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2017年各项经济指标平稳增长
智造创新转型攻坚 产业升级聚力跨越
在即将结束的2017年,泉州这片民营经济发展沃土上不断上演着精彩的奋进故事。前三季度,泉州GDP增速8.1%,各项经济数据平稳推进。不破不立的泉州人,不断将成功路上的阻碍转化为助力。
在全省惟一“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这面大旗下,产业升级进入快车道,数字化智慧工厂建设接二连三,企业家讲师团将成功经验分享给业界,圈粉无数。在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双轮驱动”的引领下,各种自主创新项目涌现,泉州自创区产业集聚特点鲜明,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共生共荣,千亿鞋服产业继续站稳桥头堡,泛家居产业联盟跨界融合线上线下齐发展。跨境电商步伐从粗放型向深耕方向发展。
为质量保驾护航,泉州56家单位参与48项国标制修订,全面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好产品离不开好设计,今年以来各项全球级别的设计大赛层出不穷,工艺美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更是开启了产学研转化的加速器。金改区落地泉州五年时间,金融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和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两个通道”全面畅通。回顾过往更是为了聚力跨越,相信即将到来的2018年,将会有更多的机遇与挑战等待着我们。
创新
九项创举被纳入推广清单
2017年是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一周年,泉州正努力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发挥“自主创新”和“示范引领”的关键作用,进一步推进科技兴市和创新驱动。
2017年,我市制定出台《2017年泉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要点》共10个方面36项重点工作,进一步推动“数控一代”提质扩面,重点实施数控一代“百千5311”工程,培养一批智能制造技术人才,引进建设一批新型科研机构。
这一年,在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上,泉州共有9项首创举措被纳入第一批拟向全国全省推广的清单(厦门9项、福州8项),包括建设“数控一代”科技创新中心、建立“一院一策”引进创新平台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全产业链金融服务创新试点、建立小微企业还贷续贷无缝对接机制等。
在政府的积极引领下,今年企业纷纷加入了自主创新的洪流大潮中。例如,一品嘉搭建了全国首个鞋服产业采购供应链云平台,采用最新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为鞋服上下游企业采购提供一站式服务;三安光电凭借其掌握的光配方前沿技术,携手中科院植物所研发出“植物工厂”,并成功试种出200多种植物;联邦三禾与西安工程大学、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等研发团队合作,将太极石打碎磨成微米级粉体并添加到面料当中,可促进血液微循环和细胞活性,增进人体新陈代谢,其太极石纤维2017年已被使用到七匹狼、九牧王、劲霸等闽派服饰的服装中……
2017年是泉州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周年,这一年爱拼敢赢的泉州人,从政府到企业,从重点推进到全局铺开,从建章立制到成果突破,都在发力创新、创造,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引领我市产业和经济由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记者温文清)
智造
“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 实施方案发布
今年3月28日,泉州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新闻发布举办。现场,泉州市人民政府正式首发《泉州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实施方案》。作为全省唯一的“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泉州由此擎起“中国制造2025”这面大旗。时光回溯,2013年11月,泉州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2015年发布实施《泉州制造2025》;去年11月底正式成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
根据实施方案,泉州将朝着以创新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以改革提供供给效能两大发展方向,通过大力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大力推动智能产品研发,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力争在精细化、个性化、定制化生产系统上闯出泉州特色之路,推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着力培育发展绿色企业,研发生产绿色产品,打造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三个实施路径,围绕基本建成连接台湾海峡、服务“一带一路”的先进制造业强市,全面推动泉州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形成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新动力,为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转型升级提供地方样板。
数据显示,我市已有近2000家规上企业参与数控一代、智能一代工程,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的40%。通过智能制造转型升级,这些企业减少劳动用工30%,国产替代进口的装备降低成本50%,缩短产品开发周期40%。为推动我市智能制造蓬勃发展,今年“数控一代”示范工程进一步提质扩面,由原来的纺织鞋服、装备制造、建材家居等三大领域扩大到全市各主要产业领域,在陶瓷生产、制茶机械、卫生用品、食品包装等领域开发了一批数控新产品。在2017年泉州市“数控一代”示范项目产品及高端装备设备名单中,共有138个泉企产品入选,其中54个产品为高端装备设备,分别比增26.6%、31.7%,产品涵盖了自动化、数控化、智能化装备,重大智能成套装备,数控系统及其应用,工业机器人等类别。
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智能制造项目企业8个,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19家,省级智能制造样板工厂3个,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市级示范标杆56个。(记者黄文珍)
金改
金融与实体经济 深度融合
2012年12月1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通过《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泉州市成为全国第三个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时光荏苒,五年砥砺前行,泉州金改致力于打通金融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和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两个通道”,服务本地实体经济和金融生态发展,为全国金融改革作出重要探索和尝试。
五年内,泉州金改交出亮丽答卷:全市贷款平均利率6.426%,比金改前降低76个基点;小微企业信贷覆盖率35.26%,比2012年年底翻番;涉农贷款余额比金改前累计增长67.15%。建立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准金融机构评级和分类监管等一批创新举措在全国、全省推行,央行《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主报告连续多年予以充分肯定。
2017年,泉州市通过新设或增资方式组建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9家。截至目前,全市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共有11家,注册资金合计22.81亿元,实现县域全覆盖。
随着金改持续深入,不仅仅是已实现县域全覆盖的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各银行创新的“无间贷”等5大系列212项小微金融产品、38项特色“三农”金融产品,同样活跃于小微企业、乡镇农户,覆盖泉州实体经济里最微小“细胞”的融资需求,迄今小微企业贷款户数19.47万户,申贷获得率达到93.74%。通过“征信+政府担保+银行贷款”等联动,那些具有一定成长性但缺乏抵押担保、未与银行建立信贷关系的小微企业,与银行建立“首贷”关系。茶业有“茶三通”、渔业有“海融通”、船业有“信用船”,农村“两权”可抵押贷款,小额信贷“1+N”模式精准扶贫,农户们安居、务农、创业如今都有了金融支持。
在金改五周年之际,泉州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预计2017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314.72亿元,比2012年增加175.25亿元,增长80.24%,年均增长12.5%;2017年年底,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6300亿元,比2012年年末增加2575.78亿元,增长69.16%,年均增长11.1%;2016年年底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979.24亿元,比2012年年底增加776.48亿元,增长64.56%。 (记者王宇)
家居
泛家居线下成功馆落成
提起跨界融合升级,自然就会联想到南安泛家居产业联盟。自2015年年底提出“泛家居产业联盟战略”以来,南安已形成泛家居产业要素全景布局,收获累累硕果。伴随今年泛家居产业联盟活动周上线下成功馆的落成,线上平台的完善搭建,预示着泛家居产业联盟真正落地,开始向千亿产业目标坚实迈进。
“11月11日至12日,第二届海丝(国际)泛家居主题活动周暨海丝泛家居联合会年会期间,首个直营线下体验馆——成功馆正式对外开放。”南安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张小红说,南安泛家居产业联盟成立以来,已逐步形成了线上线下无缝对接的产业闭合环,形成从厂家到消费的平台运营链路体系。今年,线上平台正式上线运营,除了成功运营一年的英良馆、九牧馆,年内线下综合体验馆建设也接二连三,成功馆正式对外开放,国内外多个体验馆也在紧锣密鼓筹建中。“泛家居产业航母”目前已策划生成“6+2”泛家居模块和架构体系,即六个实体板块及两个基金平台。今年4月,南安市政府发起组建南安市泛家居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由该公司参股的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线上平台公司和文化传播等子公司相继成立。
南安市海丝泛家居产业联合会成立一年多来,联盟高效运作,成功与多家央企、金融、服务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泛家居产业发展的全要素生态朋友圈日益拓展延伸。今年主题活动期间,线上平台首个VR体验式购物活动和泛家居大数据中心落成仪式也同步发布,预示着产业联盟将全面迎接智能泛家居新时代。南安“泛家居”已经从蓝图概念走向落地生根,合作圈不断拓宽。通过打造泛家居产业模式的新思路,推动建材产业朝着多维度、立体化、链条式的方向跨界融合、抱团发展,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了南安样板。 (记者王宇静)
设计
工业设计有效转化为生产力
两岸大学生设计工作坊已经进入第五年。从暑期工作坊到名师讲坛,从海峡两岸设计大赛到毕业生设计大赛,还有近年来逐步推动的针对校服、伞具、陶瓷等单一产业的全球设计大赛更是接二连三,精彩不断。泉州业界对于设计推动产业升级已然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也更加注重设计转化生产力的有效实践推进。设计推动升级已经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落地生根。
今年暑期工作坊10家企业共留下数百件智慧设计,记者从泉州市工业设计协会获悉,目前企业正在就其中的顶尖设计作品进行改良落地生产。“每场企业大赛作品的专利归企业,学员们也都与企业建立了良性互动关系,这些都将成为设计推动泉州产业升级的助推力。”泉州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说,这样的努力泉州已经坚持了五年,共吸引海峡两岸知名设计院校近千名学生参与,为五六十家企业创作作品近千件,其中已经有数百作品实现量产或申请专利。“名师讲堂”也已经推动数年,盛邀了国内、国际多位工业设计领域的领军人物来泉分享最前沿的设计理念。数以百计的企业相关负责人在家门口就能了解到全球最新的设计趋势,明确设计是推动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在行业领域里,今年的工业设计大赛更是可圈可点。“我的最美校服”工业设计大赛以“彰显特色、穿出自信”为主题,向全国校服企业设计师、海峡两岸高校师生以及设计爱好者共征集工业设计作品1544件。这是校服产业首次举行类似的创新设计大赛,为原本粗放型的校服产业升级探索到新方向。另外,在晋江东石举行的“中国伞都杯”国际伞具创意设计大赛一经启动就受到国内国际设计界的关注。历时数月“何朝宗杯”2017中国(德化)陶瓷工业设计大赛征集也于年底完美收官,全球3217件设计作品参赛,参赛者横跨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值得肯定的是,泉州孵化了自己的工业设计线上平台矮凳网,通过网络平台,全球更多设计师资源及设计作品可以更加快捷地来到泉州产业面前。此举为制造业插上设计的翅膀,实现快速升级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记者王宇静)
人才
“泉州市企业家讲师团”成立
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关键在人才,特别是统领企业管理的企业家人才。在积极探索“请企业家培训企业家”模式上,今年5月,“泉州市企业家讲师团”正式组建成立,截至目前,该讲师团走进我市各县(市、区),举办系列活动14场,邀请了恒安集团CEO许连捷、利郎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胡诚初、天广中茂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如良等24名讲师团成员进行培训授课,培训企业家及高管近3000人次。
据了解,“泉州市企业家讲师团”是在学习借鉴安溪“农民讲师团”成功经验基础上组建而成。其旨在贯彻落实《泉州市企业家素质提升培训专项计划》和泉州市人才“港湾计划”,进一步推动企业家培训工作有效开展,让培训更具针对性、适用性和渗透性。它充分利用我市企业家这一人才资源宝库,请本土优秀企业家现身说法、传经送宝,将培训课堂设在企业车间一线,发挥优秀企业家经验智慧和传帮带作用。通过策划举办全市巡回宣讲、名家讲坛、实战研修班等系列活动,把优秀企业家开拓精神、前瞻意识、战略思维、丰富阅历、实践经验传授分享给我市广大企业。
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家讲师团”的特色是“请企业家培训企业家”,发挥企业之间的传帮带作用,这些成员来自我市典型企业的企业家、资深高管,他们深耕本土行业多年,有着极其丰富的实战经验,是我市重要的人才资源宝库。此外,企业咨询管理机构专家、高校知名教授学者也进入讲师团中,共同组成既有标杆企业家又有专家学者,既有丰富实战经验又有较强理论功底的讲师队伍,强化企业培训实效性。 (记者黄文珍)
工艺
打造工艺美术公共服务平台
今年7月,泉州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与华侨大学联合举办的泉州工艺美术研究院授牌仪式在华侨大学陈嘉庚纪念堂举行。会上,泉州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与华侨大学签订了《华侨大学泉州工艺美术研究院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以下简称《合作框架协议书》)。这也意味着,华侨大学泉州工艺美术研究院正式成立。业内人士认为,研究院的设立将促进我市工艺制品产业转型升级,助推泉州工艺美术产业迈向“千亿产业”时代。
根据《合作框架协议书》,华侨大学泉州工艺美术研究院的功能定位为:致力泉州工艺美术的传承保护、研发创新、培训交流和融合发展,发挥政、产、学、研、企合作机制优势,构建覆盖全市的工艺美术创新服务平台,助力我市工艺制品产业转型升级。
业内人士认为,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迅速转型,泉州工艺美术产业也面临着新市场、新需求、新理念的挑战,工艺美术产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因此,华侨大学泉州工艺美术研究院的设立是多方共赢的好事。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市出台《泉州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发展规定》《泉州市工艺制品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等政策措施,全力推进工艺美术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挖掘我市各区域的资源潜力,通过市场运作,逐步把工艺制品“一县一业、一乡(镇)一品”做成特色产业,把特色转化为市场优势,指导惠安、德化、安溪等地创建“世界石雕之都”“世界陶瓷之都”“中国藤铁工艺之乡”等。
今年1—10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艺制品企业增加值达182.0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0.7%;销售产值达695.54亿元,出口交货值达322.53亿元,产值和出口交货值均占全省一半以上,产业优势愈发明显。(记者陈云青)
质量
新增标准制修订数量创历史新高
今年,我市以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为契机,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各级标准制修订工作,全市新增标准制修订数量创历史新高。
今年以来,全市共有138家企事业单位参与了153项各级标准的制修订。其中,安踏、劲霸等6家企事业单位参与了6项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七匹狼、柒牌、九牧王、匹克、三六一度、九牧厨卫、南方路机等56家企事业单位参与了48项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此外,还有54家企事业单位参与66项行业标准制修订,19家企事业单位参与19项地方标准制修订,3家企事业单位参与14项团体标准制修订,团体标准的制订取得零的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市共有21家企事业单位主导或参与制订的9项标准获得福建省标准贡献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全市新增省级标准贡献奖数量再创新高。
据市质监局负责人介绍,标准相当于行业的话语权,谁掌握了标准,谁就占领了技术和行业的制高点。近年来,基于企业标准化意识的提高,以及政府奖励标准制修订的力度加大,我市越来越多企业参与到标准制修订的行列中。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及“质量第一”、“质量强国”,指出“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下一步,我市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大力推动服务标准化,在主要服务行业树立标准化标杆示范企业,同时鼓励更多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科研院所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化活动,引导泉企参与标准制修订工作,健全和完善企业标准体系,为泉州品牌建设添砖加瓦。(记者陈云青)
食品
发放全国首张外烩经营许可证
2017年10月,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洛江分局为洛江区万安新万兴海鲜酒楼颁发了加注兼营外烩服务的食品经营许可证。这是我市发出的全国首张外烩服务类别的食品经营许可证,该证件的发放也标志着我市率先把流动乡厨等外烩经营者纳入许可监管视野,更好地为市民群众的集体聚餐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记者了解到,外烩服务经营活动,是指在非专用餐饮经营场所外承接提供餐饮服务的经营行为,包括乡厨、家宴、外厨、集体聚餐等常见形式。因为缺乏许可准入等相关机制,大量外烩服务经营者无法获得政府认可的正规“身份”,长期游离在监管视野之外。这既不利于经营者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也不利于整个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10月初,我市印发了《泉州市餐饮外烩经营许可管理指导意见(试行)》(《指导意见(试行)》),这也是全国首份针对外烩服务行业食品安全监管的规范性文件。《指导意见(试行)》创新性地提出了将外烩服务经营者正式纳入食品经营许可范围,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力度。无论是有固定经营场所延伸开展外烩服务的经营者,还是专业从事流动外烩服务的经营者,在满足保障食品安全的基本条件后,均可以向属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
此外,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还将对外烩经营者实施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包括组织每年不少于一次的集中培训,适当调低食品药品风险评级,侧重加大日常检查频率和力度等。同时,要求外烩服务经营者规范和完善聚餐申报、公示主体信息、采购索票索证、完善留样等相关制度,推动外烩经营走向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记者陈云青)
重组
探索出破产审判的 “泉州模式”
2017年,我市立足破产案件审判工作的特点,积极探索破产审判的“泉州模式”。近两三年来,法院部门受理了七十几件破产审判案件,涉及上市公司、小微企业、传统企业、高科技企业等,不但化解了潜在的矛盾纠纷,让债权人得到了公平清偿,还引进近10亿元的外来投资,盘活了一批优质的资源,挽救了一批优质企业。
此前,我市成立全省首个独立编制的金融审判庭,招聘了250名金融破产审判辅助人员,充实和加强金融破产审判的人员力量,从北京、温州等地邀请多名专家来泉授课,学习兼并重组和破产重整的相关实务,并借鉴浙江、广东等多地的破产审判经验,提高审判工作的专业化程度。
全市各级法院因企施策,对确有重整可能的优质企业及时启动重整程序,探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创新模式,其中,包括诺奇股份案件的工作例会模式、铁观音集团案件的关联企业合并重整模式、中宇建材案件的出售式重整模式、旗牌王案件的无重组方计划草案模式、金威体育的商会介入模式、永丰机械的“非现场书面表决”模式等。通过破产审判工作,我市在力促一批可淘汰的“僵尸企业”退出市场的同时,吸引重组方的外来投资近10亿元,挽救了一批优质企业,化解了潜在的数千起矛盾纠纷。
2017年下半年,昊天发展发布公告称,旗下附属、停牌超过3年的福建诺奇拟收购中宏国际全部已发行股本,完成后,昊天发展对诺奇持股将由59.93%摊薄至17%。诺奇以股权为代价收购中宏国际达成反向收购,是许多停牌多时的公司谋求复牌的常见手法,相较于停牌3年遥遥无期的等待,据称,这是诺奇最有可能接近复牌的一次。
2017年11月,福建安溪铁观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暨福建省安溪茶厂有限公司财产与营业事务交接仪式在安溪举行,标志着一度风雨飘摇的安溪铁观音集团、安溪茶厂重整案,历时21个月终于取得圆满成功。该案通过重整程序,避免了具有60多年历史积淀的厂区及茶文化被分割、拍卖,实现了茶历史与茶文化的传承,维护了安溪铁观音的品牌效应,也维护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摸索出一条帮助优质危困企业脱困的有效途径。 (记者温文清)
电商
东海跨境电商生态圈运营中心揭牌
泉州民营经济活跃,在电商领域同样处于排头兵的位置。今年泉州启动了首个专业性电商节,覆盖创新创业大赛、系列培训、产业论坛及电商精准扶贫等多项重头戏。今年以来,境内外互联网电商领域都掀起了从粗放到深耕,从原始销售到保品质创品牌的热潮。
2017年1月-10月全市电商交易总额3190亿元,比增40%。泉州跨境通公共服务平台累计报关单量473.5万件,比增49.7%;累计贸易额1.4亿美元,比增113.35%。在“中国电商百佳城市”、“中国网络零售百强城市”、“中国大众电商创业最活跃的50个城市”排名中,泉州市均位居全国前列、全省首位。
“无论从政府的相关服务配套方面还是企业的自觉抱团升级,或者是相关的数据,都表明泉州跨境电商产业集群正在日渐成熟。”泉州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在今年跨境电商峰会上表示。泉州已是全国网商集聚区之一,也是福建省最大的网络零售聚集区和网货供应地。据统计,全球最大电商平台——亚马逊上第三方卖家的供货渠道有20%来自泉州,第二大电商平台易贝年度发货量增长速度最快的也是泉州。
为了进一步服务、培育跨境电商生态圈,为更多国货走出国门提供智造品牌的机会,东海跨境电商生态圈运营中心也于近期揭牌。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跨境电商企业近千家,仅丰泽区东海大街周边2.8平方公里的范围就汇聚了两三百家跨境电商企业,并成功孕育数家亿元级跨境电商龙头企业,自发形成了跨境电商集聚区,且企业及从业者以每年50%以上的速度涌入,企业交易规模亦保持30%以上的良好增长态势。“我们将建设东海跨境电商样板”,泉州市跨境电商协会会长林时乐说,规划至2020年东海生态圈聚集跨境电商企业超1000家,交易额过百亿元人民币,就业人数超万人。
国内电商方面,今年以来在原有成熟贸易的基础上产业链条延伸到农村,在精准扶贫道路上探索出新的办法,实现了新的突破。近期,泉州市商务局牵头带队对安溪、德化、永春、南安等地的贫困乡村进行走访,实地感受到互联网电商经济时代下,依附当地特色农副产品,带动年轻人回归创业,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精准效果。(记者王宇静)
商业
入列“全国商业地产最活跃新城市”
2017年下半年,联商网和搜铺网联合调查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全国共新开了189个大型购物中心(8万平方米以上),商业总体量超2402.75万平方米。福建前三季度新开大型购物中心9个,其中泉州4个,泉州进入全国商业地产最活跃的新城市行列。
近几年来,虽然商业地产进入了稳健发展期,但新开的商业项目数量仍然集中,继2016年全国开出551个购物中心后,今年前三季度业已开出了超过300个购物中心。联商网和搜铺网的联合调查以开业数量≥3个作为标准,统计了全国前三季度商业地产最活跃城市的TOP22榜,其中,重庆最为活跃,开业8个;上海、深圳、杭州和苏州各开业7个;泉州开业4个。报告称,长春、泉州、绍兴、合肥、南宁、南昌、徐州、嘉兴等城市的开业数量已媲美新一线城市。
第四季度是购物中心开业的高峰期,大型购物中心开业量预计还会略高于三季度(部分项目将延期至明年)。据了解,2017年泉州除了新开业并被统计在内的东海泰禾、百捷上悦城、开元盛世广场、禹洲商业广场等4个大型购物中心之外,还有未被统计在内的南益美岁天地(已开业)、晋江新城吾悦广场(已开业)、鲤城新天城市广场(即将开业),以及中骏广场(已开业)、富临新天地商业广场、丰盛商业中心等多个大型购物中心,可以肯定,泉州未来就商业地产的活跃程度将有增无减。 (记者温文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