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泉州古城社区营造小组分享实习调研经验 让老街“被看见”

2017-11-22 08:02:40 刘燕婷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让老街“被看见” 历史风貌再延续

古城社区营造小组分享实习调研经验,他们用半个月时间采访20多名社区热心人,发起老物件征集活动,唤醒老泉州人的记忆

社区营造小组成员拜访李佰佳老人

东南网11月22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刘燕婷)从11月4日古城社区营造进入进阶培训,第一阶段开启至今已半月有余。81名进阶培训的学员,被分成9个小组,在4日、5日的培训后,各小组开始半个多月的实习阶段,各自抓紧进行社区营造调研。

11月24日至26日,将是本次进阶培训的第二阶段,9个小组将就这半个多月的调研,进行成果汇报。

泉州市旅游局局长、市古城办主任李伯群,曾在“古城社造”进阶培训的开幕仪式上表示,古城有很多街头巷尾的热心人士,也 就是所在地的“领头人”,他们对当地的人情世故了然于胸;要把这些人发掘出来,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带动作用、统筹协调作用,从而带动更多人一起干,体现出“自下而上”的机制。9个小组的社造团队,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下到各个社区,到街头巷尾与“领头人”们做了一场场调研交流。

为了让读者们更具象地看懂什么是社区营造,读懂这81名进阶培训的学员,最近到底都在忙什么,我们特地采访了古城社区营造第9组,晒晒他们最近的调研工作,来给大家做分享。

每天走访老街巷 半月拜访20多人

“看侨光,呷远芳”,30年前,泉州人都知道这句话。讲的就是在侨光电影院看完电影,得再去远芳吃点心,这一趟行程才算完满。当年中山南路上的侨光电影院和远芳饭店,是老泉州最时髦的娱乐标配,更有人笑称:“谈恋爱,在侨光看完电影,得去吃一回远芳,再上百货店买条丝巾或手帕,成功几率更高。”

古城社区营造第9组,组长是临江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少淋,组员里有临江街道和江南街道的基层干部,有中学老师,还有厦门的专业人士,大家在一番讨论后,将本次调研的落脚点,选在了溪亭社区,辖区内有中国十大历史名街——中山南路,这里有几代泉州人共同的记忆。

“当年,除了名噪一时的‘看侨光,呷远芳’,这附近还有热闹的南门百货、福人颐饭店,以及服装、布匹、手表、三用机等境外水货摊点,小巷挤得水泄不通。”陈少淋和组员们说着,那时泉州还流行“南门兜,挤烧包”的说法,可见当年中山南路的热闹景象。

半个多月来,组员们利用下班时间,一趟趟走访中山南路,拜访了街头巷尾20多位老居民、老师、学者,他们当中,有“泉州第一炮”陈日升、“刘胜裕总行”李佰佳、摄影家李惠兴、居民王奕增等,还到晋江档案馆、鲤城区档案馆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

这半个月来,组员们每天都会写工作日记,每周都要做工作计划,每拜访完一位热心人士,就写下当天的采访过程和心得,推送到公众号上。

小朋友从家里找到的老物件

调研定题“被看见” 再聚泉州人的心

如今,侨光电影院已停业,远芳饭店也更名为远芳小笼包。“看侨光,呷远芳”的火爆场面,成了半个世纪泉州人的城市记忆。

“知道了这里过去曾经的兴盛、辉煌,大家为中山南路目前的状况感到可惜。经过这番走访后,我们组决定,将本次的调研课题定为‘被看见’。”组长陈少淋说,以侨光、指挥巷远芳小笼包为中心的这一段中山南路,像是一根扁担,一头挑着天后宫、德济门,一头挑着清净寺、府文庙,两端都是申遗点,那么闪亮,中间的中山南路辉煌却已褪去。

“我们提出的‘被看见’,就是想让中山南路被大家看见,助它恢复,让人们不单是看扁担的两头。”为了延续中山路的整体历史风貌,为了带动中山路南片区的产业转型,课题组选取了中山南路片区,最具群众记忆基础的侨光影剧院、前广场、刘胜裕总行和指挥巷口所在的重要节点,作为实践基地,以“看侨光,呷远芳”为主题展开社区营造工作。

组员们从辖区居民当中收集资料、采访当地老居民,广泛征询辖区居民对“以侨光、远芳”为基点、以指挥巷中山南路为连接的看法,复活溪亭人的老记忆、旧时光,再聚老泉城南街的人心,探索兴建之路。

小朋友从家里找到的老物件

发起一场征集 唤醒记忆中的老故事

“老物件折射生活的历史,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寻找老物件,唤醒记忆中的老故事,寻找最温暖的旧时光,这是社造第9小组半个月调研里的重要活动之一。

组员们发挥社区内学校、家庭的资源,组织鲤城区传春幼儿园和鲤城区实验小学一同开展“老物件,见生活”老物件征集活动。

因为这次征集,同学们带着好奇心,回家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述他们各自年代的中山路记忆,写下了近10篇作文,记录这些古城故事;同时,同学们还从父辈、祖辈的手中,找到了珍藏在各自家中、各个时期的古城老照片、粮票、豆票、肉票、邮票,还有老信件、老物什。

除了有物的征集,本次活动还征集到了一首属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唱“侨光、远芳”的闽南语歌谣——《我佮汝》(我和你):“第一摆,我佮汝,去到侨光看影戏,汝看我、我看您,笑微微,毋知影戏搬啥乜;第二摆,我佮汝,去到远芳食炒麵,汝看我、我看您,笑微微,毋知炒麵掺啥乜;第三摆,我佮汝,去到公园挽草苤,汝看我,我看您,笑微微,去吐蠓仔咬半死!”

所有这些征集来的物件、文字,组员们已进行了归集汇总,待到时机适合,将展示出来,让大家一同回忆中山南路的往事。

带动一波热心人士 新增3名成员

“在培训中,李伯群局长讲到,要把街头巷尾的热心人士发掘出来,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带动更多人一起干。”组员张璐说,在这短短半个月的实践中,大家一起采访、调研,同辖区居民代表开会探讨、进学校宣传,半个月行程排得满满的。很多人通过第9组,了解了社区营造,好多热心人士也跃跃欲试。

“我们组已经吸收了3名热心人士,队伍壮大到12人。”张璐说,3名新成员中,有老师,也有设计师。

组长陈少淋介绍,经过半个月的相处,组员们已经寻找到了默契,每个人都十分积极。“我们有一位组员,是厦门市规划局的工作人员,他每个星期都会从厦门赶到泉州来,参与调研,写调研报道。看到他对泉州如此热爱,让身为泉州人的我们很感动。”陈少淋说,组员的向心力很足,都想着把调研课题“被看见”做到更好。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