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科教文卫 > 正文

“沉东京 浮福建”再探秘:台湾海峡经历几次沉与浮?

2017-05-15 08:45:57 徐锡思 陈晓婷 黄谨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沉东京 浮福建”再探秘

2万年前的台湾海峡(假想图)

东南网5月15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徐锡思 陈晓婷 摄影 黄谨 编辑 陈世国 视觉 方立祺)

随着惠女湾海底古森林的发现,福建闽南呈现三个海湾三片海底古森林的新格局,“沉东京 浮福建”的万古之谜能否就此揭开?一系列猜想引发各界关注。

探秘的脚步再往前一迈,我们找到了另一个海底大发现——台湾海峡有3个地方发现海底人类化石标本。其中,石狮海域1998年发现一件人类肱骨化石,被称为“海峡人”,距今约2万年;东山海域1988年发现一件人类肱骨化石,被称为“东山人”,距今约1万年;而在澎湖海沟也曾发现人类化石。

海底人类化石的发现,证明台湾海峡曾是远古时期人类活动的广阔天地。那么,福建三个海湾发现的海底古森林,与台湾海峡三个海域发现的人类化石究竟有何关连?

摘录《远古的家园》一段描述★(详见注解),让我们先体会一下“海峡人”可能曾经生活过的台湾海峡:

没有浪涛,没有暗礁,没有拍岸的声响,只有一片连绵起伏的低洼土地,河流纵横,丘陵、湖泊、沼泽点缀,到处草木繁盛,郁郁葱葱,生机勃勃,野生动物出没期间。东有高高屹立的台湾中央山脉,西有不断隆起、阻挡寒风的闽浙山地,夹于其中状如盆地的台湾海峡,阳光明媚,春风习习,气候宜人,成为人类和动、植物新的乐土和家园。

今日翻云,明日覆雨。地球如此无情,当这一方乐土被大海吞噬以后,那繁盛的动物、草木都被深埋海底,部分变成了化石。其中,靠近福建沿海的植被,有没有可能就是如今发现的三处海底古森林的前身?“沉东京 浮福建”所讲述的沉浮,与台湾海峡的沉浮,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海底古森林与海底人类化石的发现与研究,又会向我们讲述什么样新奇的故事?

注:★《远古的家园》为福建省文物局、福建博物院、石狮市科技文体旅游局、石狮市博物馆策划推出的科普读物,李国宏、范雪春、彭菲/著。

一个电话 接通史前“海峡人”

贾兰坡鉴定“海峡人”肱骨化石(资料图)

今年74岁的蔡久芳,至今依然不大敢相信,20年前他打出的一个电话,接通了20000年前的“海峡人”——曾经生活在台湾海峡的史前远古人类。

“最早我捞到了一对鹿角的化石,后来又发现了很多生猛动物,人类的化石却只见到一两根。现在想想,生活在莽莽丛林中的‘海峡人’,天天都要跟猛兽搏斗!”5月12日,石狮市祥芝镇祥农村自家院子里,蔡久芳读着本报《探秘惠女湾海底古森林》的报道,连连称奇。

1998年11月,正是他的一个电话,辗转联系上泉州知名的草根考古学者刘志成,最终一根肱骨化石送到了“北京人”发现者、考古学泰斗贾兰坡手上,经过严格的科学鉴定,最终确定为约2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并命名为“海峡人”。这一发现轰动世界。

“我有很多考古发现,‘海峡人’是最得意的,因为这是人类,这是史前人类!”在鲤城区中山南路马坂巷的老宅子,刘志成也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个电话,仿佛穿越万年时空而来。

石狮祥芝海边的万阴宫

渔民台湾海峡捕捞

屡遇海底动物化石

“这事说起来真是巧了,我是在病房里,找到了刘志成的联系方式。”看了海都记者带的一本2016年第3期《化石》杂志,蔡久芳笑了笑,完整回忆了20年前的那个电话。

在以往的各种报道中,蔡久芳的角色,就是主动联系上了刘志成,至于为什么会联系,联系前就知道是化石吗,重大发现之后又做了什么,甚至连一笔带过都没有。

“凭良心说,化石我早发现了,但人类化石是刘志成发现的。”蔡久芳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是1973年,30岁的他开着配了发动机和风帆的渔船,在台湾海峡的深海处,捞到了一块硕大的鹿角化石:本来黑乎乎的,清洗之后,很清晰就是一对鹿角。

这块鹿角化石,还引来了大家的关注,但是因为“不顶吃、不顶用”,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就是一块石头而已,放在外面,有一天被人磕到,竟然碎了。

“当时也没人当回事。后来发现大家捞起来的这种东西,主要是大型动物的骨头,越来越多,我也就上了心。”作为老渔民,蔡久芳还是当地电讯站的,当时通过密码和电台跟海上渔船联系,也经常读书看报,发现报纸上经常出现一个考古的,叫做刘志成。

不过,蔡久芳并不知道怎么联系刘志成,直到1998年11月,他爱人腿受伤了,到泉州市区住院治疗,跟同病房的病友经常聊天,慢慢熟络起来。有一天,蔡久芳讲起海上捕捞的见闻,还特意说到了化石,想找刘志成,这位病友一拍大腿,“我兄弟就在报社,既然有报道过,肯定找得到”。

藏了25年的心事,竟然就这样找到了破解的办法。“现在回头想想,估计也就刘志成这样的热心人,虽然是草根出身,但对考古无比执著,也才会相信我的说法,一个电话确认地点,就赶过来了。”时至今日,蔡久芳依然对刘志成的热忱念念不忘。

“海峡人”胫骨化石

运回33袋动物化石

翻出人类肱骨

马坂巷20号,是一座上百年的老宅子,刘志成就住在这里。前几年一场大病后,他就极少出门了,中风偏瘫还在慢慢恢复中。

“两次都是星期六,因为周末我不用上班,才有时间去现场。”5月10日上午9点多,海都记者到访时,刘志成的早餐刚送到,一个白馒头加一杯开水,慢慢吃,慢慢说。

院子里,还有不少早年他淘回来的宝贝;厢房里,各种文献资料塞满书架。“我从1972年就开始自学考古知识,哪里有蛛丝马迹就到哪里,发现‘海峡人’绝不是靠运气。”喝了口水,他说1998年11月的那一个星期六,他和另一个学习考古的方顺发连同一名报社记者,一起搭车赶往石狮市祥芝镇,找到了蔡久芳,到了万阴宫。

“乖乖!不得了!大部分都是化石!”刘志成震惊了,这些渔民口中黑乎乎的、过一段时间就要烧一次的骨头,绝大部分已经石化了,只有少数还有点白色的仍然是以骨质为主;就算浇上柴油,照样烧不成灰烬,就因为已经变成了化石。

当天,刘志成他们就拣了几十块化石,随身携带坐班车回了泉州,一番分拣之后,发现都是动物的骨头。不过,刘志成不死心,对万阴宫成堆的化石念念不忘,第二个星期六,咬咬牙自掏腰包200元,专门请了一部汽车,开到了石狮祥芝海边把化石运回来。

“装了33个大蛇皮袋,我家的院子和厅堂、厢房,只要有空地,全都铺满了。”他微微闭上双目,脸上神情相当陶醉,仿佛又一次看到了一大片错综复杂的骨头里,那根人类的肱骨:因为早年学过医,这根明显不是动物骨头的化石,进了眼睛就出不去了。

为了稳妥起见,刘志成还把这件人类肱骨,拿到泉州卫校解剖室,仔细比对,前后共看了5具人类骨骼;找来一本苏联的解剖书,比照里面的骨骼图;跟卫校的专业老师现场探讨,“他看了一眼,马上就认出来是人骨,还很惊奇是哪来的”。

牛头化石

供奉“好兄弟”习俗

无意中保留大批化石

如果不是石狮的渔民守着淳朴的习俗,将“海峡人”视“好兄弟”带回岸边小庙供奉,“海峡人”可能初次出水就被丢回海里,等待下一次的轮回。

5月12日当天,来到石狮市祥芝镇祥渔村的海边,一座两间石头房子的小庙,门口围了一个坑。新土覆盖在坑内,却也掩盖不了焚烧的痕迹。

这里就是刘志成发现“海峡人”的地方,万阴宫。就在上个月,这里刚刚进行了一年一次的烧香祭拜以及焚烧掩埋的仪式。“藏残室”内,又有几袋刚打捞上来的动物残骸,装在红色塑料袋内。

万阴宫,又称万阴祠。“至少是清朝或者更早以前建的了,我小的时候,老人家都已经知道它的存在。”78岁的祥渔村老人会会长蔡水湖,年轻时也是一名讨海人,可是,他也不知道“万阴宫”是哪一年建的:以前的万阴宫只是一个两三平方米大的小屋,20多年前,渔民家盖房子,便将“万阴宫”迁址至目前的位置,并建成了现在的样子。

万阴宫的大门上,横批“修善积德”,对联“十方白骨归祠宇,阴地赤心祐德人”,将其功用说得明明白白。

蔡水湖说,祥渔村的讨海人,在水里打捞到的残骸,无论是人的,还是动物的,或者是人类使用过的瓷器碎片等,都不能扔回海里,而是在靠岸后,带到“万阴宫”,并烧香祭拜祈福,让这些“好兄弟”有一个归宿。不仅在石狮,泉州的惠安、泉港等沿海地区,同样有埋葬“好兄弟”的习俗。

渔民们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冥冥之中会得到上天或海神的某种支持和庇护,无形之中增强了他们与大海搏斗的信心与勇气。也正是因为他们把这种淳朴的习俗代代相传,才无意识中保存下这一批批珍贵的化石。

台湾海峡 经历几次沉与浮?

石狮市博物馆近年新收集的海底动物化石

在发现“海峡人”的石狮祥芝镇祥渔村,当地的渔民,也代代地流传着“沉东京 浮福建”的传说。“据说,当时在晋江深沪,有一条路,通往东京,人们常说那是东京大路。”祥渔村蔡水湖老人告诉海都记者,传说里的东京城,可能就位于现在台湾海峡的位置,经过几千上万年的海陆变迁,这个东京城沉于海底,福建浮了上来。

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称,“沉东京 浮福建”有许多的解释,确实有一种跟板块运动有关系,“当然,这不是一下子就‘沉’下去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管“沉东京”是何种解释,似乎都与海底古森林和“海峡人”的发现,有着某种神秘的内在联系。其一,两个大发现的地点均在闽南海域,主要集中在澎湖一带至泉漳一带的台湾海峡;其二,三湾三片海底古森林,距今约7000年至4.3万年前,“海峡人”距今约2万年,时间跨度上存在高度重合。

有人推测,台湾海峡中的部分地带曾有数次出露成陆,因其优越的气候条件,曾养育着一片适合动物繁衍的森林地、沼泽地,也因此成为史前人类“海峡人”的家园,而随着几次沉浮,一部分树木、动物和人类在不同时期成了化石。不过,究竟台湾海峡几度成为陆地,这个远古人类曾经的神秘家园还有很多秘密等待我们去破译。

“海峡人”已经懂艺术和数字

5月12日,一件经过精心包装保护的文物,在石狮市博物馆完成了转交,那就是1998年被发现的“海峡人”肱骨化石。今年5月18日至7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将在省博物院展出。这一件珍贵的一级文物,是石狮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成为这里唯一一件被借的文物。

据介绍,“海峡人”所发现的标本共有两件,一件肱骨化石,一件胫骨化石残段。虽然化石材料很少,却非常难得。这么说吧,尽管地球上存在过无数的生物,但形成化石并不容易,有人做过粗略计算:大约几十万个生物体只能有1~2个会形成化石;几十万个化石只能有1~2件会被发现。

专家们将“海峡人”出现时间,锁定在15000多年至20000多年前。结合此前的研究发现,“海峡人”被确定为晚期智人(距今约5万年前到1万年前的古人类,其人体结构与现代人并无太多差别,有高度发展的智能,尽管还没有文字);除了人骨化石外,从海底发现的动物骨骼化石表面,还发现了人类用石质工具刻划和砍砸的痕迹。

“海峡人”的时代,人类已经有了相当完整的语言体系,已经懂得了艺术,懂得简单的数学,他们明了数的概念;有“美”的追求,会制造相当精致的石质和骨质的工具,讲究工具的对称和美观;能磨制骨针缝衣,把贝壳或石子穿孔作为手镯和项链,还会在骨骼的表面上,通过刻划道道,来表示某种数的概念。

研究认为,“海峡人”过着集体的生活,由群落头头指挥,共同狩猎和采集,共同分享得到的果实。他们以台湾海峡为自己的活动天地,频繁地来往于闽台沿海和澎湖列岛——那时候的台湾海峡出露成陆地,没有海浪滔滔,没有冰川万里,而是一个郁郁葱葱的低洼土地,植被茂盛,物种繁多,简直就是人类和动、植物的乐园。

“海峡人”的乐园如何形成与消失?

史前人类“海峡人”,面对剑齿象、猛犸象、古梭齿象、四不像鹿等大型或奇特动物时,可能还是弱势群体,但他们却能共同生活在一起,共享一个乐园。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像电影《冰河世纪》、《疯狂原始人》、《史前一万年》等大片场景?现实中,这可能是真的,就发生在大约距今15000至20000年前的台湾海峡。

通过研究,由李国宏、范雪春和彭菲3位专家所著的《远古的家园——两万年前台湾海峡揭秘》认为,末次冰期的全球气候变化,让台湾海峡成为陆地,使得“海峡人”横空出世。

何为末次冰期?科学家认为,约300万年前到现在,地球上出现过至少四次较大规模的冰期、间冰期的反复更替,气候时冷时暖,变化无常,超乎人们的想象。当冰期出现时,高纬度地区几乎被冰川所覆盖,由于蒸发缓慢,雨量减少,海平面大幅度下降,近海地带露出成为陆地;在间冰期时则相反,海平面大幅度上升,低洼陆地则重新沦为海洋。所谓的末次冰期,就是出现时间距现在最近的一次冰期,约15000~23000年前。李国宏等专家认为,台湾海峡就是在这期间出露成陆地的。

福建省博物院研究员范雪春说,在末次冰期期间,台湾海峡露出海面成为陆地,当时古人类和动物群往返台湾海峡两岸十分频繁和自由。但随着冰期的结束,全球气候迅速转暖,冻结于陆地上的冰雪不断融化,海面迅速上升,台湾海峡许多低地被海水淹没,到距今5000~6000年前形成了台湾海峡最宽水面期,“在台湾海峡海底不同区域相继发现古人类和哺乳动物化石,充分证明了末次冰期的存在”。

海底化石大数据,还原台湾海峡食物链

据介绍,仅在石狮海域就发现至少28种陆生哺乳动物化石,除了“海峡人”,还有来自东北地区的马鹿、猛犸象、披毛犀,有来自华北大草原的野马、野驴和羚羊,也有土生土长的华南动物,如剑齿象、水牛和野猪等。“这些习性不同,来路不同的动物,在末次冰期期间,从四面八方汇聚于自然条件优越的台湾海峡,形成了台湾海峡动物群体,它们和海峡人在同一个山谷里,追逐、觅食……”

针对这批海底动物化石,李国宏做过分门别类的详细统计,发现其中以四不像鹿和水牛为最多,其次是水鹿、梅花鹿和野牛等食草类。并由此推断出台湾海峡食物链:繁盛的第一级生物——植物,提供最基础的食物支持;相当数量的第二级生物——食草动物(包括奇蹄类和偶蹄类);适当数量的第三级生物——食肉动物(包括捕食动物和食腐动物);数量不多的第四级(最高级)生物——人类。

“可以断言,台湾海峡成陆时期生态环境是相当优越的,从茂盛的植物资源到庞大的食草类动物,再到食肉类和人类,构成完整的动态平衡的食物链。”

尘封多年,海底动物化石12月将开展

为了最大限度收集和保护有关台湾海峡发现的人类和动物化石,近20年来,石狮市博物馆每年都派人到祥渔村等海边,收集渔民们打捞上来的骨骼化石。从2005年之后,发现的化石种类没有增加,只有数量在增加。

目前,石狮市博物馆,收集和保护的陆生哺乳动物化石28种1000多件,其中“海峡人”化石2根。

为了献礼石狮市建市30周年,石狮市博物馆已经着手准备,将于今年12月,对公众开放关于“海峡人”的专题馆。届时,市民就有机会,一睹“海峡人”以及和他们共存一处的远古动物们的风采。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