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年间,泉州南少林武僧逃难至宁德深山传艺,由此,当地金斗洋村畲族人的习武传统流传至今
时隔近300年 南少林与畲家拳认亲
畲家拳传承人与南少林武僧上台展示交流
清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一粒少林的“种子”在宁德市福安金斗洋村生根发芽。在这个“畲族武术之乡”,少林遗风禅武精神代代相传,上至90多岁的老人,下至12岁左右的孩童,多数会打畲家拳。7月19日,泉州南少林寺禅武文化促进会一行走进宁德市福安金斗洋村进行武术交流。此次交流活动对双方来说意义深远——约300年前,南少林武僧逃难至宁德深山传艺,如今,南少林与畲家拳再续少林情缘。
现状 畲村村民多数习武
“下如铁钉,上如车轮,手如辗盘,眼如铜铃。”展演台上,畲家拳传承人的一招一式引得阵阵喝彩。台下,观看表演的泉州南少林寺方丈常定法师情不自禁地说:“畲家拳与南少林武术一脉相承,有着相似的拳风与灵魂。这是泉州少林禅武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又一历史见证。”
位于福建宁德市福安康厝乡的金斗洋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这里的村民多为畲族人(该村又被称为“畲村”)。畲民习武传统历史悠久,该村有“畲族武术之源”的美誉。
深居山中的金斗洋村,虽然经济比较落后,但谈起武术时,村里人却是满脸自豪。对于他们而言,武术是畲族的命脉,是根,是魂,家穷不能穷了武术,武术的传承亦不能断。
金斗洋村畲家拳第15代女传人钟团玉,12岁开始练拳,多次在国际大奖赛、女子拳术赛上获奖,成为畲家拳女传承人中的佼佼者。她告诉记者:“儿时起,我就常听长辈说,畲族武术是由南少林功夫衍化而来。”
畲家拳传承人与南少林武僧上台展示交流
溯源 泉州武僧来此传艺
畲族武术和泉州南少林的渊源和故事,金斗洋村的祖祖辈辈流传至今。清雍正年间,少林志士聚集在泉州南少林寺酝酿反清复明大计。清廷知道后派兵焚毁寺庙,肆意杀戮寺僧,幸存的铁珠、铁鞋、铁柄、铁饼等少林武僧星散逃难。铁柱流落民间,几经辗转,孑身逃到畲民聚居的福安县金斗洋村。
金斗洋村地处偏僻山峦之中,地势险峻。畲民心善性豪,见铁珠蓬头垢面,疲惫不堪,遂心生恻隐收留了他。铁珠于是换姓为潘,隐居下来。
有了安居之所,铁珠发誓要为死难的师父、师兄弟们报仇。他不分昼夜苦练不停,打树桩、练铁砂掌、抓石磨等少林功夫无所不习。房前屋后的树木、青竹,经他拳打、掌击、脚踢、头顶,枯萎了一片又一片。三年过去了,铁珠的功夫大有长进,练成了“铁头、铁身、铁臂、铁掌、铁指”的少林真功夫。
当时,畲族迁居金斗洋村不久,经常遭外族侵扰,铁珠自觉无以为报,便将一身功夫相传。他开馆授徒,很快在金斗洋村、牛埕村等地掀起了练功热潮。时有雷朝宝(金斗洋村畲族雷氏第三十二代宫),聪颖好学,其已练有一身祖上流传下来的武功,又得铁珠悉心指教,更是如虎添翼,比其师之技犹高一筹,被誉为“虎豹师傅”。数年后,铁珠在牛埕村病逝。雷朝宝为继承铁珠师傅的遗志,广收族人习武练功,并融传统畲族武术和少林功夫于一体,衍化出这种技击和健身价值强、具有独特风格的“金斗洋畲族武术”。
交流 促进武术融合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认同与归属感的纽带,禅武文化的传承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今天,泉州南少林寺和金斗洋村的畲族再续三百年前的武术情缘,我内心充满了激动和感动,愿泉州南少林武术薪火相传,代代弘扬。”常定方丈表示,欢迎畲族南少林俗家弟子到泉州南少林寺寻根谒祖、交流、互动,共同推动南少林禅武文化走得更远更好。
近年来,泉州少林寺武僧团“走出去”,先后向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展示南少林武功和禅武文化。当天活动现场,宁德市民族中学聘请常定方丈为宁德市民族中学武术队特聘顾问。“再苦不能苦了教育,愿尽绵薄之力,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推动南少林禅武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此次交流活动,常定方丈捐赠10万元用于畲族武术的传承和资助贫困学生。
(记者 谢宜萱 通讯员 张俊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