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科教文卫 > 正文

永春:一副匾联揭示 宰相李廷机一段同窗情

2017-12-22 11:28:38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一副匾联揭示 宰相李廷机一段同窗情

北宋时,王氏始祖肇基桃源东熙,开辟“东熙王氏”一族;东熙王氏家庙古朴恢宏,内藏有古之名人撰写的珍贵对联;东熙里一带自古以来人文荟萃,现存三处摩崖石刻

东熙王氏家庙古朴恢宏

核心提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古代文人的友情常常羡煞今人,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韩愈孟郊的“诗咏相和”,都已成为历史的一段绝唱。永春县苏坑镇东坑村内有一座王氏家庙,藏于山脚寂寂无闻,但这里的一副木质竖匾对联却是明朝宰相李廷机亲撰的,只因这里住着他的一位同窗好友……

□本报记者 吴拏云 通讯员 王贞治 文/图

归隐东熙披荆肇基

据永春《桃源东熙王氏族谱》谱序载,闽地有“王氏三公,一本三宗”之谚,指的是唐末五代期间,河南光州固始县王氏的信臣公(讳潮)、次都公(讳审邽)、信通公(讳审知)三兄弟入闽,后来各自分支派衍。桃源东熙王氏入闽始祖系王审邽,后审邽任泉州刺史,其子王延彬继之,至北宋熙宁、元祐年间,其裔孙迁居永春东熙,这一族群便被后人称为“东熙王氏”。

东熙王氏如今确认的开基祖为“二十一公”,据族谱介绍,“(二十一)公于北宋神宗哲宗朝迁居永春。盖感宦场险恶,急流勇退,农隐东熙,开拓陇田,披荆创业,乃振门楣。又七传至九世添义添承昆仲,兵役之苦,相依为命。至十一世东山公,恢宏旧绪,家道渐丰。其季子读书出仕,再传三四世,传经授业者不辍。”由此可知,王氏二十一公曾在宋廷中当官,后来厌倦官场争斗,归隐于永春东熙(今苏坑镇东坑村、熙里村一带),成了东熙王氏的开基祖。不过,目前掌握的史料上没有记载二十一公的真名,因此也就无从知晓他的详细故事。而族谱中收藏的《思轩公族谱序》一文又称:“东熙之有王氏,非自二十一公始,但公以前无可考,惟据祖簿,有传者为始耳”,可知东熙王氏在二十一公之前还有更早的入永祖先,只是无从考证,故奉二十一公为开基祖。

族谱还称“迨明中叶,遂掇巍科,至清而获隽登第者不绝,为桃源望族”,不难看出,东熙王氏在明清两朝时,科举登第,屡见不鲜。

“皇委祭江”匾尚是一谜

祭江匾额难以捉摸

桃源东熙王氏家庙坐落于永春县苏坑镇东坑村内。沿着蜿蜒的田间小道,行走至家庙前,只见眼前依山而筑一幢三进大厝,艮向坤坐,外有青石与红砖构筑的围墙,气势恢宏。大门口七层石阶高起,缓步而上抬头便见一副对联写着“皇朝光禄第,圣世指挥家”,令人醒觉此祠不同凡响。红底金字的门匾上书写着“王氏家庙”四字,门扇上有身着朱衣和青衣、手执笏板的两尊官员画像,肃然而立。门廊内没有繁复的雕饰,十分素雅。进了门,再过一个天井,又见青石台阶。拾级而登,上有一门,门额上横书“四代一品”,彰显着王氏一族曾经的显赫地位。

熙里村王士模老先生告诉我们,王氏家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据家庙内的《东熙王氏家庙复建碑记》所载,王氏家庙乃开基祖二十一公的卜居地。明代时,东山公力主鼎修,明万历丙申年(1596年),洲南公、茗南公出资,会同思轩公,一起对家庙进行了修葺。斗转星移,祠堂历经风雨,在清雍正年间(1722年—1735年),宣山公倡众修新;嘉庆庚申年(1800年),族众又对家庙进行小修葺。“1993年旅台族亲踊跃捐资,族人齐心协力在原址上按原式复建,同年桂月动工,翌年告竣。轮奂聿新,蔚为壮观。”王士模介绍道。

在主殿,记者看到正中神龛内供奉着王氏列代祖先的牌位。让人好奇的是,在神龛上有一黑底金字的横匾写着“皇委祭江”,此匾究竟有什么来历呢?遗憾的是,王氏族人称,此四字自古传下,但记述的是哪位王氏先人的故事,由于族谱记载多有散佚,难以厘清它们的由来了。

历史名人亲撰对联

在东熙王氏家庙的主殿上,我们惊喜地发现在厅壁上悬挂着两副木质竖匾对联,一副镌写着“同时克著都昌绩,共学相知古德心”,落款为“笋江弟子李廷机”,还加盖了私人印鉴;另一副则书曰“源出东坑凤江派远,身依北阙螭陛恩浓”,落款为“开闽东坑派下晋江乌屿裔孙式文”,同样留有印鉴。李廷机(1542年—1616年),字尔张,号九我,明万历年间曾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即宰相),是泉州赫赫有名的历史名人;王式文是晚清名人,据《泉州地情系列·泉州进士录》所载,王式文为清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进士,“登进士二甲36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二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

《桃源东熙王氏族谱》中收录了一篇《式文传并赞》,文称“式文公之太祖即深湶太和公之堂兄象尧是也,象尧随母移居泉州岛(应为‘乌’,笔误)屿,公自幼聪明好学……入翰林,钦点翰林庶吉士……”可见,王式文的太祖也是东熙王氏族人,那么王式文在祖祠中留下联文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李廷机是泉州新门外浮桥(今鲤城区浮桥街道)人,为何他会跑到数百里外的王氏家庙来题联呢?据东坑村人介绍,李廷机之所以会题此对联,正是因为他的一位同窗好友——王天策。

李廷机在王氏家庙内留下联文

同窗好友志同道合

明朝万历年间,东熙王氏出了一位名人叫王天策,字国猷,号思轩。据王氏族谱《思轩公传并赞》一文所载,“(思轩)公资性聪颖,笃嗜经史,读书堂上,雨至水满不及知也。痛母殁,孝事继母吴,伤父逝……自做秀才门户身肩抚诸弟,历尽艰辛,师事张锦亭萧凤台,学有渊源。” 嗜好经史的王天策后来前往熙里村古德院苦读诗书,也正是在这里,他遇上了赴永春深造的李廷机。

明隆庆四年(1570年),李廷机前往顺天府参加乡试,考了第一名(解元)。有趣的是,王天策也在同一年考中举人。在当时,两人都算小有名气的人物了。回泉后,李廷机曾到永春游学数年,明万历六年(1578年),李廷机成为永春锦斗林家的女婿,更与永春结下不解之缘。在永春期间,李廷机与王天策又机缘巧合地成了同窗好友。《永春州志》载:“古德院在二十二都,明正统间建,晋江李廷机与里人王天策尝读书于此。”据文献载,古德院曾经规模宏伟,“瓷圣”何朝宗还曾为古德院塑制过一尊高2米多的普陀观音,惜今已湮没。

数年的同窗友谊让李廷机、王天策两人相交甚笃,也彼此互相鼓励。后来,王天策前往江西都昌任知县,“居官清丈,量豁貱米,释冤狱,禁溺女,存活甚众。鲠直著声,上台弗意,官竟左迁”。在都昌当官时,王天策颇有清誉,却因拂逆上级而遭到降职。“方其司铎郑州,聘主浙闱拔名解元陈懿典”,后来他在郑州掌管文教时,还在当地乡试点中才子陈懿典当解元,留下美谈;天意冥冥,李廷机在担任礼部尚书后,“因患谏而谪瑞洪”,也曾被短暂贬至都昌一带,这一遭遇虽令他心中闷忿,但他还是廉洁奉公,持之以恒地做好自己分内的事。

王天策最终不愿在朝为官,“解组赋归,修家乘,新宗祠,赎绝户,己卖田,以供祀事及诸公费,阖族德之”,辞职归隐的他又是帮家族整理族谱,又是出力修缮祠堂,忙个不亦乐乎。而李廷机在担任东阁大学士后,以“清、慎、勤”著称,声名显赫。王天策为了替王氏家庙添光彩,于是向李廷机这位当朝宰相、自己的同窗好友求赐联文,好存于家庙供人瞻仰,因而有了前文提到的那副竖匾对联——“同时克著都昌绩,共学相知古德心”。李廷机在联文中,也充分表达了自己与王天策相识相知、志同道合的友谊。

王天策(思轩公)亦曾为王氏族谱撰写谱序

明代以来六修谱牒

《思轩公传并赞》还透露王天策也曾与名宦詹仰庇(1534年—1605年)有私交:“(思轩)公乔居泉郡,与诸大老詹咫亭(仰庇的号)辈结社赋诗,逍遥自适”,除此之外,他还精通风水堪舆之术,“著有《茧云洞稿》《山子丛珠》诸书”。可惜,从族谱中没能查出王天策的生卒日期,不过据王氏族裔推测,应与李廷机相仿。

晚清永春举人郑翘松(号卧云老人)曾替东熙王氏族谱撰写过谱序,他也对王天策颇为推崇:“思轩先生有五言古体诗数章,存旧州志中,清朗可诵,似学徐昌榖[gǔ]高叔嗣者” 。徐昌榖、高叔嗣都是明代有名的诗人,“卧云老人”郑翘松认为王天策的诗在风格上与他们的相近。

据王士模介绍,如今东熙王氏开枝散叶,人丁兴旺,仅在苏坑镇就有夏泉宗祠等众多支祠。自古以来东熙王氏在续修谱牒上都不遗余力,自明代以来已修谱达六次:“明初族内誾斋公、毅斋公昆仲曾延宾修辑,不过因前世记载散佚,脉络不明;明万历戊子(1588年)十五世思轩公重修;清顺治辛卯(1651年)十六世舃几公三修;宣统二年(1910年)文明、启文诸公四修,岁贡生周成裕作序;民国庚辰(1940年),荣钦、协忠、克强、近仁、敬达诸公五修,郑翘松作序;2001年,再举全族之力,完成了第六次族谱的续修工作。”

在东坑村东北方向的东坑寨,现在仍存有三处摩崖石刻:一为“东熙里”碑(字为直行楷书阴刻);二为象形字“魁”,以丑人作“鬼”旁,以七星作“斗”;三为篆书“文明气象”,俱为明代石刻。这三处石刻早在1986年就被列为第二批永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古代“东熙里”人文荟萃的象征之物。

匾额“四代一品”彰显着王氏一族曾经的显赫地位

“东熙里”碑仍存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