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科教文卫 > 正文

南安:“娃娃团”表演高甲戏 古代拜师仪式再现

2018-08-24 07:47:29 赖香珠 李想 赵炎红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南安高甲戏艺术节暨洪埔逝世340周年纪念活动在石井举行

岑兜村青少年表演的高甲戏《海上视师》。

东南网8月24日讯(海丝商报记者 赖香珠 李想 通讯员 赵炎红 文/图)“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昨晚,南安市高甲戏艺术节暨洪埔逝世340周年纪念活动在石井岑兜村举行,一出高甲戏《海上视师》,引得现场上千围观群众阵阵欢呼喝彩。

“娃娃团”表演高甲戏

这出高甲戏《海上视师》,从服装到道具、舞台、灯光等,耗资近8万元,从今年年初开始排练,由岑兜村高甲戏兴趣班30个学生表演,最大16岁、最小8岁。

“我们对剧本进行部分改编,截取了精彩片段,加入了舞蹈动作等,比较适合学生们演绎。”石井岑兜高甲戏兴趣班老师林亚加告诉记者,《海上视师》虽是一部旧戏,但由“娃娃团”演绎却是前所未有。

林亚加说,这些孩子几乎每天都在练习,压腿、跑跳、前后空翻……这些基本功练习对体力消耗极大。“欣慰的是,孩子们练得有模有样,今天首演也算是对排练成果进行了展示。但火候还不够,孩子们在唱曲等方面还要多加历练。”

“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今天娃娃们表演高甲戏,大家倒是都来捧场了。”村民洪老伯告诉记者,自从村里有了个高甲戏“娃娃团”,看戏的村民又多了起来。

340年前拜师仪式“重现”

“一鞠躬,感谢师父日后的辛勤教导;再鞠躬,勤奋努力,步步登高;三鞠躬,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明天……”当晚,340年前的高甲戏拜师仪式在戏台“重现”,小小一张帖子,让师徒间结下浓浓情谊。

戏台上摆放了三牲、鲜果、清茶、生葱、芹菜、桂圆、碗糕、腊肉等,台上正中挂着一幅“戏祖公”洪埔大相片,经敬师祖、签订契约、拜师行礼、戒尺训徒、敬茶、还礼等步骤后,仪式结束,整个过程庄重古朴、古韵十足。

“我从艺30年以来,第一次这么隆重、这么正规、在这么多人的见证下收弟子。”林亚加说,通过这种方式收弟子,作为师傅,责任感会更大,会继续努力,把最好的技艺传授给徒弟们。

“在高甲戏发源地,行隆重拜师礼,是后人对先人创造传统艺术的敬重和敬畏,而让孩子们去演绎郑成功《海上视师》,更具代表性和传承性,意义非凡。”国家二级演员、泉州市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尤春成告诉记者,这场拜师活动再现了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重温古人谦恭仁厚、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

纪念“戏祖公”洪埔

据了解,此次活动也是为了纪念洪埔逝世340周年而举办的。

“戏祖公”洪埔又称“老埔师”,几百年前,洪埔以传戏为生,行走于闽南、赣州一带,但因为演戏很苦,其他地方的人都耐不了这份苦,唯独岑兜人可以。于是,洪埔最后在岑兜长住了下来,并且以此为家,传道授业,把毕生所学,结合闽南地区的语言和特点,创造了高甲戏,教出无数高甲名伶。

从前,岑兜村有“十家九戏”之说,是名副其实的“戏窟”,上世纪80年代曾有30多个剧团,经常有南洋华侨聘请村里的戏班子出去表演,足迹遍布菲律宾、印尼、新加坡一带,有的剧团一年要演200多台戏。而今,看高甲戏的人越来越少,目前岑兜村仅剩一家剧团。

为了留住“乡愁”,让剧种后继有人,2015年7月,石井岑兜村办起高甲戏兴趣班,为高甲戏培养传承人。

近年来,村里组织编写《高甲戏史话》,挨家挨户收集高甲戏演出用品,统一收藏保管。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