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首页 新闻中心 滚动网报 直通屏山 领导留言板 新闻发布会 西岸时评 东南空间 东南网事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视频 图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鲤城高山古厝群:一片让人心疼的“胭脂红”
2017-12-19 08:05:50 陈晓婷 田米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这里没有蔡氏古民居的名声在外,没有晋江五店市的游客接踵。它安放了一座城市的记忆,深埋着一座城市的根茎,它们虽然苍老寂寞,却厚重依然。

鲤城高山古厝群:一片让人心疼的“胭脂红” ,100多栋古厝,安放城市记忆

东南网12月19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陈晓婷 田米)

这是一片让人心疼的“胭脂红”。

这片红,晕染成50亩左右的群落,滋养了100多栋闽南古厝。

它们多建于18世纪至民国初年,在泉州鲤城金龙街道高山社区从容而立,安静得有些落寞。

这里有沉淀了岁月的“木石传奇”——厅堂窗棂门房屋檐,石雕和木雕至今糅合了精致工艺和文化日常。血脉里的天赋是石雕,木头上的舞蹈是木雕,相守相伴的是世世代代的高山人啊。

这里“见人见物见生活”——刚订下婚配的小伙子,在高山祖厝里,把许下一生的姑娘,热热闹闹地介绍给宗亲和先人。高山的姐妹伴们,小时候牵手上学,长大后伴你婚嫁,老了在同一方古厝厅堂里晒冬天的太阳,让人心生羡慕,更生和暖。

这里是华人华侨心心念念的牵挂。很多古厝是华侨回乡建的,他们从海外运回了彩色玻璃、铁艺栏杆等配件,寻根问祖终究是回家啊,回到一个有厝有瓦有宗祖有同胞的家。

这片“胭脂红”,就是高山古厝群。

这里没有蔡氏古民居的名声在外,没有晋江五店市的游客接踵。它安放了一座城市的记忆,深埋着一座城市的根茎,它们虽然苍老寂寞,却厚重依然。

建筑是城市文化的诉说者。你问这座城的基因是什么?它有什么样的秉性?它藏着什么样的味道?要回答这些,你起码要知道,这里曾经的样子,和它有过的故事和历史。

答案,让高山古厝群告诉你。

“义门吴”里说美德

85岁的蔡阿婆,和两三个姐妹伴,每天在古厝里以棋牌为乐。

孩子们有了新房,蔡阿婆说什么都不想搬去住。古厝里,夏天不开空调也很凉快,冬天在天井就能晒到太阳,她习惯住在这里。

古厝群藏身城郊,老人们口口相传着很多故事,“母猪衔金石”就是其中一个。

相传在清朝,有位路人经过高山,内急,借吴氏先人家的茅厕用。旧时人们随身携带的财物,用布包着缠在腰间。路人如厕时取下腰间财物,离开时忘了带走。后来返回寻找,吴家原封不动地将钱物奉还,路人非常感动。

为了感恩,路人买了一只母猪,赠给吴家。这只母猪,每日到村里的一座山头衔青黑色石块,在门口堆成一堆。后来,不断有收废品的人上门想买这些石块,吴家这才知道,这些是青金石。可惜已所剩无几。

皇帝听说了这个故事后,特赐“义门吴”的美誉。相传此前还留下一块牌匾,可惜在上世纪70年代被烧毁。如今,“义门吴”只留下一座破败的祖厝,只有祭祀时才有人在。不过,“母猪衔金石”的故事,拾金不昧的美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高山人。

“旗杆巷”内立榜样

同样是祭祖的场所,林家的祖厝就比较新。

海都记者探访那天,恰逢林家一位小伙订婚,宗亲们围在祖厝祭祖。这间祖厝也是传统的红砖厝样式,看着像刚建不久,只有墙边的两块条石上有岁月的痕迹。大家一边折着金纸,一边谈论着“条石、祖厝、旗杆巷”的故事。

旧时科举中了功名,可以在祠堂前竖旗杆,一是以示光耀门楣,二是给后人立榜样。清光绪年间,林氏先民林坤黎中举,林家获得了在祖厝前竖旗杆的殊荣。旗杆共两根,每根旗杆各有两块条石作为旗杆夹石。林氏祖厝旁的巷子,也因此得名“旗杆巷”。

如今,旗杆巷犹在,旗杆已无踪迹,四块旗杆石只剩下两块,原本的祖厝在10多年前的一次火灾里化为灰烬。林家后人在旧址上重建了祖厝,将仅存的两块条石搬进祖厝内,原本竖旗杆的位置种上了树。

仅一米多宽的旗杆巷由条石铺成,54岁的林家后人林树栋在这里行走了大半辈子。他说,如今林坤黎的后人基本都在海外。“旗杆巷还在,这是我们林家的骄傲。他的勤奋好学,也一直都是我们的榜样。”

“木耳治”里有侨情

和“义门吴”、“旗杆巷”的传奇相比,“木耳治”则多了几分繁华之后的落寞。

木耳治是高山一座古厝的俗称。古厝是林钢潮的太祖父——华侨林泮水所建,墙围、前埕、天井、护厝等一应俱全,五间张、28间房,曾是这一带宏伟的大厝之一。之所以叫“木耳治”,是因为林泮水的二儿媳杨木耳,年老的时候,曾回来居住打理过。

今年60岁的林钢潮深深记得,古厝曾像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红砖外墙点缀着浮雕,花、鸟、亭、树栩栩如生;古典铁艺大门一开,两侧的镶金青石雕,光彩夺目;下厅廊顶祥鸟瑞兽,大厅龙柱肃穆威严。

后来大炼钢铁,铁门被挖、铁地板被翘;然后是“破四旧”,龙柱被烧、浮雕被毁;再后来,小偷来了,挖走了石雕、木雕。宫殿般的古厝,修修补补,不下10次。

“祖上建立的家业,总不能毁在我手里。”林钢潮是林泮水四儿子的后人,大家习惯叫他钢啊。生在这、长在这的钢啊,跟古厝有着割舍不了的感情。“大房屋顶塌了许久,要趁春雨来临之前把它补好。”钢啊搅拌水泥浆,忙着修古厝。

这间古厝的后代有两三百人,大多是华侨,分布在世界各地。钢啊说,古厝以前还住过解放军、办过学校和工厂。如今,古厝的墙、廊、窗,还能看到一些装饰,但光靠修修补补,它还能矗立多久,钢啊心里也没个数。

古厝洋楼前后起

闽南华侨中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吕宋钱,唐山福”,说的是老一辈华侨的传统看法,意思和“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差不多。建古厝、建洋楼,就是其中一种体现。在高山,沙路沟三大古厝,就是旅菲华侨、辛亥革命志士林为亨三兄弟所建。

林为亨是有名的华侨,曾在辛亥革命时期捐献巨款,支持祖国革命政府克服财政困难。他生前所建的洋楼,可算是高山一带最早的水泥房。这座2层建筑,有80多年的历史,白色的外墙已成灰黑。屋内彩色的玻璃窗,各式各样的吊顶装饰,仍然色泽鲜艳。相传,这栋洋楼的建筑材料和装饰物,都是早年从海外运回的。

今年60多岁的林克森是林为亨的太孙。他说,太爷的后代如今基本都在海外,且不乏有为之士。在菲律宾姓“林亨戈”的便是林为亨的后人。林克森听父辈们说,洋楼原本的位置也是一座古厝,但在1925年左右被焚毁。

《泉州文史资料》第十六辑《孔昭同统治泉州的所作所为》一文中记载了这段历史:“孔昭同遂借口清乡,特派其部属蒋启凤镇守侨乡,渔肉侨属。高山乡一带菲侨林亨戈等,财物被抢劫,大厦被烧毁,损失达数十万元之巨。”

古厝被毁,林为亨在原址建起了如今的洋楼。但不知何故,洋楼建了一半就停工了。“二楼楼顶上还露着钢筋,楼梯也只是小楼梯。”林克森猜测,可能是当时的经济或者人出现了变故。建了一半的洋楼住过不少人,解放初期,还作为公家开会、办活动的场所。

□各方谈守护

社区增设探头防盗,但还远远不够

“我不敢去开古厝的大门,一进去看到现在的样子,眼泪忍不住掉下来。”70多岁的林克旋是林克森的堂哥,他的太祖父是林为亨的哥哥。林克旋在太祖父建的古厝里住了五六十年。这间古厝没有“木耳治”那么恢弘,但也是五间张、28间房的大厝。17年前,林克旋搬进新房,没人居住的古厝逐渐坍塌、损坏,他心痛不已。为了守护古厝,林老曾深夜只身追赶盗贼。

“我算了一下,要修这个古厝,至少要好几百万。”林克旋也希望能够有办法保住古厝,但他深知,靠他一个人,不可能实现。和其他古厝一样,要想翻修,一来费用高昂,普通人家承受不起;二来产权复杂,一个人没有权利决定翻修。

面对大片古厝老化、虫蛀、坍塌,高山社区的林娇雄书记又心疼又着急。为了防止古厝遭偷盗,社区安装了不少监控探头,但要保护古厝,这还远远不够。林书记希望这片古厝群能够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加紧开展修复和保护工作,让这份珍贵得以传承。

专家建议,两种途径申请保护古厝

“闽南地区的古厝不少,但很多因为缺乏保护,渐渐就消失了。”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姚洪峰认为,闽南古厝是非常有特色的传统古建筑。一方面,作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古厝,意义重大;另一方面,很多古厝是华人华侨寻根问祖的地方,古厝的保护,也是在维系海内外侨胞和故乡情谊的纽带。

2017年泉州市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古城保护提出的具体要求是“见人、见物、见生活”,高山社区这片仍有人居住的古厝,正符合古城保护的要求。姚洪峰认为,高山社区的古厝可以从两个途径申请保护:一是,通过文物部门申报文保单位进行保护;二是,通过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申请传统村落保护。

姚洪峰说,希望政府能加强重视,尽快对这些古厝进行保护,再由专家对其价值进行论证和发掘。

已成立改造组,拟用文创带动保护

针对专家的建议,鲤城金龙街道挂口高山社区的负责人黄副书记觉得,单是申请政府进行保护,投入的资金很有限。“单纯进行保护的话,比较有意义、有价值的古厝会被保护起来,但要成片保护,很难。”黄副书记说,针对这个情况,今年他们成立了一个高山片区改造项目筹建组,打算保护开发这些古民居。

“这里跟之前的五店市有点像,但规模比它大很多。”黄副书记介绍,筹建组目前正在进行前期工作,即民意调查和招商引资。已确定的大致改造方向是,做文创产业,打造成一个文化旅游区,既要有民居,又要有商家。“古厝是一定要保护起来的。”黄副书记说,这一次的改造,不仅要将古厝原有的价值保存下来,还要将其所隐藏的商业价值开发出来。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