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科教文卫 > 正文

躬身垂范的湖头李氏家风

2017-07-28 15:39:46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元朝年间,李乾德肇基安溪湖头,李氏于此派衍萌源;清康熙年间,官至宰辅的族人李光地注重家风家教,亲自制定家训、族规与乡约,并以身作则,垂范后世;湖头李氏曾出现过“四世十进士七翰林”的科举盛况,传承数百年的家规族训,迄今读来心灵犹为之震撼

湖头李光地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内有李光地的大型塑像

核心提示

清康熙帝对李光地有“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的评价,而雍正帝更是直接褒其为“一代之完人”。李光地在为安溪湖头人树立名宦典范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学识、观点、人生感悟等,融于家训、族规与乡约当中,规诫族人,造福后世,这些家训、族规如今已成为湖头文化内在的助推力。

□本报记者 吴拏云 实习生 林艳玲 雷林梅 文/图

碑石铭绩垂范后世

安溪湖头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也是清朝一代名相李光地的故里,这里自古崇文尚墨,贤儒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在如今湖头镇湖四村俊民中学内,有一座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的贤良祠。据介绍,此祠原为李光地读书处(即“榕村书屋”),后为表彰李光地的功绩,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更为今名。该祠坐西向东,为三进四合院式建筑,第二进祠堂为悬山式屋顶,古朴典雅。祠堂后面有个藏书楼,被小山、花园和小桥流水所环抱,南面为临水轩、荷池等,景色绮丽。古人曾形容其“襟带蓝水,背负阆峰,山川灵秀,人文所钟”。

不过,贤良祠最吸引人的莫过于用汉满双文撰写的康熙帝御赐的《御制丰碑》、康熙御书的《巡子牙河谕建坝诗》《太极图说》等诗文,以及雍正帝御赐的《谕祭文》石碑。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十二月,李光地改任兵部左侍郎兼右副都御史、巡抚直隶。在河北任直隶巡抚时,他治理“三河”(子牙河、漳河、永定河),功彪史册。康熙所书的《巡子牙河谕建坝诗》,正是为了称赞李光地的治河之功。而《御制丰碑》、《谕祭文》石碑则是两代帝王在李光地故去之后,对其的评价。康熙帝在《御制丰碑》中称李光地“生则纪绩于旗常,殁则垂光於琬琰”,认为李光地在世时功勋显赫,身后碑石铭绩,足以垂范后世。雍正帝在《谕祭文》碑中,更是赞誉李光地“流芳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评价之高,世所罕见。

雍正帝在《谕祭文》碑中赞誉李光地为“一代之完人”

尚义之风世代承续

湖头李氏为陇西衍派,据李氏族人李清黎提供的《陇西湖头李氏宗谱》记载,湖头李氏的开基祖名为李乾德(族内称“君达公”),生于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系唐武阳王后裔,他于元朝年间携第三子祚延自漳州平和小溪西山,徙入安溪湖头(古称感化里)肇基。

“说到湖头李氏家族,不能不提李森。”李清黎称,李森是湖头李氏的六世祖,曾任巡检、代理知县。据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中载,“森,字俊茂,号朴庵,感化里人。少慷慨,有志尚……席先资,田数万亩,粟数万钟;计山百区,出木数千万章;僮千指。”可见,李森家资丰厚。不过,李森轻财重义,能怜穷恤匮,而且热心地方公益事业。据李氏宗谱载,李森“多惠政,修桥造路,捐建宫庙、县衙、县学等,明正统六年(1441年),他响应朝廷诏令,赈谷五千石,以济苏州饥荒,又献谷三千石以助国家边防,明廷旌表‘尚义’”。

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李森的尚义之举,不仅为自己赢得美名,也为湖头李氏家族的兴盛开了个好局。到了明万历八年(1580年),李森的五世孙李懋桧“始登甲科,由是人文踵起,遂称安溪名族”。清代名儒李清馥在《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8·清溪李氏家世学派》中认为:“六世祖旌义朴庵府君(李森),力行仁义,家声始大。”

如果说擅长经商的李森展现的是一种商业睿智的话,那么在其七世孙李光地身上,这种睿智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这从李光地的官宦生涯中可以解读而出。李光地身居要职时,经历过康熙朝众多重大历史事件,如三藩之乱、台湾回归、朝廷党争、储位角逐、朱学独尊、治理河患……但他“谨慎清勤,始终一节”,经受住了重重考验,最终在年过花甲时,荣登相位。这样的人生际遇,比之李森,更难,也更辉煌。

不过,李光地对于先祖李森的垂范之德从未淡忘。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大学士李光地向康熙帝提出旌表其七世祖李森的请求,获得批准。后来,李光地便在泉州东门东岳庙前古大路间为李森修建了“急公尚义”坊。如今,此青石坊依旧挺立于山间。李森“尚义”精神作为湖头李氏的家风,也得以世代承续。

贤良祠中的山石上镌有李光地的诗句

族规公约消弭骄风

《孟子》载:“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也就是说,家族的和睦、兴旺,实际上与一国的安定团结、繁荣昌盛息息相关。

作为清初名宦,李光地在政治舞台上,以国为本,一生恪忠职守,在清初平定三藩、收复台湾等事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自身修为方面,他又尊崇朱子理学,以治《易》闻名当世,一生笔耕不辍,有《榕村全集》等数百卷遗世。于朝堂之中时,他主张兴修水利,减少税赋,振兴经济;而老年返乡之后,又亲自拟定《家训·谕儿》《诫家后文》《本族公约》等家训族规,以及《同里公约》《丁酉还朝临行公约》等村规民约,为家族的昌盛提供动力。李光地的所作所为既展示出他“兴国、振族”的雄心,也是他领会“国”与“家”二者密不可分的一种表现。

去年年底落成的阆湖博物馆,地处湖头李光地主题公园,这里收藏着大量的湖头文物、文献,其中就包括湖头李氏家族相关家训、石碑拓片、木质匾额等。据该馆馆长李绍清介绍,阆湖博物馆是福建省首个按照国家规范标准建造的镇级博物馆,该馆设有“千年古镇、海丝起点”、“名相故里、廉政家规”、“名人贤士、灿若星河”、“文化多元、非遗传承”四大展示区,馆内几乎处处可见与李光地有关的展品。记者从馆内的“李氏家训·家规”电子感应屏上发现,这里完整地收录着湖头李氏《诫子孙》《家训·谕儿》《本族公约》等家训族规,以及《同里公约》《丁酉还朝临行公约》等乡规民约。游客只要轻轻触击电子屏幕上相应的版块,就会逐列显示其内容。

李光地74岁荣归故里,虽然辅助康熙皇帝40多年,太平盛世30有余,但乡里山林盗劫之风犹存,社会懒惰之风犹遗。族中子孙受不仁不义之人和社会不良风气所侵染。为改变这种不良风气,于是李光地制定了一系列的族规家训。在他制订的《诫子孙》《家训·谕儿》《本族公约》《同里公约》等一系列家训、公约中,李光地以其丰富的人生和政治阅历告诫李氏子孙及族人:“夫世无百年全盛之家,人无数十年平夷之运,兴衰激极,存乎其人。”也就是说,一个家族不管曾经多么荣盛,如果不努力,前人攒下的基业早晚会被挥霍一空;一个人不管多幸运,如果不努力,当运气不再时,就会穷困潦倒。李光地还称,“吾生七十年间,所阅乡邦旧家,朝著显籍者多矣,荣华枯陨,曾不须臾,天幸其可徼乎?祖泽其可恃乎?”告诫后人,繁华随时可能落幕,切不可恃祖荣而骄。“他日成家之业,泽及后人,尔等阅世之久,自知吾今日之言是亲爱之至,此时虽冒刻薄之名所不辞也。”这完全是李光地从自身的经历出发,来提醒族人、子孙,戒骄戒躁,方是立世之本。这样的垂范姿态,更易打动人心,也更具说服力。

根据《榕村谱录合考》记载,李光地制订的族规乡约,确实给当时的感化里带来极大的冲击作用,“奸贼屏息,狙狯失恃,工贾成若,风雨大和”,家训、族规、乡约产生的约束力,使一些原本恃宠成骄之人,重新认识自己,开始洗心革面,返回正途,这使整个社会更趋于和谐。

阆湖博物馆内收藏着大量与湖头李氏家族相关的石碑拓片、木质匾额等

成云洞书院曾是李光地读书处

精神载体催人奋进

在追求学问方面,李光地同样可为后人表率。

李光地故居内悬有一副对联:“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虽贵为相国,但李光地一辈子都没有放弃对学问的追求,他一辈子皓首穷经,编纂有《朱子全书》《性理精义》《周易折中》等书,成为清初复兴理学的中坚人物。安溪县文管办副研究员林美莲表示,李光地生平著作十分丰富,有《周易通论》4卷、《周易观象》12卷、《诗所》8卷、《朱子礼纂》5卷、《榕村语录》30卷、《榕村文集》40卷、《榕村别集》5卷等。他对学问孜孜追求的态度,足以成为今人问学求道的典范。

李光地在世时,潜心研究理学,著书立说,借省亲之机,在榕村书屋讲学,吸引了魏延珍、蔡世远、王兰生等当世名家前来听讲,给书屋留下许多琼林佳话。

李光地还热心家乡的教育事业。康熙二十四年时,他就命长子李钟伦建“榕村书屋”,康熙三十八年,又设义学,让更多贫困人家的子女有机会接受教育。坐落于湖头镇美溪村龙贵山麓的成云洞,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李光地年少时曾在此纳凉读书,会友论道;晚年时又于此地修筑书堂,著述修身,同样有大批文人墨客慕名而来与之谈经论道。在安溪文庙,至今保存着一方《皇清重修学宫碑记》,内文记述了安溪知县在大学士李光地等人的倡议下,发扬儒家礼乐文化传统,发动社会贤达倡修文庙的事迹。在李光地的鼓励下,安溪一时处处书声琅琅,学风大盛。

从李森到李光地,虽然两人身处不同时代,但皆以身作则,倡导学儒向善,为家乡带来蓬勃生气。据统计,明清两代,湖头李氏出现过“四世十进士七翰林”的科举盛况,这恐怕与李森、李光地的垂范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如今在安溪湖头,李光地已经成为一种促人奋进的精神载体,更是一种文化认同。李绍清表示,李光地仕宦48年,操守清廉,勤政恤民,育材举贤,他的精神历久弥新。他一手打造的家训、族规、民约,更是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对于我们今天构筑公平、公正、诚信的社会,依然大有裨益。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