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科教文卫 > 正文

文史爱好者:余光中的这首诗是另一个版本的《乡愁》

2017-12-17 09:01:25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永春文史爱好者收集了不少余光中的著作,并有新发现——

“这首诗是另一个版本的《乡愁》”

2003年9月17日,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回到阔别近70年的故乡泉州永春洋上寻根谒祖,饮水思源。(林水坤 摄)

本报讯 (记者吴志明)永春退休老干部、福建省民俗学会会员、文史爱好者孙建斌对余光中先生的过世非常惋惜。孙建斌没有见过余光中,但他收集过不少余光中的著作。近年来,他把自己多年收藏的十几本余光中著作,献给了永春图书馆和永春县档案馆。

“我觉得这首诗是另一个版本的《乡愁》。”昨日,在孙建斌先生的家中,记者见到了这篇《母与子》,它刊登在台北市闽南同乡会成立四十五周年特刊《思源》上,诗中写道:“就以大陆的大名为名/南中国海和东中国海/这岛屿,原是依恋的婴孩/浸在母体包容的羊水。”孙建斌表示,诗人将台湾比作是浸在祖国“羊水”中的婴孩,“既生动又贴切”。据介绍,1991年,时值台北市闽南同乡会成立四十五周年,余光中先生为会庆特刊《思源》创作了这首含义深远、发人深省的诗。

“虽然我和余光中先生没有见过面,但我们的渊源挺深的。”上世纪90年代,孙建斌接到当地宣传余光中的任务,他很快写出《台湾名作家余光中》一稿,并在1994年《泉州文史资料》新十二辑刊发,“这也许是泉州市第一次宣传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祖籍地永春洋上村的文章了”。

孙建斌是永春人,1960年到福建师范学院(今福建师范大学)求学。大学毕业后,他回乡当老师,其中有两三年到桃城镇洋上村任教。那时他才知道,原来大名鼎鼎的余光中竟然是洋上村人。孙建斌说,从那以后,只要见到关于余光中的书,他就抢购到手一饱眼福,见到报刊上关于余光中的信息和论著,他立马摘抄下来。日积月累,与余光中有关的事迹,他都如数家珍。

2016年10月,由孙建斌主编的《乡愁诗人余光中与故乡永春洋上》与市民见面,这本200多页的小册子中,既有余光中的部分作品,也有家乡人、家乡媒体对余光中的报道,更有余光中的手迹。由孙建斌收集、整理完后,再交由洋上高阳余氏宗亲会打字并出资印刷。“这些内容在网络上很难找到,它们充满了纯真、纯朴,洋溢着土色土香。”

《母与子》

小时候,在多风的甲板上

母亲指着东方对我说

风浪的那一头就是台湾

太阳,而不是太阳旗,每天

就从美丽的岛上升起

那时我才十岁,抗战的孩子

太阳旗阴影下的一个小难民

而今是我在岛上,半世纪后

在风浪的这一头回过头去

在一座红砖的楼上,朝西

每个黄昏目送着落日

用霞火烧艳了我的童年

厦门和鼓浪屿,泉州和永春

就在那一片晚云的下面吗?

楼下这海峡一蓝无尽

是用美丽的岛屿命名

却链接两片更广的水域

浩荡汇入南海与东海

就以大陆的大名为名

——南中国海和东中国海

这岛屿,原是依恋的婴孩

浸在母体包容的羊水

怎忍用一把无情的蓝刀

切断母体输血的脐带

切断从前风浪过海峡

和母亲一起东望的童年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