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要闻 > 正文

泉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群众更有获得感

2017-08-17 08:01:01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府文庙之夏”等文化活动品牌,把文化大舞台延伸到更广泛的群众中去。(胡彦明 摄)

每年文艺精品公益演出逾千场

衡量一座城市文化发展的标杆,归根到底是人们的文化获得感。

文化观照人们的生活、命运和情感。作为中国南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泉州被称作“戏窝子”。去年10月,泉州举办中外戏剧展演。昆曲、川剧、婺剧、莆仙戏等国内优秀剧种,以及多个国家和地区极具异域风情的戏曲艺术登台交流,掀起一阵阵观戏热潮。持续性的惠民演出培育壮大了市场,火爆的观戏人潮是对倡导者最好的回报。

2015年投入使用的泉州木偶剧院,正式开放后迅速成为泉州公益惠民演出的重要平台,几乎周周有好戏上演。去年7月起,老城区泉州嘉礼馆开始进行公益性惠民演出,每周二、四、六、日共计四天的下午4时至5时对外开放,免费向广大市民和海内外游客展示泉州木偶艺术的魅力。每年夏季常态化开展的“威远楼之夏”、“府文庙之夏”等文化活动品牌,把文化大舞台延伸到更广泛的群众中去,人人都有挥洒才情的机会。

“戏窝子”的长足发展,需要“钱袋子”支撑。作为福建省经济总量最大、市场经济最活跃、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泉州GDP连续18年领跑全省。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发达的民营经济,为城市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也令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大大提高。2016年,市财政局与市文广新局联合出台《泉州市级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这是泉州首次以专项资金的形式支持“戏窝子”发展,扶持和促进地方戏曲保护、传承与发展。

“万千百十”文化惠民工程是泉州的首创。“万千百十”指的是每年送万场戏、千场文艺培训辅导、百场展览、十个流动图书点下乡。其中,“送戏”是指坚持送戏下乡正常化,组织全市一百多家国办、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下乡演出。“文艺培训辅导”是指向社会聘请有文艺专长的文艺工作者、教师、机关干部、退休干部职工等为基层文艺辅导员,指导群众文化活动。“送展览”是指精心组织一批本土历史文化和艺术展览。“送书”是指由市、县两级安排一定财政专项资金,图书馆每年定期集中组织一批农村适用、农民喜爱的图书,巡回配送到图书存量少的县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再由文化站定期将图书送至村文化活动室,方便群众就近读书。

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腹有诗书气自华,人与城市皆如此。更多的文化发展成果,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陆续推出,与市民共享。

位于泉州迎宾馆和梨园古典剧院的两处“百姓书房”,于近日面世。这也是继24小时街区借阅机、图书馆少儿分馆之后,另一股在泉州悄然弥漫开来的书香气息。今年,泉州将在全市范围内建成一批“百姓书房”,旨在向人们提供“15分钟阅读圈”。“百姓书房”采取集阅览、借阅、休闲于一体的自助服务模式,将为每一位爱书人点亮一盏阅读的灯,也将成为泉州又一个文化标识。而提倡读者参与图书馆购书的“点读平台”,也将在今年启动。

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今年,泉州将通过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方式,着力推动全市各文艺院团演出、制作、剧场管理等实现提升,全面铺开国有文艺院团文艺精品公益性演出,力争全年演出任务保持在1000场以上。统计显示,2013年至2016年,全市省市级公益性演出近3000场次,深受广大市民和海内外游客欢迎。

“十三五”期间,泉州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域,仍有大动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在全国具有良好示范意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和精准化。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持续创新,逐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格局,整体水平达到全国地级市前列。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