逛公园的事,几乎没有过。更别说过年了,真一点感觉都没有,就只是多了几道菜。”

“哈哈,是啊。我们不管她们学习的,等想起来时,她们都自发成才了。”陈笃信的大女儿是东南大学设计研究院的工程师,小女儿跟父母一样,也是无线电专业,多伦多大学博士毕业,现就职于美国高通公司。

陈庆宁和妹妹只差两岁,却因为父母忙,常常要参加妹妹学校的家长会。她说,那时候家里就是那种氛围,没有其他娱乐项目,不看电视,只能在课桌上学习,看看父母的书。“因为历史原因,他们浪费了近10年,等与外界又联通后,才发现自己的专业落后了世界一大截,便如饥似渴、争分夺秒地发奋学习。”

“不过有一点,父亲尤其注重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比如在饭桌上,全家人讨论一个问题,他允许我们有不同的意见,但一定要把逻辑理清楚,举例说明,保证逻辑正确才可以。”

陈庆宁和妹妹陈庆新也曾在泉州西隅小学上过学,父母的教学工作受影响时,她们被送回了泉州,妹妹陈庆新是小学毕业后才回南京。

“祖父(陈泗传)喜欢教我们科学知识,带我们去认草药、看矿石;祖母是一个特别慈善的人,那时候除了带我们,还要到西隅小学任教,有时候忙到脸没洗就去学校了。为了我们一家,他们几乎毫无保留地全身心付出。”今年已过50岁的陈庆宁希望,妹妹回国后也能回来泉州,不仅是曾祖父一手创办的西隅小学,还有这间宗祠古厝、儿时常去的东西塔、老街,都是她们此生记忆的原点。

父亲影响

投身教育七十五载

“生命在于给予,而不是索取。”这是陈碧玉的座右铭。陈碧玉出生于1920年,22岁从厦门大学数理系毕业后,开始专注于中等教育,担任过多个中学的老师和校长。厦门外国语学校的创办,还是在她从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提前离休之后的事情。

厦外办公室的胡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组数据:1988年,首届高中毕业生就出了一位市文科状元;截至目前,共出现9位省文/理科状元,居全省中学榜首。

陈碧玉最清楚这个学校一路走来的艰辛,因为是她连续在1400多个日日夜夜里,亲手将一个实验班变成两个实验班,最后独立出来创办了一所学校。“我深深地感觉到当时全国的外国语学生有一个共性,就是单纯搞外语,文史知识、理科教学都不重视。我觉得这是缺点,因为我们要和人家交流,不仅需要外语,更要有理、工、医、农等基础知识,这些都一定要在中学的时候培养好,要文理并重。”

去年,厦门二中(厦外首届实验班就是脱胎于这所学校)为陈碧玉编印了一本《献身教育事业的时代女性——陈碧玉》。很多人读完,对于如何培养全面性的素质人才,都深有感悟。

“我父亲对我的教育路影响很大。”陈老说,父亲是一个思想特别进步的人,正因为有感于“愤民智之庸愚,萌民主之思想”,几次三番在家乡办学,被取缔了就再来,没钱了就赴海外筹钱,还曾差点回不来。30岁的她在父亲创办的西隅中学(原泉州四中)担任校长期间,也曾卖掉自己的订婚戒指、首饰,帮学校渡难关。

“人活着就要对社会有贡献,只有对社会尽了应尽的义务,临终时才会心安理得。”陈老到现在也不肯放下工作,每天都要读书看报,关心厦外的最新动态。

她的5个儿子都很出息,分别在厦门海洋三所、厦门理工学院、厦门电业局、厦大和企业当博导、教授、老总。她和先生李法西,祖籍都是泉州,都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无暇照顾孩子,因此在孩子的记忆中,并没有诸如“母亲做的难忘菜肴”之类的影像,反而是父母总在吃饭时热烈讨论学术问题,成了他们另一种美好的回忆。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