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台交流 > 正文

“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安溪人” 人行千里不忘根

2018-09-26 07:34:55 刘深魁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上世纪90年代,台胞余庆雄跋山涉水到安溪县芦田镇云山村寻根,成功与祖籍地对接。此后,在他牵线搭桥下,两岸宗亲往来频繁,共同书写了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篇章——

人行千里不忘根

余庆雄向记者展示他带来的两岸余氏族谱,介绍两岸余氏的渊源。

东南网9月26日讯(福建日报驻台记者 刘深魁 文/图)

寻根认祖

“我是安溪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安溪人!”初见台胞余庆雄时,老先生拖着一只装满族谱、光盘等寻根资料的行李箱,刚一坐下就迫不及待向记者分享他的寻根故事。

今年75岁的余庆雄,来自基隆市七堵区堵南里,一个有着1700多名余姓人口的村落,和安溪县芦田镇云山村是同宗村,两地余氏同根同祖。而这份交流情谊的背后,是余庆雄忙碌的身影。

“小时候祖辈就告诉我,我的家在福建安溪,嘱托我长大后一定要回去看看。打那以后,寻根的念头就一直在我心里。”余庆雄说,根据祖辈口述,最早从大陆迁台的余姓开基祖就是安溪人,渡台至今已250多年,目前这一支余姓在台湾已经衍传了八九代,他们供奉着从祖地分炉而来的大德禅师金身,并保留每年冬至祭祖的传统。

“1993年9月12日,我永远记得那一天,那是我第一次回安溪的日子。”余庆雄回忆说,那天他从厦门赶到安溪云山小学,拜访时任校长余少舟,希望能找到祖籍地的线索。余少舟拿出1935年编修的多本《云山余氏族谱》,终于查到迁台的17世则候公的相关资料,其中写有“妈龚氏生康熙甲午年十一月十四未时,卒乾隆戊申七月初四,葬在台湾上淡水五堵南碑内壬丙向……”等内容,经过双方认真比对、再三核实,最终确认基隆堵南里余姓宗亲的祖籍地就在云山村。余庆雄欣喜若狂,返台前跟余少舟约定:“我很快会再回来,带着宗亲一起祭拜祖先,认祖归宗。”

一个多月后的10月27日,余庆雄带着台湾宗亲团首次回云山村进香谒祖。那天,云山村村民几乎全体出动,祠堂内外、马路两边挤满了迎接他们的人,一路上锣鼓喧天、彩旗招展、鞭炮声声,再加上民俗表演队伍,整个山村仿佛过节般热闹。当踏进余氏宗祠时,余庆雄不禁热泪盈眶。

宗亲交流

两地宗亲牵上了线,交流越来越密,也越来越深。

“上世纪90年代,安溪云山村还较为贫穷。那时候我每次回去祭祖既开心又痛心,也正是从那时候起,开始萌生帮家乡人做些事的想法。”余庆雄说。

当时,云山村地处偏僻,村民出行只能靠一条土路,落后的交通状况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拦路虎”。“要致富,先修路”成了村民们多年的迫切愿望。但是,苦于经费不足,大家也是一筹莫展。

“云山是我们基隆余姓宗亲的根,是这里的水土养育了我们的祖先,这条路就不用你们操心了。”1993年底,余庆雄第三次到云山村,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即决定组织募捐,帮助云山村修水泥路。回台后,余庆雄立即召集堵南里乡亲开会,商定集资50万元,其中他自己带头捐资37.5万。路修成后,云山村也成了芦田镇第一个通水泥路的村庄。

作为堵南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余姓子弟,余庆雄深知教育的重要意义。为了改善云山小学的教学条件,余庆雄带头集资50万元,帮助云山小学建起了一座崭新的教学楼。

上世纪90年代,村里的孩子上中学,都要到十几公里外的芦田镇,路途遥远,每天光花费在路上的时间就要几个小时,孩子们又苦又累。余庆雄于是买了一台拖拉机,每天请人接送孩子们上学。

不少台企在福建、广东等地投资建厂,需要大量一线员工,这让余庆雄看到了云山村脱贫的希望。于是,他发动台湾宗亲的人脉资源,把村里的几十个年轻人送进台企。“当时外出打工一个月能挣1000多块,这些年轻人在外面干个一两年,家里都脱了贫,过上了好日子。”

此外,为帮助更多村民脱贫致富,余庆雄还先后帮忙引种台湾西红柿等高产农作物种苗,从“输血”变“造血”。

如今,云山村农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余庆雄等台湾宗亲的帮助,将这个过去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生态宜居的新农村,一百多座小洋楼拔地而起,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典范。

族谱上网

“云山族谱,共十一本,八四五页,七十多万字。庆雄热心,打入电脑,建电子档,历时四年。新谱旧谱,仔细比对,增补纠编,力求完美;锲而不舍,坚韧不拔,废寝忘食,夜以继日……”记者翻看余庆雄带来的族谱,在其中一本族谱后面,刊印有这样一篇题为《为云山族谱电子档点赞》的文章。

这段文字记录的正是余庆雄修谱的故事。自寻根成功以来,修谱就成为余庆雄心中的一件大事。1995年初,余庆雄、余光复等台湾宗亲看到云山村旧有的族谱已经多处破损,存在失传的风险,当即拿出几万块倡议修谱。在他的牵头下,云山村很快成立了修谱董事会。经过两岸宗亲历时9个多月的共同努力,新族谱圆满完成,这是60多年来云山余氏第一次重修族谱。

“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通过族谱,我们能够了解两岸余姓家族的来源、发展和变迁。而修谱是对一个宗族文化历史的一种传承,台湾的子孙后代都可以根据族谱寻根谒祖,有了族谱的一线牵,两岸永远是一家人。”余庆雄说。

余庆雄担心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纸质的族谱被束之高阁。2014年,他开始制作电子族谱。他每天坐在电脑前打字四五个小时,今年初,终于将11本、70多万字的两岸余氏族谱全部录入电脑,成功实现了族谱电子化。

余庆雄说:“我把族谱放到网络上,就是要让台湾年轻一代明白族谱的作用和意义,永远记住自己是从哪里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