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近千户村民主动让地背后:问路哪得宽如许 多方“搭台”幸福来
东南网5月2日讯(晋江经济报记者 许春 林伊婷 曾舟萍 秦越 文图)“看着心疼,你们还是别看了。”日前,在晋江市东石镇洪塘村,村民张天炮花园洋房的围墙被拆去一角,村两委不忍心让家属在现场观看。不过,虽然心疼,拆墙让路却是张天炮首肯同意的。在洪塘村,像张天炮一样让地的还有100多户村民。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晋江市紫帽镇、磁灶镇、安海镇、东石镇、新塘街道、池店镇等多个镇街,陆续有十多个村(社区)近千户村民主动拆房让地。
是什么驱动这近千户村民的慷慨义举?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连日来,记者进行了深入探访。
风起青萍之末
让地缘何渐成风尚
“别人都能让,我们也可以。”走访中,记者发现,这是大多数参与让地村民的共识。
“一听说要修路,我们都很高兴,让点地不算什么。”因为无路可通,东石镇塔头孙村村民孙再生的房子常年被“围困”,这让他吃了不少苦,“因为没路,前几年盖房子时,加了钱建筑工人还不好找,钢筋、水泥、沙石都不好搬运。房子盖起来,也不怎么想装修,觉得价值不高。”
前段时间,村里动员大家让路,120多户村民都加入进来,让出了纵横10条路。通过让出一部分土地,把被困的房子、地块盘活,在孙再生看来是一件对自己很有利的事。如今,眼看路要通了,村民们正盘算着把老房子翻新,把新房子内外装修都好好做起来。
在安海镇后蔡村,一年前,新修的环村路还只是狭窄的土路,当时村民最怕雨天出行。“路太烂,一下雨,赤脚比穿鞋好,不然回来就是一双泥鞋。”村民黄大路苦笑说,后来,在市镇村三级干部动员下,30多户村民主动让地。平整宽敞的环村路修了起来,路旁还种上绿植,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这条路大家盼了几十年,现在路宽了好走了,大伙儿别提多高兴了。”村民们点赞道。
和不少村庄对道路的迫切需求不同,在新塘街道杏田社区,除了几年来形成的让地氛围,近来又有2户居民让出一条长200多米、宽近3米的景观路。
居民王金容说:“如果路要修得再宽一点,我的菜地还可以再多让出一些。”居民洪秀吻则让出了一部分厂房,“有了这条路,以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社区举办传统民俗活动,大家就能更好参与了。我觉得,这就是在做善事。”
成大事者谋众谋心
让地如何从难到易
每一块地都事关村民切身利益。记者了解到,在掀起让地新风的十多个村(社区),每个村(社区)都有少则数十户多则近200户村民参与其间。那么,这股深明大义之风又是如何吹起的呢?
“方法找对,事半功倍。让村民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进来并形成效应,这一点很关键。”从2009年就开始在村里提倡让路的东石潘山村党支部书记刘鸿材对此深有感触。他介绍,刚开始,村两委和老人会想通过村规强制推行这项措施,却发现阻力很大,“后来,我们转变了思路。在修路前,把整条路涉及的村民都召集起来,大家一起讨论让地的想法和顾虑;形成了共识,也就形成了互相督促的氛围和互相看齐的效应,事情反而顺利起来。”
如今,潘山村不仅修出了几条主干道,还通过借地的方式,动员数十户村民拆了11栋老厝,把地无偿借给村里建设篮球场和绿化景观,其中不乏供奉先祖牌位的古厝。“借地不是卖地,我们从心理上能接受。”村民们这样说。
在东石塔头孙村,要让120多户村民主动让出近200个地块来修路,并非易事。“对于最先拆哪一片,我们进行了反复探讨和研究。”村主任孙明清说,最终,村里率先选取被围困最严重,也是村民最渴望通路的旧区核心区,“那条路涉及的房子最多,途经的村民也最多。这条路顺利拆下来之后,其他的也就顺势推进了。”
给予塔头孙村强大信心的,还有晋江市相关扶持政策及去年底以来东石镇陆续推出的乡村整治补助政策。“有了政策扶持,我们才敢放手动员村民让地。”孙明清说,塔头孙村村财薄弱,修路费用大部分将来源于市镇两级补助,还有部分来自村里自筹,如爱心企业捐助等。
记者走访还发现,让地新风的背后,与镇村干部的实干努力和老人会的团结一心密不可分。
在安海后蔡村让地修路中,许多村民记住了可慕工作点点领导夏际勇。夏际勇不会说闽南话,每次与村民沟通前,他都会事先做好“功课”,详细了解村民的情况和困难,以减少沟通障碍,拉近与村民之间的距离。
在新塘街道杏田社区,两委班子换届后,居民们一开始持观望态度。“后来,两委班子和老人会带领大家修路、整治环境、美化社区。社区一天天变好,大家看到了新希望,也更支持社区的工作。”杏田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卿塔介绍,这几年,因为修路需要,社区前后已有30多户居民参与无偿借地让地。
对于村民主动让地,池店镇唐厝村党支部书记唐太强分析道,除了近几年,唐厝村积极建设美丽乡村,让村民切切实实看到村庄变化外,村里长期以来形成的慷慨大气和热心村庄发展的良好氛围,也让村民更愿意支持村庄建设。此外,随着文明新风的宣传,村民的思想认识也提升了不少。
观念突破的时代烙印
乡村振兴下的文明新风
“这是时代进步、乡村振兴背景下形成的农村新风尚。”在晋江市农业局副局长许建林看来,晋江越来越多的村民能突破根深蒂固的土地观念,主动参与让地,其深层次的动因有很多。尤其是近年来,晋江市大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党的十九大以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在农村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发展氛围。
“村庄越积极发展,越能争取到更多的政策支持,村民的生活也会更好更富裕,这在无形中促进了村民形成‘舍小家为大家最终又利小家’的观念。”许建林分析,如今,越来越多村民走出村庄,看到了社会的进步,利益观念和思维理念发生了转变,对农村发展有了更新的认识和更长远的眼光;再加上镇村干部、老人会积极作为,从方式方法等方面兼顾村民的内心矛盾和感受,让村民从面子和里子上都接受并主动支持。
“这也体现了农村发展,群众观念提升、思想进步后,村民对居住环境改善的深切渴望。”曾扎根农村工作24年的新塘街道副主任吴健军说,“要致富先修路”,修路是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最基本也是最迫切需求。让地背后,既离不开党委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支持,村一级班子和村里贤达人士的协同推进也不可或缺,多方“搭台唱戏”,自然“水到渠成”。
“‘舍小家为大家’,体现了市民素质的提升和城市文明的进步。这也是晋江文明城市创建向乡村的有力延伸。”晋江市委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其中,不少村民让出了宅基地,甚至是供奉祖先的古厝,原本根深蒂固的土地观念、宗族意识在新时代有了更好的嬗变与升华。这既是村民的深明大义与爱心奉献,更是晋江文明城市进程在广大农村的有力注脚和生动折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