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市政建设 承托泉州城的文明

2018-07-19 11:13:01 柳小玲 田米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一条路的养护 沉淀36年的付出

1982年,张绍松成为泉州市政工作人员。现在,他是泉州市市政管理处第一道路排水管理所所长。

“上世纪80年代,市级管养道路只有10多条,大多还是水泥路面和石板材路面。”张绍松的80年代,主要在施工队参与道路建设。上世纪80年代中旬,当时的324国道(即如今的温陵路)要改建为东大路,作为城市道路使用,张绍松参与了这次改建。

东大路改造前是柏油路,只有两车道,两侧是窄窄的明沟。最后,柏油路改建成石板路,为了满足排水需求,两侧各建了一条边沟,这条边沟口径1.5米、高1米。如今,温陵路两侧的排水,依然依靠这两条边沟。

上世纪90年代,中心城区骨架迅速拉大,新建了泉秀街、田安路、刺桐路等主干道。“1993年左右,我参与了刺桐路的新建。”张绍松记得,当时刺桐路周边都还是田地,通过铺设水泥路面,埋设钢筋混凝土管道,刺桐路投用,给市民出行带来了便利。

2000年后,市政处成立了道路管理所,开始更加注重养护城市道路。“我也是从那时开始,专注道路养护,达到精细化管理。”张绍松顺门熟路地说,管养的道路养护范围,主要涉及道路路面、人行道板砖、井盖等设施,一旦巡查发现问题,需立即整改。早些年,井盖还是铸铁的,经常被偷,他们每天巡查补上。这几年,井盖的材质更换成水泥和树脂,偷井盖的事少了很多。

从20多岁加入泉州市政,到如今年过五旬,张绍松在市政公用事业上奋斗了36年,见证着这座城路变平、灯变亮、沟变通、更智能,再过5年就要退休了的张绍松说,还想趁这点时间,多为这座城市做点事。

数读泉州市政工程建设

园林绿化

1991年:首座综合性城市公园东湖公园动工,1994年春节开放;目前中心城区公园37个。

1995年:首次开展绿化普查,田安路、刺桐路、丰泽街、东湖街等道路绿化。

2000年起:初步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目标。

2016年3月:泉州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截至2017年:中心市区绿地率达40.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4%。

市政基础设施

1.市政道路 1986年:市级管养道路14条,多为水泥、石板材路面。

1990年来:新建泉秀街、田安路、刺桐路等主干道。

2008年:启动城市主干道沥青化改造,目前中心市区主干道沥青化率达69.4%。

截至2017年:市级管养主次干道增至89条(段),基本形成中心城区田字形路网和城东、东海、北峰三大片区的市政路网格局。

2.路灯 1970年来:材质从白炽灯到日光灯、钠灯、汞灯,到LED节能灯;数量从1400多盏到3万多盏。

1997年:启动城市夜景照明工程,涵盖市区15条主干道和重要节点、历史街区等164幢建筑物。

2015年:中心市区沿江及高速公路通道两侧夜景提升。

3.防洪排涝 1997年:内沟河“百日大会战”,建立定期清淤的长效机制。

截至2017年:西北洋、浦西、城东滞洪区相继建成,中心城区大范围内涝基本消失。

4.生活污水 1999年:中心市区宝洲污水处理厂一期动工,2001年6月试运行。

2003年起:先后建宝洲污水处理厂二期等4座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污水管网880多公里。

截至目前:中心市区污水处理规模达26.5万吨/日,污水处理率已达88.3%。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