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泉州古城书写“见人见物见生活”3.0版本

2018-02-26 08:18:53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整体性保护 家园式管理 泉州古城书写“见人见物见生活”3.0版本

开元寺“勤佛”(陈英杰 摄)

正月初四,当泉籍著名艺术家蔡国强乘坐古城电瓶观光车“小白”,穿过熙熙攘攘的西街,出现在泉州影剧院,携纪录片《艺术怎么样?》给家乡人拜年时,古城再次成为焦点。

刚刚过去的戊戌年春节,251.85万人次的游客涌向泉州,以古城西街为例,从正月初二到初五,人流总量就达25万人次。无怪乎有文化界人士感慨:“现在的西街,天天都如‘勤佛日’般热闹!”

一段时间来,无论是通过留形留魂留乡愁,保留的原生态生活场景,还是精心筛选,孕育出适合古城发展的业态,在打造“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古城3.0版本过程中,通过微扰动改造、低冲击更新、整体性保护、家园式管理等方式,泉州在古城保护与发展之间,逐渐找到难能可贵的平衡点。

记者 蔡紫旻 许雅玲 殷斯麒 实习生 黄颖颖

“古早味”都还在 老城演绎文化慢生活

“微改造”后的市区金鱼巷路面铺上了石板(吴宗宝 摄)

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小城故事”中的乡愁记忆及其载体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在城市现代化潮流冲击之下,泉州古城仍然完好保留老习俗、老字号、老街区,守住乡愁记忆,吸引八方来客。

一个“勤佛日” 折射“泉南佛国”独特魅力

鲜花、香烛、年糕、炸枣……前不久的农历腊月廿六,古城西街人潮汹涌,进出的人们只能缓慢地移动着。道路中间摆满了各种商品,俨然一个热闹的“古早味”大集市。

这一天是泉州开元寺“勤佛日”的“尾敬”。开元寺“勤佛”活动,每个月的农历廿六都会举行,腊月廿六则是一年中最热闹的,也是在西街西段开食品店的孟阿姨一年中最忙的时候。

孟阿姨20岁时接手家族生意,店里卖的是泉州古早味的麻粩、寸枣、贡糖等食品,这些都是信众们“拜拜”需要准备的。每到“勤佛日”,店门口人来人往,异常热闹。其中寸枣最为畅销。 “寸枣,又叫‘寸金枣’,很多人来买就是为了图个吉利。”孟阿姨说。

由开元寺“勤佛”活动而形成的西街庙会集市日,虽历经岁月洗涤,但仍保留着原始风貌,演化成泉州一项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动,散发着“泉南佛国”的魅力。

一碗元宵圆 唤起舌尖上的“乡愁”

面线糊、润饼菜、满煎糕……令人目不暇接的泉州美食,不断挑逗着大家的味蕾,“古早味”成为西街最诱人的风景。

亚佛润饼店门口摆着一排烙润饼皮的锅炉,锅炉旁的老板傅国忠,热火朝天地抡着胳膊,做出一片片润饼皮。每天清晨5点,他将木板店门,一片片卸下,叫醒了西街最早营业的店铺。“今年春节游客太多了,我们每天都要从早上5点忙到晚上10点。女儿、女婿都过来帮忙,还是忙不过来。”

位于西街井亭巷口的老字号美食“海丝金凤”元宵圆分店也于正月初三早早开始营业。元宵临近的当下,店外又像往年那样排起了长队。常年在浙江工作生活的泉州人王先生昨日携家带口寻味而来。“小时候一到元宵节,家家户户都会自制元宵圆,花生脆、黑芝麻、猪油、白糖拌馅,然后用磨具敲成一粒粒的,最后蘸水一遍遍地滚成厚实的元宵圆。” 王先生坦言,“在很多地方丢了传统的当下,泉州还能坚守着,让外出打拼的我们回来就能感受那份乡愁,这点特别棒。”

一条小巷子 打造“微改造”样本

踩着古老的石板路,再来几块咱厝的菜头酸……“古早味”的金鱼巷,令人回味无穷。

作为古城背街小巷“微改造”典范,金鱼巷“空间微改造”项目经过近五个月的施工,已接近尾声。改造之后,金鱼巷将打造成泉州美食休闲的后花园,构筑多元丰富的特色小巷。金鱼巷老居民郑阿婆对此很期待:“希望巷子改造后继续保留泉州特色,古香古色,让外地游客都能爱上金鱼巷。”

去芜存菁,留存“古早味”的不仅是“微改造”。整体性保护,为古城留下最宝贵的风貌财富。今年市两会上,“挂牌保护669幢传统历史建筑”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眼下,这些传统历史建筑的普查和数据入库工作已经完成,下一步将邀请专家共同梳理归纳古城历史风貌体系和特征,做好挂牌前期工作。

市政协委员、泉州明新华侨中学校长张上建认为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特别是泉州中山路蕴含着丰富的建筑文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历史文化保护价值”。

“润物细无声” 业态配套渐次更新

大年三十,在市区华侨新村的一民宿里,游客和民宿老板一家同吃年夜饭。 (陈英杰 摄)

古城里藏着泉州深厚的历史文化,而建筑则成为过往岁月的承载物。在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古厝、洋楼、老别墅等建筑,通过微扰动改造,变身为充满当地风情的民宿、咖啡馆、文创店、餐饮店等商业业态,服务于游人和市民,迎来生命中的辉煌时刻。

古城孕育文化新业态 书店展览常态演出各竞芳华

随着时间流逝,古城悄无声息发生着变化,文化味越来越浓厚,新型文化业态在此生根发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书店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及生活方式。2013年,肃清门广场的芥子书屋开张,除了像普通书店售卖一些新书,这里还提供“图书漂流”。“把自己不看的书拿过来,交换你需要的图书。变无用为有用,既可以让闲置图书‘复活’,也可以以书会友、交流思想、资源共享。”店主彬彬将“共享”理念植入她的书店里,成为西街独特的风景。

位于中山北路威远楼前的风雅颂书局,成为不少书友聚集处,书店铺着红砖,极具闽南特色。“就像到南京一定要去先锋书店,风雅颂书局也是泉州的文化亮点。在网上搜索攻略时,我就发现这是到泉州必打卡的地方,特地带小朋友来看看。”春节到泉州旅游的徐先生说。

深谙泉州文化精髓的,不仅有本土人士,也有外地文化人。2016年国庆,上海艺术家潘陶在古城发起“润物无声”系列展览。在特定节假日举行关于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的主题展览,至今已经举办超过40场,成为古城小有名气的文化品牌。春节期间,“润物无声”系列展呈现金苍绣、饭勺等老物件、老工艺活态展示。

其他活动也在古城遍地开花:去年“五一”的闽南婚礼、儿童节的古城亲子活动,今年元宵节“刺桐点灯红”笔会……

参观非遗传承人现场雕刻木偶,亲身感受木偶操作技艺,聆听体验独特的“傀儡调”音乐,欣赏提线木偶戏和掌中木偶戏表演……从2016年开始,为让市民游客在古城近距离体验木偶艺术,已搬迁到泉山路的市木偶剧团,在通政巷的剧团旧址“加量演出”。“每周二、四、六和周日下午免费对外开放,目前已接待上万名观众,不少外国友人专程前来观看。” 市木偶剧团团长洪世键说。

新商业对接老市井 老屋焕发全新生命力

2010年,郑达真接手旧馆驿青年客栈,此后,书屋、小酒馆、手工坊等一系列围绕“美好生活”品牌而设的业态,在西街生根发芽。从文艺小清新口耳相传的小众旅行城市,到广为人知的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郑达真见证了古城的变迁。“客栈里有些客人来泉州20多次,每次都像回家一样。”古城让外地游客产生归属感,也实现了达真在古城创业的最初愿望——在泉州开心工作,愉快生活,有喜欢的人和事,有热爱的事业,这就是“美好生活”。

一直活跃在文创界的“大鱼同学”,大年三十那天,晒出游客朋友们在“大鱼食堂”载歌载舞吃年夜饭的视频。近年来,“大鱼同学”在西街开设伴手礼店、民宿、创意美食分享空间“大鱼食堂”,作为参与者,她深切感受着古城商业业态的变化。其中感受最深的,是年轻人为古城所作的努力:“他们选择破败坍塌的旧屋,花很多心思去改造,赋予房子全新生命力。”

庄府巷的巷里·国际青年旅社,前身是市民李岚的娘家。家人陆续搬离后,房子曾租给他人居住,可直到2012年,民宿经营者璞树接手,将其精心改造,李岚才觉得,老房迎来了第二春,“由老房子改造的民宿,生意越来越好,遇到节假日,就算我是房东的家人,也无法为朋友抢订到房间。”而以此为起点,大连人璞树在古城已有四家民宿,“我去过许多古城,还是泉州好。这是一座‘活’着的古城,没有被过度商业化。”

西街旧馆驿26号后人龚小莞说,去年,家族长辈慎重商量后,把老房子租给郑达真做“真水闲院”茶馆。在龚小莞看来,把老房子交给热爱闽南文化的人打理,才能更好地保护与传播其价值。今年春节回家,小莞遇到两个拿着相机、不断按动快门的广东游客,他们把老屋的一草一木当做宝,不断表达惊喜之情。

更广泛的空间里,不论是逐渐成形成势的源和1916创意园、新门文旅街区、1915艺术空间,还是今年6月试营业的东亚之窗文化创意产业园,正在建设中的泉州美食城、大寺逅等文旅项目,都为古城文旅商业业态,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人性化配套特色化体验 慢行慢游形成新风尚

从便利出行到智能导览,再到特色街区的塑造……更多有机微更新在古城的各个角落进行着。

去年开始,西街东段、中山中路实行分时段限行,拉开了古城核心区域交通优化提升的序幕。为了让古城交通实现“微循环”,公交“小蓝”、社区巴士“小白”、自行车“小黄”、三轮车“小红”构成的多彩交通体系登上舞台。“我们倡导慢行、漫游的理念。尽量减少机动车通过,避免街区文物、路面损坏,也还原古城慢生活的形态,更符合其气质。”市古城办副主任黄团峰说。

随着古城旅游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导览方式也从单一走向多元。

市旅游局和鲤城区政府共同建设的古城语音导游系统,共收录了300多个语音导游点。“泉州古城手绘导览图”内容以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需求为出发点,既提供旅游导览图,又提供旅游景点、特色民宿、特色美食和地域特色推荐等信息。如今,在古城,不用借助讲解员,一个人、一部手机、一张古城导览图,就可以边走边扫码,自由玩转“会说话的景点”。

想要更深入了解古城历史文化的游客,也有新选择。去年,经过层层培训和选拔,共选出30人作为首批古城讲解员——“新讲古人”,为天南地北的游客讲解古城文化。

“水门社区可以打造出创意集市、不关灯小屋、生鲜集市。”“恢复古城的水井,讲述水井的故事。”“通政巷主打木偶文化,在街区建设可以植入木偶元素。”一个个创意无限的社区改造点子,来自我市举办的“美丽古城 家园共造”社区营造竞赛团队方案,10支团队以不同的社区为实践点,在三个月的时间内提出街区活化的方案,最终从十支队伍中选出五支进行实地改造,探索由民间自发活化街区、改造古城的路径。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