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科教文卫 > 正文

探秘南安丰州“周井堡”

2017-04-28 10:37:41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周井”古石刻立于道旁

南安丰州“周井堡”一直是历史遗留的一个谜,它的建置要早于三国时期吴国建立的东安县,可谓历史悠久;在丰州至今有古碑、文献、门牌、联对、族谱等物证实它的存在;现场踏勘发现疑似“周井堡”的具体遗址……

□本报记者 吴拏云 通讯员 王赞成 苏歆悦 文/图

1993年复建的北门牌楼上题“拱华挹翠”四字

“先周井,后丰州”

步入南安丰州,就像误闯入一部历史剧中,那一间间古庙祠堂才刚从酣睡中醒来,升腾起飨食凡世的尘烟;一块块青石碑已傲立于街衢前,挥洒着数典江山的风采;这里的古街老巷是沉默的,但沉默比黄钟大吕更具持久生命力,逝去的岁月在一些建筑物的老构件上会得到追问,并且获得延续。丰州古镇,一隅之地,厚重东南。新石器时代遗址、六朝古墓群、莲花峰、石亭寺、九日山、陀罗尼经幢、慈济宫、姜相墓、韩偓墓等众多古迹文物的存在,使得丰州彰显出与众不同的地域感与历史感。

在丰州镇民间流传着“先周井,后丰州;有丰州,才有泉州”的说法。南安置县早,三国时期,吴国便于永安三年(260年)在丰州建置东安县。西晋时改称晋安县,南朝梁改为梁安县。南朝梁天监(502-519年)中,置南安郡,为全省三郡之一,辖兴、泉、漳三地。隋开皇九年(589年)改郡为县。唐武德五年(622年),置丰州,在南安县,州治设在今丰州镇。贞观九年(635年),并丰州入泉州(今福州)。唐嗣圣初年(684年),分出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南安县城丰州为武荣州治。

如此算来,丰州从建制迄今,已历1700多年。那么“周井”到底是什么,比丰州建制还要早的它又是何时出现的呢?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困扰泉州地方文史学者、建筑学家的问题。最近,记者特地赶往丰州,实地对“周井”遗址遗迹展开调查。

“怀古亭”为路人带来思古情绪

古碑印证 宫堡方位

现今所说的“丰州古城”所在地,地势平坦,距泉州古城(鲤城)西郊约5公里,为“郡城襟喉”(明代黄养蒙《南安新城记》)。但现存遗址的这座城乃宋后始建,旧无城垣。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倭寇侵袭,才甃石为城。城辟四门:东曰熙和、西曰平成、南曰文明、北曰拱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扩建,四门易名为富春、丰乐、武荣、长寿。1939年,日机轰炸丰州,城毁。今城垣无存,仅遗存有城壕、城区宅舍、主干街衢及坊巷脉络。1993年复建北门牌楼,上题“拱华挹翠”四字,视为纪念。

根据当前的文物遗存、地质勘探及人居文化学的分析,丰州历史上存在过两座古城,除了上述那座外,另一座便是“周井堡”(即民间所称“周井”)了。

在丰州古城西北方向约2公里地的泉永德古道附近,我们看到立有“碑记”石碑一方。据当地老者介绍,该石碑为《周徐孝子父母封茔碑记》是清代古物,原立于此地偏东约150米处的古道旁,因周边工程施工才挪至此处。此石碑里面为旧碑,碑上有裂纹,外面则被后人饰以砻石外框加固,底座上还刻有“2015年春”字样,应是重立之年份,碑刻上的字似有重新鎏金装饰过。只见石碑上写道:“丰州北郭郊外桃源宫崇奉周徐太尉上公,周徐从父母姓也,离数武曰周井堡,里余曰乌石山,又二里曰法华山,世传有太尉公井其,父母封茔在马茔,侧有化石身。据府志载,唐贞观时有徐道示寂乌石山其即是欤。公居周井堡性纯孝,尝从唐王出征成神,后曾救唐宫火褒封太尉。居人塑像祀之,祈晴祷雨捍患御灾靡不响应……”此石碑最后落款为“光绪戊戌年季夏之月 吉置桃源铺诸 董仝立”。

从石碑上可以看出:丰州桃源宫内奉祀着一位“周徐太尉上公”,桃源宫与周井堡相距仅“数武”,一里地外有乌石山,二里地外有法华山。南安文史爱好者王赞成表示,“武”在古代曾被用作度量词,古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唐代一步则等于五尺。如果按照唐代的算法,“一步”约为1.5米左右。乌石山、法华山现今俱在,与如今桃源宫的距离正好与碑文所记相符,由此可以看出,传说中的周井堡确实存在,而且就在桃源宫附近。另外,碑记中还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乡人在乌石山曾发掘出玉鐎斗、瓦虎等物。这表明,那里可能有一座等级规格较高的墓葬。

水尾宫不大却很受村民的重视

民居以“周井” 为门牌

桃源村位于丰州镇区北部,即“丰州古城”北门(长寿门)外,村民多为傅姓。桃源宫在桃源村内,为唐光启年间(885一888年)威武军节度招讨使傳实所建,该地旧称桃源铺。桃源宫,面阔三间,两进。宫门匾额“桃源古地”楷书四字。天井正中有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所建石塔陀罗尼经幢一座。宫内奉祀唐太宗李世民,故又称为“唐王宫”。史传傅实入闽时,僖宗赐其太宗圣像一幅,故建庙供奉,今宫内尚有壁画记述此事。桃源宫除了祀奉唐太宗及开唐四名臣外,顶厅左殿还供奉观音,右殿供奉田都元帅;下厅左殿供奉文武尊王,右殿供奉周徐太尉上公(亦称境主公)。至于这位周徐太尉上公是谁,村民无法说出其准确身份。但传说,唐贞观年间,周徐太尉从军随唐王李世民东征西讨,为大唐帝国立下汗马功劳。后来告老返乡,大唐皇帝便封他为“太尉居人”。古今太公大旗上皆书“唐敕封正一品周徐太尉上公”。不过,经过清光绪二十四年那次发掘,桃源村民开始称呼“周徐太尉上公”为“太公”。村民认为,“太公”即为“周井堡”之“堡主”,也是桃源铺的境主。

桃源宫大门口有旧时对联“桃茂仙坊芳自源,源通周井泽宜长”。此联以“桃源”二字藏头,从其中“桃茂仙坊”、“源通周井”及前述的《周徐孝子父母封茔碑记》来看,“周井堡”似与桃源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沿桃源宫口古官道向北行走约300米,有山门曰“怀古亭”,旁有石碑两方,记录1989年建亭及铺路事略。亭柱联写着“周井洞天物华天宝,桃源古地人杰地灵”。亭上还有记事青石匾题书“怀古亭记:周井古堡为晋前人文胜地,脉发双阳,莲峰独秀,巅有八瓣石莲,石亭朝阳,登阶放眼,溪光曙色幽雅,蔚然大观。于是人文荟萃,聚秀宴游于此,有石刻多处,韩偓、朱熹曾寓于傅岩(地名),半山有欧阳行舟、黄河清读书处,怀古亭南有文英棲、神仙坊,爱莲阁旁依三会宫、陀罗尼经幢、桃源古地,北有徐道人遁化胜迹……”穿过“怀古亭”不出几十米,可见一方石刻,长约80厘米,宽30厘米,厚10厘米,楷书“周井”二字,附近的民居多以“周井”为门牌。据王赞成介绍,这里旧称“周井尾”。按照闽南话的释意,这里应该是周井堡最边缘的地带或者是它的外围。离这不远的民居间还有一口井,井中泉水清冽,井口有抽水管道数条,村民称它为“周井”。但因屡历修缮,己难看出它是古迹。不过,我们还是可以直观地感觉到,“周井”的氛围在村中这一角落,非常浓郁。

《周徐孝子父母封茔碑记》是清代古物

禁越“水尾宫” 习俗

在桃源傅氏及其衍派的宗支族谱中,都有傅氏先祖与“周井”或“周井尾”的记录。

《傅氏坎井续修宗支图谱序》载:“先世自银青光禄大夫威武军节度招讨使仆射公实,于唐光启中由光州固始从王潮入闽,因家于泉之仁风门外鸾歌里皇山下时遭五季扰掠,俗尚浮屠诳诱舍其居宅以为护安院,而另择于武荣之周井尾。”

1927年的《南安傅氏重修大宗祠记》载:“有唐之盛外人称我华族为唐人胡越一家,古所未有及其季也,车马戎兵蛮荒不靖时分,镇泉郡为我始祖银青仆射公官威武军节度使有功德民赖以宁,后舍宅禅林易居周井,自唐迄清历劫几千余年……”

这些族谱大多记载了傅实从泉州仁风门外迁居周井(周井尾)一事。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离周井角落400多米处,有一座水尾宫,内祀地藏王,据传上世纪50年代厦门大学考古队曾在此发现晋代古塔构件。宫前有一方小水潭,以北门街右侧水尾宫为界,南属桃源铺,北属二十一都。明代,南安县分设八铺四十六都,桃源铺是城外四铺之一。据村民介绍,水尾宫南北两地的古风习俗有明显区别,如周井角落的迎娶送嫁及逝者出殡,是决不可向南逾越水尾宫地界的,而南边桃源铺的居民却不受此约束。

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建筑学专家陈凯峰表示,在乡村中有不少类似的“水尾宫”,“水尾”即一地的“出水口”,在中国传统人居观念中,“水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水口乃地之门户”,先民对于“水口”的处理也格外重视。不逾越水尾宫的习俗,也许就是对这种处理“水口”方式的尊重。依此推论的话,或许曾有周井堡人在此治水,并获得了后人的推崇。

汉代移民 聚居建堡?

王赞成认为,从诸多历史遗存、地方族谱文献来看,周井堡的地理位置已浮出水面,它与桃源宫比肩为邻,在今周井角落的南侧居民区内。“周井堡”并非以一口井来命名,而是按照周礼“井田”的方式来构筑的居住区。《春秋·谷梁传》称:“古者,三百步一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但从目前周井堡的遗存来看,其规模并不大,面积可能要稍逊于明清的丰州古城。

周井堡的建造要早于丰州建置东安县,所以应该在晋人南渡之前就已存在,那么可能是在什么时期呢,而且为什么称之为周井堡?

陈凯峰指出,“堡”的概念出现要早于“城”,历史上是先有堡,然后有城,这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这两个著名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已获验证。氏族部落最初设“堡”的目的,主要是用来“防寒避雨御虫蛇”,他们将堡视为一种保护体。堡的体量要远小于城,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堡、寨都逐渐向城镇、城邦过渡。至于周井堡出现的年代,陈凯峰认为可能是在汉末。

汉元鼎五年(前112年),闽越叛乱,汉武帝率军平息,以“东越狭多阻,闽越强悍,数反复,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见《史记·东越列传》)。汉始元二年(前85年),从深山里逃出来的闽越族自立“冶县”,得到汉朝承认。汉末至东晋,北方战乱,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南方相对安定,中原汉人逐渐零星地通过陆海两路进入南安,沿江而下寻找宜居之地。最后有可能在丰州一地,找到了他们理想中的家园,并在这里建造了周井堡。周井堡北靠葵山、南依江流(即后来的晋江),与古代人居观中的“背山面水”、“前有照,后有靠”理念不谋而合。不过,由于年代久远,缺乏充足证据,周井堡的起源至今只能算是个“模糊概念”。

“井”与“堡” 分属两平台?

新中国成立至今,整个泉州地域已发现百余座两晋南朝墓,绝大多数的墓葬分布在今南安丰州一带(范佳平、黄纬《泉州六朝隋唐墓》)。丰州古城附近,在历次考古中,发现的这一时期古墓有90余座。现今闽南发掘出最早的古墓——太康五年西晋墓就是在周井堡附近被发现的。

在丰州的踏勘发现,以桃源宫口为界,桃源街的南北方向各有一处明显的陡坡,桃源宫东面也有一处幅度较大的陡坡,三个陡坡至桃源宫的距离相似,大约80米。三处陡坡的横向空间有道路或小巷作为明显的边界。三处陡坡各自外延约80米内,情况类似,而且作为界线的巷口迸路有多处古石敢当作为标志。

踏勘表明以桃源宫为核心的半径160米以内,有两层平台,居中平台以宫为核心。第二层平台与外围地,都有明显落差,最深达1.5米,且其南北边界分布有池塘、河沟及低洼地。这两层具有明显层次的平台,小巷纵橫,布局着各时代的古民居及宗教场地。这两层平台是否就是人们所说的周井堡遗址呢,甚至是在“井”的基础上建有“堡”呢?如果是这样的话,“井”与“堡”就该被区分开。这值得详加勘查。

追溯历史,周井或周井堡对研究泉州城池起源与迁建具有重要价值。周井附近存在的遗迹遗址的规制符合《周礼·考工记》所载之规划布局。

那么周井有多大呢?“井”在先秦至汉时期为县辖下行政区,相当于今日之乡镇或街道办事处。早在东安县建置之前,丰州地即有“井”的编制出现。《汉书·食货志》载:“理民之道,地著为本。故必建步立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一里”的长度,曾有专家算出,汉唐的一里等于415.8米,此即“一井”的周长。

可以推断,丰州建置东安县(260年)前,周井是移民聚居之地。后来,因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才设置东安县,并严格按礼制进行布局配备各种功能区,其面积大幅超出原来周井堡的面积。

丰州地现存的周井遗址,坪埔台地平坦,层次分明。周井的占地面积究竟有多大?可供参考的有几处,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现的武夷山城村闽越王城遗址,面积约0.4平方公里;北宋丰州“柳城”遗址,面积约为0.3平方公里;明清的丰州古城址面积约为0.6平方公里。按理说,周井的面积应接近闽越王城遗址或“柳城”遗址的占地面积。

记者手记

城居演变关系历史

泉州境内自然山水环境的变化,晋江流域的城居演变,双溪合流后丰州地域的北、南两座“古城”,再到后来的“泉州古城”,一系列的历史进程无不息息相关,首尾呼应。周井堡,这座在正史中“无可考”的神秘聚居点,仍待进一步揭开它的面纱。而它,在泉州地方史中的作用,也会日渐凸显。(吴拏云)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