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花灯”省级传承人:绝望中得师父赠予工具 “业余”制灯60载成佳话 许谦慎制作的花灯在新门街展出 “冥冥之中,我与花灯有种不解之缘,终身绕不开。”今年77岁的许谦慎老人感慨地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花灯”省级传承人,他13岁师从李尧宝大师学习花灯制作,其间由于种种原因被迫中止学艺,生活颠沛流离。为了生存,他曾经喂过牛、当过兵、学过医、进过工厂,食不果腹时,他一度想要放弃花灯制作。但为了报答师父的恩情,为了心中对花灯的那份热爱,他将工作以外的时间,几乎都献给了花灯制作,不知不觉间,他与花灯相伴了近一生。苦尽甘来,今年年初,在文化部刚刚公示的第五批国家非遗传承人名单中,许谦慎的名字赫然在列。 今年的泉州元宵灯会,许谦慎制作的十多盏料丝灯和走马灯在新门街展区展出。 记者 陈灵 谢宜萱 文/图 13岁学艺 2年后却无奈“出师” 一块光滑的木案板,一把短短的刻刀,一把锉刀,这是师父留给许谦慎的一生的宝贝,是他长年的精神支柱。他用锉刀锉开刻刀表面的锈迹,银色刻刀又重现当年的锐利,他缓缓地讲述起与这套工具的往事。 许谦慎4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家里穷,无奈只好送走了姐姐和弟弟,只剩下他和父亲,后来继母又带了女儿过来,与他并不亲近。从小,他便对美术感兴趣,小学时,教室里的黑板报常常贴着他的作品。13岁小学毕业后,他升上中学。有一天,他看到学校附近的市工艺美术社在招学徒。考虑到家庭困难,如果成为学徒,未来可自力更生,加上自己又有美术基础,他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考试,没想到竟被录取,随后被随机分配到李尧宝的车间。1956年,13岁的他正式成为李尧宝的学徒,搬进厂里住,开始学艺。 “师父知道我家庭困难,生活上对我格外照顾。”他感慨地说,当年他一门心思钻进学艺里,看到师兄们刻纸刻得快,他也有些着急,手指被刻刀割破流血是常有的事。好在他悟性高、脑子活,技艺得到师父的亲自指点,连选材料制工具的方法也继承了下来。 好景不长,1958年,15岁的他因厂里发生的一些事,被开除。虽然2年后事情真相大白,他得以平反,但被开除已成定局,一生的命运从此改变。让他没想到的是,师父在他离开后不久,竟通过师兄偷偷送他一套工具,并转达他:“以你现在的手艺,可以挣吃(谋生)了。”师父还介绍了别的师傅给他,让他接一些活儿来做。这套工具,成为绝望中的他最温暖的慰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