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泉州 逐浪门户城 德国诺市学生在泉州体验海丝文化(陈英杰 摄) 记者 蔡紫旻 向海而生。泉州的海域面积超过陆地面积——541公里海岸线,有超过五分之一适合建港。曾被称作“东方第一大港”,是古代阿拉伯人眼里繁盛而神秘的“刺桐”城,曾以海洋文明的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特质,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逐浪前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泉州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城市发展的新方向,主动融入福建省海丝核心区,全力建设海丝重要门户城市,誓将历史留给泉州的海丝宝贵财富,转化为城市的功能、特质和气场。 以“文化引领、经贸合作、互联互通、互惠互利”为工作主线,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思路,泉州的海丝“朋友圈”越来越广。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经贸、文化、旅游等领域展开的全方位交流互动,也为泉州GDP领跑福建18年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前,随着“古泉州(刺桐)史迹”各申遗遗产点保护工作的持续开展,“申遗为民,申遗惠民”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以此为契机,泉州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之姿,向世人展示活态的文化遗产,爱拼敢赢的人文精神,多元包容的城市形象。 博古通今讲好海丝故事 从古至今,承袭海洋文化的博大与包容,泉州以开放的胸襟兼收并蓄,将本土文化与舶来文化融合、打磨,成就一道道文化奇观。 正如人们津津乐道的涂门街。短短一条街,通淮关岳庙、清净寺紧邻,附近是府文庙……不同宗教文化在此共生共荣,举世罕见。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特意为此到访:“我们现在这个世界需要学习的,泉州人以前就做到了。” 斗转星移,时光从不负有心人。当下的泉州人,穿越时空界限,在历史的天空下,完成着一次次了不起的精神接力。 在通淮关岳庙与清净寺之间,泉州女子许世吟娥开着一家古玩店,往关岳庙一侧走几分钟,就是她们的祖宅。平日里,常有远道而来的外地朋友找到店内,看到她就开心地说:“你是锡兰公主吧?我来泉州的一大愿望,就是见到你!” 明代泉州,与海丝沿线国家的交往频繁。郑和的船队曾到这里进香,出使中国的锡兰王子世利巴交喇惹,则因国内政变滞留于此,以“世”为姓,娶了泉州的阿拉伯贵族后裔蒲氏为妻。世家传至后代,由于无男丁,招当地许姓男青年入赘,生下儿子之后,取“许世”复姓,一直延续至今。 许世吟娥,就是古锡兰国王子的后代,那座位于通淮关岳庙与清净寺之间的古厝,正是锡兰侨民故居。追寻先人的脚步,许世吟娥成为中斯两国民间交流的使者。2002年,她受斯里兰卡政府之邀,首次前往寻根;2015年,她第二次访问斯里兰卡,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热情款待;今年3月,她受邀参加中斯建交60周年纪念活动及一系列民间交往活动。 深化国际文化旅游交流合作,泉州的海丝故事内核愈加丰富,外延不断拓展。推动海丝重要门户城市建设,把“古城提质、新城集聚”提上日程;海丝国际文化交流亮点纷呈,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相继成功举办;海丝系列旅游主题活动,海丝游学基地等,向世人展示海丝文化经久不衰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