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要闻 > 正文

泉州: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补齐民生短板

2017-08-14 07:44:11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三、实施卫生与健康暖心工程,加快补齐卫生与健康事业短板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坚持健康优先战略,建设“健康泉州”,以基层为重点,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建立健全与常住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有效解决医疗卫生资源供需矛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10.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加快市第一医院城东新院区二期、福医大附属二院东海新院区二期、市老年医院、市妇产医院、华侨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泉州颐和医院等项目建设,以三甲标准规划创办肿瘤、口腔等专科医疗机构。支持市中医院创建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推进县级公立中医院标准化建设。加强产科、儿科、精神卫生、传染病、中医、康复、老年等急需紧缺薄弱领域的医疗卫生资源建设。落实社会办医优惠政策,推动社会办医与公办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医保政策上同等对待,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引进国内外社会办医实体来泉创办“专、精、特、优”医疗机构。

11.建设高水平重点专科。对接省“创双高”工程,全力支持各类医院与国内知名医院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打造技术精湛、人才荟萃、管理高效的福建省南部区域医疗中心。整合调动医疗系统资源,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临床医学中心和临床重点学科,配置与临床新技术应用密切相关的高精尖医疗设备,增强疑难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加大医学领军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名医传承工作站(室),实施名医带徒计划,选派一批临床专科带头人和专业骨干到国内外一流医学院校和医院进修学习。探索医教研协同发展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医院创立科研中心,促进科研成果临床应用转化。支持华侨大学办好医学院和泉州医高专做专做特。

12.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推动跨县域医联体和专科联盟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力争到2020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数比例65%以上,县域内就诊率达90%以上,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加快医疗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加快建设远程影像诊断、心电诊断、会诊等系统,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到80%以上的县域。全面加强县级医疗中心诊疗服务能力建设,切实发挥好县级医院在农村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龙头作用。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标准化中医馆,发展中医药农村特色专科(专病)、治未病、康复理疗、中医药特色堂(馆)。积极创建“全国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和“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理建设公立村卫生所,实现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基础设备100%双达标。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全科医生制度和乡村医生执业注册制度,力争到2020年每万人拥有4名全科医生。推行“互联网+健康医疗”,建立市、县、乡三级医疗机构健康数据管理系统,促进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建立短缺药品预警和联动机制,保障临床低价药、妇儿专科和急抢救药等短缺药品有效供给。推进以病种收(付)费为主的医保复合付费方式改革,适当扩大重大疾病患者用药目录范围,加大对重大疾病患者及家庭的救助力度,增强基本医疗保障能力。

13.加紧解决妇幼保健和精神卫生供给滞后问题。加快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和县(市、区)妇幼保健院项目建设,促进妇幼保健机构公卫临床实质融合,到2020年全市拥有1家三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6家以上二级妇幼保健机构。推行孕产妇、儿童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扩大妇女“两癌”检查项目覆盖范围。推进综合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产科、儿科建设,加强产科、儿科医务人员配置,到2020年实现每千名儿童儿科床位数达到3张、儿科执业(助理)医师达到0.88名,每千分娩量产科床位数达到21张。高度重视精神疾病防治能力建设,支持市第三医院创建精神卫生专科三甲医院、建成市级精神卫生中心,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力争精神卫生床位每万人口达到5.64张,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每10万人达到3.8名。

14.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开展重大疾病和突发急性传染病联防联控,提高对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出生缺陷等的监测、预防和控制能力。改善疾控机构基础设施和基本设备条件,推动全市疾控机构达标建设。支持市疾控中心设立省级重点实验室,加强县级疾控中心实验室建设,提升检测能力。以预防为主,加强健康教育、治未病等前端服务,推动卫生工作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规范预防接种门诊建设,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加强健康体检规范化管理,推动癌症、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机会性筛查,逐步将符合条件的重大慢性病早诊早治适宜技术纳入诊疗常规。探索在社区、学校、公共场所设立“智慧健康小屋”,设置除颤仪等自救互救设施和急抢救药,解决好居民健康管理、突发应急“最后一公里”问题。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