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计划用3至5年时间实现永宁古卫城的整体保护提升,重现永宁古卫城景观风貌。(董伦筑 摄) 文脉乡愁有归途 晋江五店市有个好听的名字——“闽南文化新街口、晋江城市会客厅”。这个在闹市中藏着城市古老记忆的街区,囊括130多栋有着数百年历史风貌的建筑,“极具保留价值”的建筑数量占60%以上,于闹市区保留一方悠悠传统文脉之“静”。 粘良图是研究晋江文化的学者,如今负责指导当地文化的活态传承工作,让地方文化传统融入五店市。在他的努力下,五店市成为南音、高甲戏、木偶戏等传统文化的常态化表演场地。如今,各个周边社区的南音社团经常到五店市的南音会馆进行演出,表演者从在校大学生到退休老人都有。 不仅如此,为了提升游客的参观体验,街区对一些老房子进行招租,在内部装潢遵循要求、保留原始风味的基础上,引入书店、酒吧、餐馆等新业态,还有石鼓庙、虎帅爷、祖佛祖公等民间信俗还原呈现,捏面人、拉麦芽糖、草编粽编等吸引人流,由此,五店市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魅力空间,日均接待的游客数量达万人。 当五店市架起文化的桥梁,泉州古城也在古与新的探索中成长。近年来,以古城文化复兴为初心,保留古城多元文化内涵、突出活态传承的“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人、留乡愁”古城保护发展模式,迈出坚定的步伐。 “自从中菜市场搬走后,金鱼巷再也没有这么热闹过了。”今年71岁的郑卫治,1991年开始住进金鱼巷。“小时候,中菜市场就在泮宫边上,人民影剧院常常热闹非凡。”郑卫治说,随着菜市场搬迁、电影院停业,更多的人也搬离古城迈向新城,老巷老房逐渐荒废。 今年“五一”小长假,首个泉州古城微改造项目——金鱼巷举行了热闹的匠心市集,古老的非遗技艺和古早味的闽南小吃让前来体验的市民、游客赞不绝口。271米长的巷子人潮涌动,成为古城活化街巷的典范。 “改造后,我的亲戚朋友、儿子儿媳的同事朋友、孙子的同学都特地来参观巷子,用我孙子同学的话说,‘你们住在这里,太爽了!’”说到改造效果,小巷居民李阿姨喜不自禁。行走在改造后的金鱼巷,当地居民在“老字号”美食前忙活,清朝进士故居直观展示闽南红砖古厝的流光溢彩。到了晚上,灯光微黄,巷子静谧又古朴,邻居们围坐石板路上泡茶聊天,岁月静好。保留不同阶段的历史空间,形成记忆叠加,金鱼巷成为近年来泉州古城保护实践的缩影。 更大范围,以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项目为抓手,古城铺陈大手笔,带来新变化。首批实施的64个项目,涵盖规划、盘活资源、水系提升、功能性提升、管线优化等方方面面。 固态保护留存城市文脉,活态传承延续城市神韵。2018年元宵节,来自海内外的20名文学名家齐聚古城,共赴一场灯火盛会。“一走进古城,传统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不管是建筑还是生活习俗,都有自己鲜活的个性,让人感受到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著名诗人、《诗刊》副主编李少君不禁感慨。 推开一扇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古厝大门,只见提线木偶的精彩演出引得观众阵阵叫好。“剧团利用古厝打造木偶传统艺术展示场所,每周免费演出4次,并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授艺。”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洪世键介绍说,木偶戏、高甲戏等传统文艺相传不辍,拍胸舞、火鼎公婆等民俗时常演绎,一直是泉州人茶余饭后的“例行”享受。 从“政府让我做”变为“我要做”,社区营造正在古城掀起“自下而上”的文化共建潮流。短短半年多时间,古城街巷的凝聚力、民间对古城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感不断提升。 与泉州古城“有机更新保护发展模式一脉相承的,还有石狮永宁古卫城、惠安崇武古城。石狮计划通过对历史遗迹保护、古城风貌整理、基础设施改善、城内部分建筑征收以及古城产业培育等举措,用3至5年时间实现永宁古卫城的整体保护提升,重现永宁古卫城景观风貌;惠安崇武古城也在制定保护规划,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留住历史记忆,留住乡愁。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既宜居又宜业;既有发展加速度,又有民生温情度;既见“国际范”,又留古早味,泉州的新型城镇化篇章,还在继续。 (泉州晚报“晋江经验”专题报道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