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泉州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特别报道:全市人民的荣耀

2017-11-15 20:44:25 林杰 王娇榕 王婷婷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颜财斌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全市人民的荣耀

——泉州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特别报道

泉州城市一角(杨永河供图)

东南网11月15日讯(本网记者 林杰 王娇榕 通讯员 王婷婷)

编者按:

2015年2月28日,历经20年不懈努力,泉州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为“东亚文化之都”锦上添花。

2017年11月14日,时隔近3年,泉州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查,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值得一提的是,石狮市、晋江市两个县级城市不负众望,同时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环泉州湾全国文明城市群初现雏形,荣耀属于全市人民。

泉州,在金秋时节,又一次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这是一座城市的荣耀,更是每个市民的骄傲。金字招牌,再次擦亮。过去3年,泉州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有哪些新举措?本网今日推出泉州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特别报道,与大家共勉。

自2015年获评全国文明城市以来,泉州着力加强“创新、智造、海丝、美丽、幸福”的现代化泉州建设,紧紧围绕中央文明委提出的“一个全面推进,四个着力提升”总要求和建设“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的文明城市总目标,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坚持把“和谐共创、文明共建、发展共享”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着眼于改善民生、优化秩序,加强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加强人文环境软件建设,扎实推进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不断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同时,以中心市区为龙头,带动石狮、晋江迈进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初步建成环泉州湾全国文明城市群。

改善民生优化秩序 城市建设撑起文明“硬实力”

泉州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1平方米;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270公里增加至574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城区30分钟、县域60分钟、市域90分钟“369”快速交通圈;全市1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晋江干流水质达标率100%;全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4%,同比提升1.3个百分点……三年来,泉州市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工程,民生基建扩容提质,城乡公共设施体系持续完善。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老旧社区、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等问题,开展城市“双修”试点、补齐民生短板——泉州“XIN”行动,推出中心城区防洪排涝、城区部分集贸市场提升改造、提升便民服务水平等十个项目,提升公共服务品位。开展了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提升行动,将路网建设与沿线片区整治、景观提升等有机结合,在疏通城市交通的同时,提升项目的综合效益。加快发展公共交通,开通社区巴士、建设泉州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加密公交线路和延长服务时间,为市民提供了文明、健康、低碳的出行新方式。河长制和小流域“赛水质”在全省率先实施,形成“河长牵头、部门联动、分级管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力促大河净、小河清。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推动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市空气质量进一步提升。

公交站台、商业大街、建筑工地、小区里……走在泉州城市的每个角落,随处可见“文明城市,遵德守礼”提示牌等公益广告牌,公益广告宣传蔚然成风。泉州市创新公益广告传播方式和渠道,扩大刊播覆盖面和影响力,将创建工作和公益广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泉州晚报、东南早报平均每月刊登4版以上,在报纸报眼刊登公益广告,使读者拿到报纸,第一眼就能看到公益广告;泉州广播电视台4个频道每月播出6280次以上,播出时长3140分钟,泉州广播电台4个频率每月播出1519分钟以上,公益广告的影响力与传播效果实现最大化。建筑工地围栏刊载率达100%且面积高于30%,市区新门街、涂门街和刺桐路建设93座公益广告灯箱,中心市区400多座路名牌灯箱、150座出租车扬招站和180座报刊亭作为发布公益广告的阵地……做到“上街、上墙、上屏、上车、上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风尚融入生活场景之中,让人们抬眼可见,举足可观,有效引导市民崇德向善、文明有礼。

先进典型表彰暨主题文艺会演活动成为泉州推进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林杰 摄)

打造“好人之城” 推进“家+文化”建设

近年来,泉州把评议、推介、宣传“身边好人”作为提升公民素质的平台,推出的系列道德实践活动已成为泉州公民道德建设品牌。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文明创建,扎实推进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等一批爱国主义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建设,出台帮扶礼遇道德模范具体措施、实施办法。全市范围内开展各类道德讲堂超10万场次,先后拍摄展播《烛光里的背影》《后爱》《蜕变》等道德模范主题微电影,将一批道德模范人物故事搬上讲堂、映入荧幕,让道德典型的形象得到升华。

同时,加大网络宣传力度,加强优秀传统文化、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的网上宣传教育,城市文明氛围浓厚,泉州全市不断涌现出“道德模范”“美德少年”“泉州好司机”“最美人物”等先进人物。据统计,2015年以来有3人次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3人次获评福建省道德模范;持续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13人入选中国好人榜、数量列全省第一,48人入选福建好人榜。

今年来,泉州注重涵养传统优秀文化,推进“家+文化”建设,组织开展“身边故事·共同铭记”、“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主题活动,深入挖掘闽南文化关于家规家训的优秀元素,创作一批戏曲、微电影、摄影作品,建设40个家训家风长廊、主题展馆等传承阵地。各级各部门组织参观学习,弘扬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家庭文明新风尚,以家庭的“小气候”湿润社会的“大气候”。此外,泉州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推出“信用泉州”门户网站,开设信用动态、政策法规、信用“红黑榜”、“失信黑名单”、信用管理等栏目,严厉打击虚假信息诈骗、恶意逃废债等违法行为,同时大力宣传诚信人物、诚信企业,深化万家企业“诚敬做产品”、诚信经营示范街区(店)、纳税信用、守合同重信用、泉州质量奖创建等活动。

深化推进移风易俗 大力培育文明新风

作为全国农村移风易俗工作试点城市,为进一步强化举措推动移风易俗,泉州先后出台了《泉州市厉行节约文明举办婚丧喜庆事宜的暂行规定》、《泉州市深化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活动实施方案》、《关于构建全市移风易俗工作格局的实施方案》,全力破除闽南地区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炫富摆阔等陈规陋习,目前,新人新事蔚然成风。在2017年全国、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泉州市的经验做法得到中央、省文明委的肯定。

近年来,针对“黄金新娘”、“普渡”吃喝、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泉州着力从党员干部带头、建立和完善村规民约制度、婚丧礼俗改革、家风家教入手,开展“深化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活动。细化党纪政纪,要求各级党委书记担负起属地“革除婚丧嫁娶陋习”第一责任人责任,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机关工作人员、村(居)两委、“两代表一委员”等带好头、作表率,并制定量化措施,设立举报热线。引导所有村(居)将移风易俗内容标准量化细化,纳入村规民约,依托红白理事会、老人会等来监督执行、处罚违约、张榜通报,让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组织乡镇、村(居)开展“抑封建迷信活动,扬乡愁记忆民俗”主题的祭祀、吟诗、灯会、庙会,组建布袋戏团、南音队、舞龙舞狮团、腰鼓队等。

目前,注册农民文艺团体800多个,千支南音队、上百支篮球队活跃在乡村。赋予“普渡”“佛生日”等民俗节庆更多“文体活动日”“扶贫济困日”等健康内容,更多村民从酒桌、赌局转到球场、图书室、戏台等。近年来,群众积极推行丧事简办、喜事新办、神事不办,把节约下来的礼俗开支捐赠奖学奖教、老年事业、社会救助等,逐步形成“不比阔气比公益,不讲私面讲奉献,不炫富有亮作为”的社会风气。

泉州古城区城市一角(吴云轩 供图)

强化公共便民服务 群众乐享文化之城

“以前的房屋交易需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几个服务窗口整合成一个窗口,办事效率大大提高,客户都很高兴。”日前,在泉州行政服务中心集成服务窗口,前来办理业务的泉州市民陈先生如是说。今年以来,福建省泉州市地税部门逐步完善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打破部门间数据壁垒,实现二手房交易、社保缴纳证明等数据信息共享,市民只需在一个窗口即可完成原先多部门多窗口业务办理,方便了群众,提高了行政效率。

截止目前,泉州市级下放县级审批事项74项、取消183项。县级共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65项、取消902项。全市163个乡镇(街道)配套建立政务服务中心,80%以上村级设立便民服务“窗口”,形成了15分钟办事“服务圈”。关于强化便民服务“马上就办”意识方面,在全省率先确立“委托”放权模式,明确法定市级审批权限一律只能以“委托”方式下放基层。完善信息网络防控网建设,情报信息收集、有害信息处置工作持续走在全省前列。依托“互联网+”提升审批效率和政务效能,更是赢得群众点赞。

三年来,泉州建成市级图书馆少年儿童馆、2家百姓书屋和24小时街区借阅机11个,打造“15分钟阅读圈”,满足群众需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鼓励社团组织、文化企业参与公益文化建设,统筹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等途径,推进城乡均衡发展。广泛开展特色文体活动,实施专业文艺院团公益性惠民演出,举办“传承薪火,筑梦海丝”府文庙百姓大舞台、“威远楼之夏”戏剧文化节展演、“世界读书日”、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圆满举办2016年央视春晚泉州分会场、元宵灯会、“古城穿越”千人徒步、环泉州湾国际自行车赛等大型活动,打造了一批“民魂”工程和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品牌。

志愿者入户为老人义诊(刘泽阳供图)

全民参与志愿服务 淬炼“志愿情·泉州红”工作品牌

积极打造“志愿情·泉州红”品牌,提升城市现代文明水平。据介绍,近年来,泉州市大力倡导和推进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工作取得长足进展,成为泉州精神文明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各地各部门、志愿团体围绕“志愿情·泉州红”,实践活动更加丰富、公众参与更加广泛,品牌效应正逐渐彰显。

目前,泉州市现有注册志愿服务组织5176个、志愿者75万余人。重点扶持35个志愿服务记录试点社区、10个志愿服务组织(项目、试点)工作规范化建设,培育6个省级志愿服务示范驿站、7个省级公共文化设施志愿服务示范单位,数量居全省第二。35个组织(项目、试点)被确定为省志愿服务基金会扶持的优秀志愿服务项目,数量居全省第一。48个团队(项目)被列为全省志愿服务品牌(组织、项目),全市五星志愿者和有影响力志愿服务组织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为推动“志愿情·泉州红”品牌影响力,泉州三年来举办了3届泉州市公益论坛、发起“爱心午餐”公益活动,编纂《泉州志愿群英》,在市属新闻媒体开设“最美义工”等栏目,运用泉州文明网及官方微信等平台广泛行善立德宣传志愿服务理念。发挥党员志愿者示范带头作用,落实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工作,33588名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前往社区报到,参加各类志愿服务。石狮阳光太太志愿者协会、陈欠水等5个组织(个人、项目、社区)入选2016年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候选对象。11个组织(项目、社区)入选全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吴宝治获评“全国最美教师志愿者”提名奖。

此前,泉州颁发《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制定实施《“志愿情·泉州红”活动实施方案》,切实与各类文明创建、道德实践、重大节庆活动紧密结合,建立注册登记、记录时间、关系转接、褒奖激励等制度,引导广大市民踊跃参与,使“志愿泉州”成为传承弘扬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

泉州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孩子们在这里度过放学时光。(林杰 摄)

构建“四位一体”格局 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少儿图书室、青少年科技工作室、绿色网吧区……日前,记者走访泉州市区多家社区未成年人文体活动场所,看到不少带着书包的小学生围坐一起,翻阅课外读书、讨论当天课堂作业,学习氛围浓厚。自2015年起,泉州城区每年各有20个城市社区未成年人文体活动设施场所建设被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截止目前,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场所项目达到60个。泉州市认真抓好乡村(城市)学校少年宫建设,召开全市城市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观摩会,推动全市60%以上城市小学建设学校少年宫。中央文明办在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简报上刊载推广泉州市工作经验。

2015年以来,泉州市围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六一”学习争当美德少年、“十一” 向国旗敬礼网上签名寄语活动,参与率达80%以上。围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举行泉州市中小学生“长征诗词”经典诵读和“长征故事我来讲”演讲等“学长征精神、做红色传人”系列教育活动,加强未成年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着力推动全市中小学和公立幼儿园参与文明校园创建,创建活动的覆盖面按每年25%左右递增。同时,做好青少年权益维护工作,关心关爱留守、孤残及流浪儿童,开展网吧、手机、荧屏、声频、少儿出版市场、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整治。

泉州市历来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积极构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学校、社会、家庭、网络“四位一体”协调推进工作格局。目前,全市已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四位一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示范点40个,建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联系点124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28个、市本级94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成效纳入《泉州市精神文明创建管理办法》和各类先进考评内容。各级各部门主动作为,协调配合,推陈出新,创设品牌,积极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落实,营造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记者手记】

让文明成为城市新标高

让古城在新风中焕发生机,让文明在新路上扬帆起航。一种城市文明形象的背后,展现的是当地老百姓整体的价值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要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与城市文明建设的提升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地方特色、区域文化、城市文脉一起融入时代精神价值,树立起城市的文化灵魂。

接地气、聚人心、惠百姓。记者在走访中看到,泉州的广大干部群众在深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当中,同心协力,合力创建,把文明的种子播撒在泉州大地,让这里的环境更美、人民生活更美好,让全社会深切感受到“创建促发展”、“创建促和谐”的无限魅力。文明出形象,文明出繁荣,文明出效益已经成为泉州的现实成果,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的泉州正朝着新时代、新征程、新梦想奋力迈进。

文明,足以成为城市灵魂的新标高。我们在时代中砥砺,我们在征程中成长。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