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日,一篇题为《卖房送独生女留学,如今女儿执意远嫁国外,父母崩溃:我们老了谁照顾?》的报道在网上引起热议。报道中的“父母”声泪俱下,道出了无数留学生家长的心声。对此,有的市民同情这对父母,指责孩子不孝;有的市民则站在孩子的角度,认为孩子不是父母养老的“工具”。在泉州,独生子女离开父母远赴国外生活并非新鲜事。近日,记者采访了“被留在”泉州的多位家长,倾听他们的故事。
□本报记者 陈灵 谢宜萱/文 黄晖/图
故事篇
女儿“先斩后奏” 家长难以接受
“晚饭你做好不好,我腰很痛。”4月19日下午4点多,李珍蹲在床边,双鬓是汗地打电话给还没下班的丈夫。电话那头,丈夫匆匆说了句“好”,便挂断了。李珍扶着床沿,努力想站起来,可腰部的刺痛不断袭来。她只好蹲着缓一缓,眼泪一滴一滴地掉落在地,“如果女儿在身边,就能扶我起来了……”
她抹了抹眼泪,拿起手机点开微信,置顶的头像是一个戴着墨镜笑得十分灿烂的女孩。点开聊天窗口,犹豫了一会儿,她又把窗口关闭。“不想让女儿担心。”这是她的想法。女儿吴舒已在澳大利亚成家,5年时间只回家3次。
回忆起2004年,女儿接到华中科技大学药学院录取通知书时的开心模样,她依然很自豪。然而,这是今天所有一切的转折点。“本来去湖北读书,我老公就不是很赞成。女儿研究生毕业后,他立刻要求其回泉州。”李珍说,女儿却表示,她交了一个湖南的男朋友。
更让李珍和丈夫难以接受的是,有一天,女儿来电话告知,她和男友已办好澳大利亚的签证,决定出国生活。临走前的一个月,他们才“通知”家长。
“一切就像做梦一样。”李珍说,女儿如今在澳大利亚一家药店工作,计划考药学执照,自己开药店。“以前用QQ视频,这两年用微信,她和她爸爸不怎么说话,但我知道,她爸爸很想念她。”说到这里,李珍的眼眶又湿了。
“前两年去过一次,住了一周,可就是不习惯,感觉很无聊。”对于未来的事,李珍不愿多想。她说,“毕竟现在我们身体还行,照顾好自己,就是为女儿分忧。”
儿子欲国外买房 父母竟卖房筹款
林淑美与丈夫住在中心市区一处90多平方米的套房中,住处楼道老旧,墙面斑驳,每次开启铁门就会发出“吱呀”的声响。这套房子,不久之后可能会被卖掉。“房子很老了,也不是学区房,不值多少钱。”林淑美很发愁:“卖了的钱不够买一套美国的房子,差额还得想办法。”她无奈地说。
林淑美夫妇是双职工,1986年生下儿子黄杰,两人对他悉心培养,希望他能有良好的学习条件。高考时,黄杰成绩优异,考上了心仪的大学,全家人都为他高兴。大学毕业时,他申请到了美国某名校的研究生名额。林淑美夫妇听到这一消息时,一时接受不了,但又不敢反对。“我们的心里很矛盾,一方面想到我和丈夫年纪都大了,只有一个儿子,他出国后没人照顾我们;一方面,又觉得儿子争气,取得了这个留学的机会。”
夫妇俩纠结了许多天,最终与儿子达成了共识:两人同意他出国,并提供生活费,但儿子毕业后就要回国。就这样,黄杰去美国求学,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和儿子视频聊天,了解他的近况,并时不时提醒他当初的约定。不过,事情发展还是超出他们的预料,儿子在美国交了一个同在美国留学的女朋友。即将毕业时,黄杰正式宣布,他要和女友定居美国,不回国了。
“我和他父亲在那段时间反复劝说,甚至威胁他,都没有用。”最后,他们接受了儿子决定移民的事实。“如今,儿子与女友结婚了,需要在美国买房定居,可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积蓄,希望我们能赞助一些钱。”林淑美说,她和丈夫决定,要卖了现在住的房子,然后去租套单身公寓。
鼓励女儿出国 母亲憧憬团聚
“丁零零——”4月18日上午7点半,中心市区刺桐路附近一处套房内的闹钟准时响起,辛静很快下床走进了洗漱间。吃完早餐,她检查一遍包里的教材,出门了。“同事义务一对一教学,每周辅导我3节英语口语课。”辛静说。
辛静是泉州某高校的化学老师,今年1月正式退休,丈夫4年前患脑癌去世,女儿正在加拿大攻读营养学博士。辛静与女儿早已商量好,退休以后,她就前往加拿大与女儿一起生活。最近,她正在做各种出国前的准备。
辛静说,她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时,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获得了一次出国留学的机会。“但那时因家庭原因,最终没有出国。”从此,她对出国始终有一种向往。1988年,辛静与丈夫结婚,1990年,女儿林洁出生,他们将所有的爱倾注在女儿身上。她承认,一定程度上,自己将出国的愿望寄托到女儿身上。
林洁很争气,小学、初中、高中成绩都不错,但高考因为失误,与原本预想的重点高校失之交臂。为了保证将来能顺利出国留学,辛静带着女儿对国内多所有中外联合项目的大学进行考察。最终,他们选择了广州的一所大学。2013年,林洁本科毕业,并顺利申请到了加拿大某高校的硕士研究生。然而,在林洁出国前夕,父亲因为脑癌晚期卧床不起,林洁对于出国有了犹豫。辛静告诉女儿:“错过这次机会,有可能永远也不能出去了,你甘心吗?你父亲有我照顾,你放心过去。”
4年后的今天,辛静的丈夫已经去世,女儿在加拿大硕士毕业后紧接着又攻读了博士学位。现在,母女俩经常视频,憧憬着未来团聚的生活。
子孙国外生活 老人理解支持
“我现在什么都好,就是发愁孙女的婚事。”4月26日,在晋江一家养老院,79岁的丁兰从床头柜抽出一本厚厚的相册,里面每一页都是孙女的照片。
“孙女1989年出生,今年28岁了,却没有找对象的念头。”丁奶奶说,儿子和儿媳都是高校老师,1996年孙女7岁时,儿子获得了去美国交流的机会。“虽然只去了一年便回来了,在国外的生活还是改变了他很多想法。2001年,孙女读五年级时,儿媳又有了去美国的机会,本来我和丈夫都反对,毕竟孙女马上要小升初,儿子工作也忙,如果儿媳不在,孙女就太孤单了。”她说,没想到,儿子立刻同意。更没想到的是,他们还打算带着孩子,一家三口一同出国。
“丈夫说,要断绝父子关系。”丁奶奶说,可是儿子比较固执,甚至提前出国安顿好一切。随后,孙女也跟着出国,现在,她已经是一名环境生物学博士。
3年前老伴去世,丁奶奶住进养老院。“有时候会孤单,想念我的小孙女。”丁奶奶说,不过,她不会强求孙女回国,希望孙女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观点篇
连日来,记者将采访过程中各方表达的观点进行简单整理,一方为支持独生子女赴国外生活,一方则为反对。
支持方
孩子的人生应自己选择
“我也希望孩子能够一直陪伴在身边,其实这是每一对父母的愿望。但是,女儿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有独立的人格、自己的人生和无限的未来。”辛静说,“就算我不能随女儿移民海外,我也一定不能让她错过这个机会。如果她选择回国,我会尊重她的意愿,她的人生由她自己选择。”
家长与孩子要各自精彩
华侨大学通识学院副教授肖北婴表示,父母在孩子身边,有些时候不一定是好的,因为父母与孩子有不同的生活节奏与追求。“孩子正当青年,是奋斗的时候,追求的是可能性,甚至是冒险。而父母年纪大了,追求稳定。这样就会有很多的争吵,甚至父母在身边会制约孩子的发展。”
他认为,如果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就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如果有条件可以去到国外陪在孩子身边,如果没有,也不必强求。
孝敬父母不仅仅是陪伴
张琳琳今年35岁,已经在美国定居近10年,其中有4个圣诞节的假期她回泉州陪伴父母。如今,她的父母住在泉州一处环境优美的养老院中,每日与养老院中的朋友们打打牌、唱唱南音、聊聊天,日子过得很不错。
“我每天都会与父母通视频,告诉他们我今天的生活,询问他们需要什么帮助,并及时与养老院沟通。”她说,“难道只有陪伴在父母身边才叫做孝敬父母吗?那这和‘绑架’有什么区别?”
反对方
长辈年纪大需要人照顾
石狮的施辉4年前大学毕业,便赴英国留学,随后留在欧洲。家境富裕又年纪轻轻的他,从未考虑回国,直到去年,母亲被诊断出肝癌晚期。“我赶回家,陪伴了妈妈最后一段时期,”他说,妈妈走后,只剩下爸爸和他,看到爸爸的身体也越来越差,他不忍心离开,决定留在国内发展,“如果爸爸也生病了,家里请得起保姆,可毕竟不是亲生儿子,不一样。”
子女“抛弃”父母不孝
李珍的丈夫吴江不止一次在亲戚、邻居面前讲——女儿不孝。“我们的家庭情况不算很好,她出生后,我们俩都是买最好的给她,供她上学。她也争气,考上重点大学也念了研究生,我们很欣慰,盼着她找一份好工作,一家人可以过得轻松一点。”吴江说,虽然出国及之后在国外的费用,她没向家里要钱,但5年来,她除了买一些礼物,也从未汇钱给家里。“她把我们‘抛弃’在国内,没有考虑我们以后该怎么办。”
儿孙不在身边老人孤单
“过年时,看着弟弟一家人团团圆圆,我放个鞭炮都只能在微信上放。”中国心理协会常务理事、心理专家张秀云教授说,她有3个女儿,其中一个女儿在日本生活,一个女儿在外贸公司,也经常出国,女儿们都不在身边,她深有体会。
“父母应当有儿女志在四方的胸怀,”她说,但儿女也要考虑到,父母越来越老,如果子女不在,便是“老无所依”的状态,子女也可能面临‘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局面,后悔终生。虽然社会养老保障逐渐完善,老人精神层面的需求仍需子女来满足。如果儿女常年不在身边,很少陪伴老人,就算老人的生活可以维持,也会很孤独。
建议篇
两方观点争执不下,对此,记者采访了专家,给面临矛盾的父母和子女提出建议。
是否送孩子出国
父母应权衡判断
“学生和父母双方都应当对自身的情感承受力有清醒的判断、认识和评价。对父母来说,在孩子远离自己到异国求学之后,能否做到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以及业余时间,分散或者转移对孩子的注意力,毕竟孩子像小鸟一样,长大后迟早要飞离远去。这一点对于部分年轻家长而言,难度着实不小。而且,孩子出国留学之后,其恋爱、成家和工作等充满变数,父母是否有足够的承受能力。”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张雷生认为,父母的价值判断标准不应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毕竟孩子不是父母的私人物品,而是有思想、有想法并且已经在社会上“试水”过的年轻人。如果家长一味地将自己的一些观念强加给亲手送出去“镀金留洋”的子女,只会适得其反,最终招致观念的激烈冲突。
利用通信工具
加强沟通交流
肖北婴认为,对于将孩子送出国的父母,应该选择相信和尊重孩子,并时刻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父母在国内,子女在国外,双方就应该加强沟通与交流,才能及时给予双方精神支持。”他认为,现代通信技术十分发达,父母可与年轻人同步学习,积极借助现代化通讯交流方式,掌握或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以及日常的喜怒哀乐,熟悉其身边的人和社会交际圈子。同时,孩子也应该学会沟通,注重父母的精神状态,给予他们足够的呵护与关爱。
家长不必太牵挂
多培养兴趣爱好
“子女应多关心老人的精神需求,常与老人谈心,同时,老人也可多培养兴趣爱好,多参加活动,提升自身社会价值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富强建议,老人可每天坚持适量运动,如结伴散步,简单易行,多出门走走看看,定期出门旅游,主动与人交往,接触外面的世界,走出狭窄单调的生活,对身心健康有好处。
除了外出,也可培养兴趣爱好,比如读书、写作、书法、绘画、摄影等,选一两样投身其中,保持愉快的心情。老人还可通过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有条件者可参加老年大学,充实自己的生活。
国内有发展机会
子女可考虑回国
“我国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不少领域都有很大的潜力,出国深造的孩子们学有所成后,不妨回国,对所处的领域好好考察一番。”张秀云教授建议,孩子们出国多年,也许会忽略我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常回国看一看,说不定发现在国内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为保护采访对象隐私,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