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科教文卫 > 正文

职业教育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校企协同育人频现泉州模式

2017-04-08 08:17:52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核心提示

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材家居五大千亿产业集群,造就泉州成为一座制造业大市,经济总量连续18年领跑全省。随着现代产业体系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愈发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支撑。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泉州市走出了一条富有泉州特色的职业教育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之路,其中不乏“二元制”、“校中厂”、“厂中校”等多种灵活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泉州模式。

□记者 陈林森

“二元制”人才培养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平时是生产车间、管理岗位上忙忙碌碌的企业员工,周末或夜间则是勤勤恳恳的院校学生。这样的双重身份对于安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多数在岗职工来说已经习以为常。在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内,由学校和安踏共同建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正是福建省“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之一。

所谓“二元制”,即由企业根据需要提出订单,职业院校从企业员工中招录学生进行培养,校企共同教学和管理,学生要接受学校教师和企业老师傅的授课考核。在这之中,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学徒拥有员工和学生双重身份,学生与企业、学校与企业均签订合同,形成了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这一做法既为企业员工输出了理论知识,也令不少职工重返青春,感受了一把校园文化,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双赢。

目前,泉州市共有18所职业院校26个专业获批福建省现代学徒制及“二元制”试点,是全省入选“二元制”试点院校数和专业数最多的地市。值得一提的是,为鼓励更多岗位工人积极参与“二元制”,市财政还对合作企业负担的实践经费给予每生每学年4000元的奖补。

“校中厂”产教融合 引企入校 前厂后校

泉州市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尽管从业人员数量总体平稳,但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口犹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校中厂、厂中校”的产教融合模式打通了就业最后一公里路。

以晋江华侨职校为例,学校建立了汽车产业专业群,致力于培养集发动机、机电、钣金、喷涂、美容、营销于一体的多工种技能型人才。学校引入一家豪华汽车维修中心,按4S店模式经营,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扎根维修车间实训。为让学生维修技能紧跟汽车前沿,校企更不惜代价每年购入市场最新款汽车供学生拆解组装。如今,这一专业群的学生在全国、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中成绩突出,2015年就有一名同学获得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中职组)钣金项目一等奖,实现了我省在该领域零夺冠的突破。

校企良性互动并不止步于此。放眼泉州,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集团、高校与企业联合创建科技创新平台、职业院校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等举措正不断促使着泉州市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契合度精准提升。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