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泉州东街菜巷:名相三坊古巷寻 广灵宫里香火传

2017-07-26 10:43:34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2016年,何启煌(右二)和女儿何敏苏(右三)出席中国丝绸档案馆活动留影

丝绸专家

参与起草宋锦的国家标准

在苏州安家后,何启煌于1951年在苏州久安丝绸贸易公司当业务员,后来又到振亚丝织厂工作,这才认识了何敏苏的母亲。“我父母亲都是丝织行业的,可能是从小耳濡目染,长大后我也入了这一行。”大女儿何敏苏说。

何敏苏毕业于苏州市纺工局职工大学丝织专业,是一位具有多年宋锦织造经验的专家,曾参与起草宋锦的国家标准,擅长丝绸制造业中的纹织技艺,更是桑蚕丝织类的中华传统工艺大师,是有名的丝绸专家。

父亲对何敏苏的影响不仅仅是在丝绸方面,他对泉州的日夜思念也影响了彼时年幼的她。“我父亲总是告诉我,1951年他是因为没有回家的路费,才就近在苏州工作,不承想就此在苏州成家立业,我的名字寄托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何敏苏的名字是她父亲起的,敏字谐音闽,苏代表苏州,“我是在苏州长大的福建泉州人”。

1987年,27岁的何敏苏特地将自己的蜜月旅行定在泉州,终于有机会回到父亲日思夜想的老家看看。如今,她更是喜欢上研究家族史,每天晚饭后都要听父亲讲述家族往事。让她意外的是,自己和丝绸之间似乎早就有难解的缘分。“我们祖上很多女眷的名字都含有丝绸门类的字,比如纺、绉、绸、缎、绫、罗、绢、绡等,我近来看资料才知道泉州还是缎纹的发源地,我现在又是从事丝织业,我觉得这是缘分!”

学徒起步他见证了织布行业的变迁

在家乡泉州,何敏苏的堂哥何应田也从事与服装有关的行业。“我学的是织布,从一线员工做起,到管理一个工厂,再到早期的贴牌生产……”何应田说,当年他被分配到泉州地方国营织布厂,还是学徒工的他每天跟一群女工学织布。

“刚开始我觉得非常容易,没两天就会了,但第三天我就知道我错了。”何应田想起了那个“可怕到想哭”的夜晚,他说,进厂工作的第三天,织布机的梭子卡在经纱中间,织布的几千条纱线中间断了几百条,“需要将断掉的几百条纱线一条条按照一定规律打上织布节,不打的话,整匹布都废了。”好在后来师傅来帮忙,“要不然我可能要打上一整夜”。

上世纪80年代,地方国营织布厂宣布倒闭,那时候的何应田已经完成了从织布工人、维修工到厂长的转变。“工厂倒闭了,我就开公司自己做。”一个是棉纺行业,一个是丝绸行业,工作上何应田和何敏苏少有合作,交流却是不少,“假期或者出差经过,有机会我就会去看望我的大伯和堂妹。”

何应田说,数十年光阴,只有机器在变,纺织的工艺原理和二三十年前是一样的,“我经历了纺织机从手拉脚踩的木质款到后来的半自动,再到现在的全自动,时代的年轮滚滚向前啊!”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