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首页 新闻中心 滚动网报 直通屏山 领导留言板 新闻发布会 西岸时评 东南空间 东南网事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视频 图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科教文卫 > 正文
泉州境内驿道纵横 传递历史的回响
2018-09-28 11:10:51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泉州是一个沿海的多山之地,古时与中原的交流只能依靠跋山涉水,因而在泉州的崇山峻岭之中,伏藏着大量的驿道。

古驿道上的探幽索胜

重走历史风物云集的古驿道,既能欣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更能感受驿道曾经的繁华与兴衰

古驿道大多是寻幽访古的好去处,其旅游开发价值将日渐凸显。

核心提示

古之驿道,沉淀了诸多历史与传说,在清源山一带的古道上跋涉,急公尚义坊、七里庵、梁克家墓、武肃王陵、宋东门窑址、施琅神道碑等历史风物接踵出现,使得古道越走越有韵味。

□记者 吴拏云 通讯员 郑冰芳 文/图

唐宋驿站风格迥异

早在殷周时,就出现了驿传制度以及各类作为交通凭证的信物,这些信物多用金、玉、竹、木等制成,上面刻写文字,分为两半,使用时以两半相合为验。《周礼·地官·掌节》这样记载:“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皆有期以反节。”即通过关节使用符节,运输物资使用玺节,通过道路使用旌节,都有严格的规定。《周礼·地官·遣人》还称:“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五十里有市,市有侯馆,侯馆有积。”侯馆,与后世的驿馆相似,是招待使客的场所。

随着历史的演变进化,驿道面向百姓开放的程度也在不断强化。实际上到了唐宋,基本大道朝天,官民各走一边。虽然驿传人员还是需要随身携带凭证信物,但百姓通行驿道却十分自由,除了特殊军事驿外,其他驿道基本上都是公共使用的,这大大推动了民间商贸的发展。在此时期,还出现了驿站“唐奢宋简”之风。唐人孙樵在《书褒城驿壁》中透露,唐代褒城驿曾有湖沼,有舟船,有庭院,营造时“崇侈其驿,以示雄大”,行客到了驿站如同到了景胜之地一般,顿觉风光无限。而到了宋代,类似唐代那样“美美哒”驿站越来越少,其营造形制要简陋许多,顾炎武的《日知录》曰:“宋以下所置(驿),时弥近者制弥陋。”这种现象体现了不同朝代文化风格的差异。

驿道形成路网系统

交通的进步是人类迈上文明阶梯的最基本条件之一。泉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座以海丝文化著称的城市,而对港口贸易起着支撑作用的,除了国家推行的对外贸易体系,以及航线的勘探拓展等重要因素外,横跨泉州全境的驿道也是必备条件之一。古代,想要将内陆商品运输至港口,驿道运输即是最便捷的输送方式。因此在泉州境内曾遍布官修驿道。唐朝诗人包何《送泉州李使君之任》中的诗句就曾揭示古代陆路交通与泉州港城发展之间的联系:“傍海皆荒服,分符重汉臣。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恰因有了“云山百越路”,才成就了泉州“市井十洲人”的奇观。

宋时,泉州城有清源驿,驿站设在城内,在洛阳桥未建成之时,人们只能从城北朝天门出,翻山越岭,由朋山至白虹山,再从白虹山左至仙游以达福州。而在洛阳桥落成后,人们便可改道出东门(仁风门),经跨海大桥——洛阳桥至惠安,再北上前往福州。《泉州鲤城军事志》称:“洛阳桥建成后,改道从东出仁风门,过该桥至惠安县锦田驿,经涂岭驿,仙游枫亭驿、莆田莆阳驿、福清宏路驿至福州三山驿。”少走了许多山路,运送货物更加便捷。当然,经朋山前往仙游的道路依然被保留着,只是走的人少了。所以,有文史学家认为,古驿道不应简单地视为一条道路或几条道路,而是一个完整的路网系统,它可能会在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的变化。

古时,造桥是个大工程。洛阳桥建成之后,极大地激励了人们的造桥自信心。泉州在南宋时曾出现过一段“造桥热”,单就绍兴年间(1131—1162年)来说,在这大约30年的时光里,泉州共造出了30多里长的石桥,平均每年造桥一里以上,按江南地区一般小桥的长度来算,相当于每年建造了二三十座石桥。桥的大量兴建,使得泉州的路网系统更加完善和发达。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