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冬强以《中外交流历史遗存田野调查》为题,与大家分享他眼中的新丝路。 东南网12月12日讯(本网记者 陈诗婷 颜财斌)15年的时间多次自驾横穿欧亚,用照相机谱写出他的视觉文学之路;2015年启动了海上丝绸之路计划,他和他的团队驾驶着无动力风船效仿古代先人行进上万海里,沿途采访和拍摄每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遗存……在12月11日举行的海上丝绸之路艺术论坛上,中国著名摄影师尔冬强以《中外交流历史遗存田野调查》为题,与大家分享他眼中的新丝路。 每年的11月,北方的信风尽吹的情况下,帆船依靠自然力起航,从菲律宾群岛、马来西亚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一直到安德曼海、黑海、地中海和波罗的海,尔冬强正在用海上航行,见证中华文明流波四海的过程,“皮肤晒得越来越黑,但海上巡航就是停下来。”尔冬强认为,古代的中国人他们的生命的疆域为什么会有这么宽广的地理上的概念,是因为有一个伟大的发明就是古帆船。他说:“古代先民们和那些富有冒险精神的人利用帆船下南洋,所到之处都会留下痕迹,这一点令我非常着迷。” 尔冬强将自己30多年关注丝绸之路所积攒的大量珍贵文献、10余年来无数次重走丝路所拍摄的大量视觉图片,呈现在公众面前,引起广泛关注。在尔冬强看来,除了物理的遗存,更多已经消失的东西是记录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因此,近年来,尔冬强致力于做口述史,通过口述历史的工作,来打捞一些历史的记忆。 在发现与记录之余,尔冬强也收藏了大批的“侨批封”。他说,过去没有银行、邮局,下南洋打拼的中国人想要寄钱回家,就得请写字先生给家里写信。待到做侨批局生意的人在南洋置办货物返回祖国大陆时,这一摞“侨批封”就随大船将远方亲人的挂念带回家乡。“这些侨批封里面蕴藏着很多人的故事,这些‘人生密码’也在等待后人细细解读。” 在重走丝路前,尔冬强已经到过泉州多次。“看到泉州这个名字,我想的可能不是一个城市的概念,而是城市的精神,也是代表中国人阳光和拼搏的精神。”尔冬强表示,80年代跟王超文做《中国民间艺术》这套书时,就喜欢泉州,因为泉州民间文化艺术非常丰富,相对中国其他地区而言,也是保存最完好的。此外,因为工作“结缘”泉州,尔冬强告诉记者,泉州是非常重要的启发港,也是目的港,在整个海上丝绸之路梳理里,工作经常要跟泉州这个城市产生关联。 重走丝路的这些年来,尔冬强感触最深的便是多年前在泉州博物馆里看到的一面旗帜。“这面旗帜是万历年间商船的标识,这种符号性给了我很大鼓舞,从此以后这面旗帜就在我的生命中飘扬。” “泉州对我来说很重要,我想为泉州鼓掌!”尔冬强直言道:“本来我今天应该是在印度洋,当我站在泉州的时候,我的团队很多的船员正在印度洋上披风踩浪。”尔冬强建议泉州可以在体育产业、休闲、旅游等行业加强建设,比如建下水坡道,吸引世界各地的航海家到泉州,进一步了解泉州,爱上泉州。 此外,尔冬强透露,将来有机会将在泉州办一场个人的海丝汇报展,呈现重走丝路获得的大量珍贵视觉文献资料、实物、史料以及文物,让更多人关注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