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泉州市反诈骗中心发布报告 解析2017年电信网络诈骗

2018-01-22 08:09:59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2017年泉州市电信网络诈骗分析》出炉 请引以为戒避免再上当

本报讯(记者 廖培煌 通讯员 白炯昕 文/制图)要实现“无下无骗”,除了公安机关联手通信、银行等机构全力打击之外,最关键的是需要全社会形成普遍的防骗常识。近日,泉州市反诈骗中心发布了《2017年泉州市电信网络诈骗分析》报告。报告依托大数据,对2017年电信网络诈骗作案方式、案件类型及受害人情况进行了全面解析,希望广大市民能够引以为戒,避免上当受骗。

作案方式 互联网诈骗成“主流”

泉州市反诈骗中心分析认为,当前利用互联网实施诈骗成为“主流”。在作案方式上,传统拨打电话、发送短信的诈骗手段变少。与此同时,银行卡被盗刷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银行卡盗刷案件占所有诈骗案件总量的7%,电话短信类占20%,而网络类诈骗高达73%。

案件类型 冒充类诈骗有季节性

根据统计,传统电话短信类诈骗中,冒充类案件高居前三名,同时还有季节性高发的特征,如冒充公检法案件在去年的6-8月份高发,冒充熟人老板领导类案件在去年的10-12月份高发。

冒充类案件中,冒充熟人领导和冒充客服的均占29%,冒充公检法的有24%,虚假订票改签的占7%,其他类占比11%。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部门的大力宣传下,2017年冒充公检法诈骗案件同比下降69.6%,损失金额同比下降58.3%。

网络类诈骗中,兼职刷信誉成为发案最多的类型。被骗人群中,85%的受害者为30岁以下年轻人,76%的受害者是公司职员或工厂务工人员。

此外投资理财贷款类案件、冒充客服、网购退款等案件基数也较大,也是全年主要发案类型。2017年是互联网“大年”,人工智能、快捷支付、大数据、共享生态等关键字不断被提及,互联网更加深入地与每个人的生活相结合,而在这其中寄生的黑灰产业链也不断壮大,因此也滋生各种各样的诈骗犯罪案件。

年龄群体 受害者越来越年轻化

在2017年全市所有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男性受害人明显比女性多,但是在冒充公检法和亲友老板领导诈骗案件中,女性受害人占比则高达近9成。这种情况说明,在诈骗分子设下的这类圈套中,女性甄别意识弱,更容易被抓住心理“带着走”。

根据统计,全市电信网络诈骗受害人中,年龄在30以下的占了74%。而传统认为的老年人更易受骗的情况则有所改变——51岁以上被骗的仅占3%。

受害者越来越年轻化是一个新的趋势,特别是30岁以下是最容易受骗的人群。年轻人群体社会阅历不足,资金理财观念不成熟,自我保护意识欠缺,成为上当受骗的主要原因。

职业分布 务工人员和职员易上当

受害人职业分布较广,务工人员、公司职员、学生、家庭妇女甚至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都是诈骗分子的目标,这与社会阅历、学历见识有一定的关系。

其中,企业工厂务工人员占42%,公司职员及经商人员占40%,自由职业及家庭妇女老人占13%,在读学生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分别占4%和1%。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