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科教文卫 > 正文

泉州开元寺檀樾祠:一座布善的丰碑

2018-08-03 11:24:29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唐时,黄守恭舍地建寺,寺僧感恩将其奉祀于祠中;如今该祠被紫云黄氏一族视为祖庭,成为联系海内外宗亲的纽带;紫云始祖的乐善本性和利世理念被世代传承

金门“回銮团”成员(中)手捧紫云黄氏始祖像,情不自禁流下热泪。

核心提示

泉南古称佛国,名山胜刹,星列棋布。而这当中,雄姿俊眉、法幢高树、一派庄严的泉州开元寺更是赫赫有名。追溯开元寺的肇建和历代修缮,似乎又与“紫云黄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切全都缘于1332年前的一场布施……

□泉州晚报记者 吴拏云 实习生 洪舒婷 文/图(除署名外)

记载舍地建寺的最早文献

近日,来自金门县的102名紫云黄氏宗亲组成“回銮团”,抵达泉州开元寺寻根谒祖,“回銮仪式”在泉州开元寺内檀樾祠(注:“檀越”是佛教用语,指称施主。开元寺檀樾祠因为沿袭前人用法,故以“檀樾”为祠名)诒安堂举行。金门学研究会理事长、金门黄氏宗亲会顾问黄奕展表示,这是金门“紫云黄氏始祖守恭公金身”时隔8年之后第二次回銮故园。这尊“黄守恭金身”塑像塑造于清末,据说比开元寺檀樾祠内现存的塑像历史还要久远。

据介绍,檀樾祠始建于唐,千余年来数历重建、重修,迄今保存清代建筑风格。作为泉郡著名的祠堂,它既是开元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内外数百万紫云黄氏(五安)裔孙寻根拜祭的祖祠。那么,黄守恭究竟是何人,他为什么能结缘开元寺,并入祀寺中檀樾祠呢?

“仲弟检校工部尚书,为慈郡之秋也,武则拍孙吴之背,文则席夏商于前,而复龙虎之内,以埙以篪,大耸孟龙之旨。乃割俸三千缗,鸠工度木,烟岩云谷之杞梓楩柟,投刃以时,趋功以隟,食以月粟,付以心锤,不期年而宝殿涌出。栋隆旧绮,梁修新虹,八表四隅,悉半乎丈。柱盛镜础,方珪丛斗,楣承蟠螭,飞云翼栱,文榱刻桷,轇轅杈枒。或经纬以开织,或丹鹱而缬耀。皛若蟾窟,嶸如鳌背。风夏触而秋生,僧朝梵而谷应……”这是晚唐著名文学家黄滔撰写的《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当中的一段话,其中的“仲弟检校工部尚书”指的是“入闽三王”中王潮的弟弟王审邽,文字描述的是唐乾宁四年(897年),王审邽重建泉州开元寺紫云大殿并塑四佛像的过程。这篇碑文骈散间行,清淳丰润,气韵生动,堪称泉郡碑记中的珍品。黄滔在碑记中还记载了一段重要的史实:“垂拱二年(686年),郡儒黄守恭宅桑树吐白莲花,舍为莲花道场。后三年,升为兴教寺,复为龙兴寺。逮元宗之流圣仪也,卜胜无以甲兹,遂为开元寺焉。尝有紫云覆寺至地,至今凡草不生其庭……”这也成了现存的最早记录黄守恭舍地建寺的文献资料。

据悉,黄守恭号一翁,是“紫云黄氏”的开基祖。其远祖黄元方,光州固始县人,313年“永嘉之乱”徙迁入福州,隐居侯官(今福州)黄巷,常以道学倡闽。数传至黄守恭,卜居南安丰州东南郊(今属泉州鲤城区)。黄守恭唐贞观三年(629年)出生,少习诗书,博通经史,蜚声士林,时称“郡儒”。初事货殖,后务农桑,广辟桑园,种桑养蚕,纺丝织绸。中年后,他家资丰厚,富甲一方,且为人慷慨,乐善好施。《泉州府志·卷61·唐·乐善》曰:“黄守恭,唐光州固始人,移居泉州,乐善好施,人称长者。”

“黄守恭金身”塑像塑于清末(泉州紫云黄氏〈五安〉总谱编委会 供图)

感念恩德建檀樾祠奉祀

关于黄守恭“舍地建寺”的故事,在泉州称得上是妇孺皆知的传奇了。唐垂拱二年(686年),守恭公因感桑莲肇瑞,遂舍桑田、宅第,延请匡护大师主持兴建寺庙。寺建成后,初名莲花道场,因建殿时尝有紫云覆地,又称紫云寺,此即紫云黄氏肇宗之由来。撰于明代的《温陵开元寺志》在“建置志”中称:“大开元万寿禅寺,旧在郡城西肃清门外,后城增广,则寺当城内之西区也。唐垂拱二年,乙酉二月,州民黄守恭,昼梦一僧乞其地为寺。恭曰,须树产白莲乃可。僧喜谢,忽失所在。越二日,桑树果产白莲,有司以瑞闻,乞置道场,制曰可,仍赐莲花名,请僧匡护主之。”黄守恭见桑树生白莲,认为这是天意、是瑞兆,于是决定献地建寺。

“僧匡护”是谁,为何黄守恭会如此信任他,肯将建寺重任托付于他?元代名僧释大圭所著的《梦观集·紫云开士传》载称:“释匡护,开元尊胜之世祖也,姓王氏,律行良谨。夏讲《上生经》,辄致千人。”虽然资料不多,但还是可以知道这位匡护禅师俗姓为王,是位为人处世相当严谨的得道高僧,更重要的是,他还擅长讲经布道,夏日里开讲《上生经》时,听众可达上千人。这在当时唐代人口不多的泉州,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了。匡护禅师的品行以及他的名望,恐怕是支撑黄守恭对其信任的关键。在泉州民间还流传着匡护禅师向黄守恭寻求布施,最终黄守恭同意捐地建寺的种种传说,这里就不赘述了。

匡护建成的寺院最初被称为“莲花道场”,后来数易其名:“长寿壬辰(692年),升为兴教寺;神龙乙巳(705年),改额龙兴;玄宗二十六年(738年),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纪年为名,有司复以应命,改额开元”。也就是说,直到738年唐玄宗李隆基下令全国各州修建开元寺时,该寺奉召才更名为“开元寺”。到了元代,至元乙酉(1285年)寺庙又被元朝政府赐名为“大开元万寿禅寺”。

据泉州紫云黄氏(五安)总谱编委会会长黄嘉民介绍,黄守恭舍地建寺后,天空常现紫云笼罩大雄宝殿,焕发出沉雄葳蕤的生命气象,故黄守恭被尊为“紫云始祖”,黄氏由此而获灯号“紫云”。黄守恭的五位儿子“经、纪、纲、纶、纬”经匡护点拨,分别居住在“五安”(南安、惠安、安溪、同安、诏安),亦称“五安始祖”。

寺建成后,寺僧感念黄守恭之大德,在戒坛东翼建檀樾祠奉祀之。关于檀越与受施者之间的关系,佛学诸经中屡有提及,如佛教基础经典《增一阿含经》卷四“护心品”云:“檀越施主,当恭敬如子孝顺父母,养之侍之长益五阴……是故诸比丘当有慈心于檀越所,小恩常不忘,况复大者。”静观历史,开元寺这座檀樾祠其实也是黄守恭与匡护二人相互信赖、彼此敬重的见证物。

檀樾祠是联系海内外紫云黄氏宗亲的纽带

布善于民精神世代传承

今天的檀樾祠位于开元寺内的东北角,坐北朝南,现存建筑系清代格局,共四进,硬山顶,砖木石结构。祠内第一个天井中,有两株约600年的古桧柏,饱经风霜,螭蟠虬结。

据泉州紫云黄氏(五安)总谱编委会黄雄勇介绍,檀樾祠每深入一进,地面便会渐次增高。第一进门厅大门偏西侧,红砖外壁,门内上方有明代石刻楷书“檀樾祠”匾一面,门厅内有阴刻隶书“同科文武魁天下,奕世桑莲溯祖风”石柱联文一对。“同科文武魁天下”系指在清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中,紫云黄氏族裔黄思永、黄培松二人竟分别考中文状元与武状元,举世皆惊。东壁间竖立明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姜逢元撰文的《泉州府开元寺檀樾祠祀田记》石碑和清雍正七年(1729年)所立的“檀樾祠重修记”碑刻。

第二进为前厅,内有明代刑部尚书苏茂相和礼部侍郎何乔远撰写的柱联。苏茂相联曰:“一宅舍菩提,永傍慈筏慧灯,达矣哉,每怪时人言是我宅;五安居子孙,各称兰芽桂茁,盛矣哉,方知祖德欲遗以安。”隐指黄守恭捐地以求后世子孙平安,喻意深邃。何乔远联称:“露垂甘雨凝紫,菡萏生桑我宅中,遂成摩诃世界;名僧出尊佛居,礽昆释祖千载后,还瞻证果菩提。”暗赞黄守恭舍地之举通达彻悟,懂得舍与得的智慧。大厅的正中央供奉黄守恭木雕坐像,左右肃立侍童各一,前设供案桌。厅梁间正中悬挂一块“世受天恩”匾额,右上方书“赐进士及第中极殿大学士申时行为”,左下书“吴县博士新擢浔州司理黄思新立”。黄运福介绍,“世受天恩”四字是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壬戌科状元、中极殿大学士申时行手书的,立匾者黄思新为隆庆四年(1570年)庚午科举人、云南弥勒州知州。该匾是为褒扬紫云黄氏族人(黄瓒家族)世代蒙受皇帝恩惠所制。科举时代,紫云黄氏“五安”子孙簪缨奕世,科第联芳,曾约定祠规:凡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及第者,才能在祠中独立悬匾,中进士举人者仅列于总匾之上,可见该族历代人物之盛。在前厅,果见梁柱间的匾额都是“状元”“榜眼”“探花”之属。厅壁左右各嵌一方历代文武进士名录(共295名)总匾。在前厅的后面,还珍藏着一块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亲撰的《重修开元寺记》黑页岩碑刻。

第三进为过堂,主要是接待外宾和族人憩息之用,悬挂有黄氏宗贤及名士的赠贺诗文墨宝等,后壁有门连通第四进天井。

第四进为后厅,正中置雕花贴金神龛(或称公妈龛),内祀黄守恭公及其夫人李氏、司马氏神主,前座供经、纪、纲、纶、纬等五安公及诸夫人神主。厅门悬挂“诒安堂”匾额,据黄嘉民介绍,这是取“诒子以安、世代绵延、燕翼弥长”之意。

泉州文保专家黄真真表示,虽然紫云黄氏子孙遍布世界各地,但每年春、冬两祭及清明时节,黄氏后裔都会返乡祭祖。春祭在檀樾祠举行,冬祭则于守恭公墓园设祭。“一个家族管理好了,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像紫云黄氏檀樾祠的存在,使得黄守恭乐善好施、布善于民的精神被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了下来,它也是海内外宗亲联系的纽带、桥梁。”

檀樾祠内祀黄守恭像

氏族与寺庙的独特缘分

从现存的志书、碑刻等文献资料上不难看出,历代紫云黄氏族裔对于开元寺都有着一份独特的情义,每每在寺庙遇到困难之时、需要护法之时,慨施臂助。一个姓氏族群与一座寺的缘分如此之深之久,即使放在整个中国来看,也堪称典范。

泉州开元寺在唐代创建后,“历五代十国而至宋,旁创支院一百二十区”,到元代合并为大开元万寿禅寺。这里面有一所支院“七佛东院”,便是出家的惠安黄氏族人——嗣祖禅师重修的。《梦观集·紫云开士传》称:“嗣祖禅师,径山宗杲三世法孙也,泉之惠安人,姓黄氏”。到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真德秀初知泉州时,因闻其名而聘之为承天寺住持。

《温陵开元寺志》的“建置志”有云:“至隆万之际,(开元寺)老成凋谢,而佛宇僧舍强半民居。甚至戒坛为火药匠所据,浸及法堂。亦颇画而有之。垂三十年。至万历甲午,赖檀越宪副黄公文炳,力白当道,尽驱诸匠,始获青氊旧物,然亦仅存十一于千百之间而已。”此处记载的正是明隆庆、万历年间,开元寺殿堂僧舍大半被豪强占为民居,甘露戒坛竟被一伙火药匠霸占,充作制造火药、兵器的工场长达30年(时因倭患蜂起,明朝政府遂派人广设兵工场,众多寺庙被强征),最后多亏黄守恭的裔孙滇南宪副、陕西参政黄文炳出面,才将他们驱逐出寺,并保留了寺内部分旧物。何乔远撰写的《黄居士檀樾祠记》则称:“及裔孙登进士、授陕西参政文炳公、文炤兄也,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诣郡守程公朝京,再为公建祠于戒坛之东。”黄文炳及其弟黄文炤曾重建檀樾祠于甘露戒坛东边。另据乾隆版《泉州府志》的“寺观宫庙类”条目所载:“万历丁酉年,守恭裔孙参政黄文炳修正殿法堂及两廊;万历三十二年地震东塔顶盖石角折,邑人侍郎詹公仰庇鸠财自修之;万历三十四年大风,西塔葫芦坏,大学士李公廷机鸠财命修之。”可见,黄文炳还曾参与万历丁酉年(1597年)开元寺的修缮。

清代,黄氏族人重修开元寺檀樾祠共有四次。前三次见载于雍正七年(1729年)立的《开元寺黄氏祠堂碑记》:“皇朝鼎革”时,监察御史黄石庵率众重修;康熙年间,荆南副使黄无庵倡议,族人黄尔芃等“躬亲践履”重修;雍正五年(1727年),由庠生黄雷轰独资重修。第四次发生于清末,由刑部员外郎黄抟扶捐资重修,此事见载于1938年撰的《重修开元檀樾祠并大禅寺记》。

20世纪初,黄氏族裔黄仲训、黄奕住、黄礼澄相继重修过檀樾祠,转道和尚(俗姓黄,紫云派)重兴开元寺,黄仲训还重建开元寺法堂,黄奕住独修东塔,黄秀烺独修西塔,黄念忆重修山门,这些在诸文献中皆有记载。黄氏族裔对于开元寺的种种护法之举,与黄守恭的“舍地建寺”,实是一脉相承。

开元寺山门悬挂“紫云”匾

利世态度凸显智慧光芒

黄守恭虽曾富甲一方,但他“为人倜傥尚义,乐善好施,救困扶危”,充满积极的利世态度。在舍地建寺实行“裸捐”之后,黄守恭已居无长物,惟笔床茶灶相伴,却教子志在四方,让5个儿子自谋生计、创业兴家,更凸显其人格、智慧的光芒。

唐太极元年(712年),黄守恭逝世,安眠于泉州西郊白塔后。墓园蕃生蔷薇,俗称“刺仔墓”。明崇祯五年(1632年)重修,立碑建庵护墓,后世又数历重修。今墓园前立有一座五开间的“紫云始祖”牌坊,上面浮雕着“桑莲现瑞”等故事图案。迄今,海内外紫云黄氏“五安”族人已达数百万人之多,遍布世界各地。这恐怕是黄守恭与匡护禅师在1332年前完成那次决定命运的“布施”时,始料未及的吧。

黄凤翔亲撰的《重修开元寺记》碑刻

开元寺前有座“紫云屏”照墙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