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首页 新闻中心 滚动网报 直通屏山 领导留言板 新闻发布会 西岸时评 东南空间 东南网事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视频 图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惠女肩挑背扛 筑起千米渡槽
2018-04-20 10:51:30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长达千米的曲江渡槽横亘在惠安县东岭镇湖埭头村与涂寨镇曲江村的田野之上,涓涓的渠水滋养着这一方的土地。

从东岭镇湖埭头村这一侧看,千米渡槽笔直向前,跨过蔗潭溪,连向涂寨镇曲江村。

核心提示

近日,本社微信公众号“空中看泉州”推出惠安曲江渡槽的航拍VR后,引起网友的极大反响。昨日,记者再赴曲江渡槽,实地了解其建设的艰辛历程以及今后将如何开发利用。

□本报记者 苏凯芳 陈起拓 通讯员 孙聪雅 文/图

悠悠渠水,见证火红的年代;巍巍渡槽,铸就历史的丰碑。长达千米的曲江渡槽横亘在惠安县东岭镇湖埭头村与涂寨镇曲江村的田野之上,涓涓的渠水滋养着这一方的土地。如今,气势恢宏的渡槽仍岿然屹立,建设时的惠女精神依旧在传唱,曲江渡槽也将迎来崭新的历史篇章。

上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全国各地兴修水利。1973年,为了解决惠东大部分农田灌溉的问题,千军万马齐上阵,开山劈岭凿石崖,曲江渡槽历时3年终于建成。记者看到,这个凝聚着当地人心血和智慧的宏伟建筑历经数十年风雨,至今仍岿然不动,硕大石块砌就的桥墩外墙严丝合缝,厚朴庄重。据了解,渡槽全长1036米,为U形钢丝网薄亮槽结构,每节10米长,有40跨,最高位置足有20米高,整个工程砌石量为9000立方米,共计投用工日达221.5万个。很难想象这样坚固的大型建筑,竟然完全是靠人力建造而成。东岭镇宣委孙聪雅告诉记者,曲江渡槽整个工程在没有机械的情况下,由建设者们就地取材,开山破土、肩挑背扛,用钢钎和铁锤、人力车等土办法建设而成。

当时参与建设的大部分都是惠东地区的劳动妇女。回忆起当初建设渡槽的场景,今年64岁的辛玉华仍历历在目。“建设所用的石头从2公里外的垵固山开采而来,大家分工明确,搬运石头、和水泥、敲石块……每个生产队都在相互评比,比建设质量、进度等,整个工地插满了红旗,大家的积极性前所未有。”辛阿姨说,参与建设者有上千人,很大一部分都是隔壁乡镇的。为了方便建设,渡槽附近的村民家中只要有空房间都要腾出给参与建设的人住。建设过程中,很多人虽互不相识但都能相互帮忙照应着,团结一致,劲往一处使。在现场记者看到,渡槽最高位置足有三四层楼之高,要将一两百斤的大石抬至20米高的高台上,谈何容易。辛阿姨却笑着说道:“当时大家都年轻,磕了碰了是常有的事,整个建设现场热火朝天,也没人喊苦喊累,似乎都有使不完的劲。”

建成之后的渡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给惠东人民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水源。如今,随着农田水利灌溉、民用饮水方式不断得以改善,曲江渡槽早已失去了原有的功能,甚至被遗忘。但这个用“惠女精神”铸就的渡槽,跨过河道、田野,让水源凌空而至,形成一道天然的特色景观,为湖埭头村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2016年,湖埭头村在离曲江渡槽不远处的蔗潭溪畔,规划建设休闲漫道,总长1公里,上面还建有3个风雨亭。漫道中间特地铺设了鹅卵石路面,傍晚时分,两侧的路灯亮起,常有村民赤脚走在上面健身。 东岭镇湖埭头村村支书辛金春告诉记者,湖埭头村是革命老区村,在挖掘革命老区资源、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该村也将把千米渡槽纳入其中,让渡槽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四方来客。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