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科教文卫 > 正文

两块石匾 见证南安丰州古城的兴建与重修

2017-04-20 10:04:24 苏明明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专家认为,石匾是古人为记录夏知县兴建丰州古城功勋设立的。

见证丰州古城建城历史

寻回石匾,王先生欣喜之余,开始探究石匾背后的故事。

王先生曾问过慈济宫附近的居民,探访过丰州古城诸多文史爱好者,但得到的说法不一。有人说是江夏侯主持修城,也有人称是夏侯(复姓)修城碑。从石匾的字体、阴刻手法、浮雕等方面,王先生推断石匾应是明朝之物,与这些说法不大一致。

王先生翻阅许多史料,终于找到了有力的佐证。他介绍,历史上丰州在明朝之前还没有古城,因当地民风淳朴,便沿外环河沟植柳为界,故称柳城。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倭寇来犯,因为没有城防,倭寇长驱直入,丰州民居荡毁无数。第二年,新来的知县夏汝砺目睹此景,多方筹集资金,历经9个月的艰辛,垒石为城,古城设四门,城墙外围,还设有护城河。

又有燕山黄氏族谱中写道,夏汝砺为南京户部侍郎黄养蒙门生,修城期间,黄养蒙因丁忧归故里。黄养蒙撰有《南安新城记》,文中对知县夏汝砺评价很高,也称夏汝砺为“侯”。“‘侯’其实是古代民众对一方父母官的尊称。”王先生说,匾中的四字“夏侯城碑”应该理解为夏侯纪功碑才对。

王先生又去请教踏勘小组的专家陈鹏鹏与杨清江,两位老前辈也一致认为,南安首次建城,抵御住倭寇的侵犯,夏知县功高,邑民受益,因此官民立碑纪功。“此碑应该是碑林中的题匾,就像一篇文章的题目,起提示作用。”

城门残匾佐证古城重修历史

王先生家中,还收藏着另一块与丰州古城有关的残匾。这块石匾只有左边的一部分,刻着一个大写的“门”字。残匾长165厘米,宽60厘米,厚20厘米,由此可以推断出完整的石门匾有多大、多重。

这块残匾一旁写了“南安县知县祖泽茂立”,是丰州古城重修的佐证。根据史料记载,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知县祖泽茂主持重修丰州古城。

据了解,这块石匾是在如今的拱华门下被发现的。泉州历史文化中心踏勘小组整理了一份有关丰州历史古迹的资料,其中一份上世纪80年代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踏勘报告写明,这块石匾被埋在地底下。

“另一半刻有‘长寿’二字,被埋在地下2米深处,当地的一些老人也都记得石匾被埋的具体位置。”王先生请来十几人,花了大半天,才挖出了这块残匾。“另一半石匾埋藏的地方如今建有民房,不好挖开。”

王先生介绍,丰州古城首建时,北门称“拱华门”,后来修城,改称“长寿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当地驻军担心城墙与城门的目标太大,于是下令拆除。如今大家所看到的“拱华门”,是现代人在遗址上修建起来的。

采访当天,恰巧有人从同安赶到王先生家中,想购买他的藏品,王先生婉拒了。“如果想要研究,我很乐意提供一些材料,但卖(这些藏品)我是舍不得的,因为里面包含着故乡的历史。”王先生说。

听说丰州有重建历史古城的规划,王先生打算将部分藏品捐献出来,包括这两方石匾。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