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首页 新闻中心 滚动网报 直通屏山 领导留言板 新闻发布会 西岸时评 东南空间 东南网事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视频 图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科教文卫 > 正文
泉州境内驿道纵横 传递历史的回响
2018-09-28 11:10:51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泉州是一个沿海的多山之地,古时与中原的交流只能依靠跋山涉水,因而在泉州的崇山峻岭之中,伏藏着大量的驿道。

施琅神道碑为双面镌字

古驿道相伴神道碑

越过草邦水库,可进入碗窑路,再向鲜花港方向前进时,猛然发现一块大石碑立于河道旁,原来这就是“宋东门窑址”碑,古代碗窑乡即在此附近。据介绍,碗窑乡窑址面积较大,遗存丰富,有南、北窑之分。产品以青白瓷为主,也烧青釉器。烧造时代为宋元时期,产品有碗、洗、执壶、瓶等,胎质灰白,且厚重,俗称“土龙泉”。东门窑离洛阳江不远,产品可用舟船载至港口,然后销往世界各地,此说法已获文博界专家证实。东门窑无疑是泉州海外交通史的重要见证之一。

挥别东门窑,我们绕道行至华侨大学旁的法花美社区,在这里一段古道赫然显露了出来!那一块块青石板,仿佛大地的琴键一般,行走其上,也觉内心雀跃。这古道据说曾是连通清源山的,如今已被学园截断。在古道的尽头,居然立着施琅神道碑。神道碑立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花岗石制,正反两面镌字,碑高3米多,外有石亭罩住,碑亭雕刻鹤、鹿等精美图案。

神道碑正面碑首竖刻“皇清”两字,下镌“皇清光禄大夫、太子少保、内大臣、靖海将军、靖海侯世袭罔替、兼管福建全省水师提督、统辖台澎水陆官兵事务、加二级、赠太子少傅、钦赐祭葬从优加祭二次、谥襄壮施公暨配累封一品夫人王氏、黄氏神道”;背面碑文则记载了施琅一生的累累战功,详述其“剿抚并用”降伏郑氏集团,收复澎台的经过,以及享受封侯赐爵“世袭罔替”的荣光待遇。施琅墓位于惠安县黄塘镇虎窟村西北处,离这块神道碑有十多公里之远。泉州文保专家黄真真表示,古人常将乡贤名宦的神道碑立于当时繁华的交通要衢上,以此来提醒世人这里长眠着某位人物。施琅神道碑出现在法花美,恰巧说明这里古代曾是重要驿道的途经之地。

从法花美社区出来,一路南下可至安吉路上的青莲寺。我们在青莲寺内找到了文献资料记载的“普济桥渡”碑、“宝塔亭路”碑。普济桥渡,又称浔尾桥、无尾桥,位于丰泽区城东街道浔美社区(古为晋江卅七都浔美村,俗称浔尾)。所谓“桥渡”,即伸入海中的码头。此桥渡地处泉州后渚港西北方。据载,南宋时期,后渚港番船云集,装卸货物的码头严重不足,造成海上贸易的诸多不便。于是宝庆二年(1225年)春,僧人道询主持募捐建造普济桥渡,用于分担后渚港码头的装卸压力。桥渡及附属设施(塔亭路)于绍定三年(1230年)夏竣工并投入使用。后人为此打造了“普济桥渡”碑、“宝塔亭路”碑,用来记载桥渡和塔亭路建造和重修的时间、发起人,以及捐款人、捐款额等。这两块碑也可证实当时有古道直达普济桥渡,此道亦是推动泉州海丝贸易发展的一条重要通道。繁华成旧梦,唯有古碑留。抚摩着这两块石碑,不免令人心生唏嘘。

探访泉州古驿道,虽只是零星路段,但沿途草木芊芊,历史风物接踵而至,沧桑之感久久萦于心怀。能同时欣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感受古驿道曾经的繁华与兴衰,并且领悟岁月的幽娴之性,这应该会让跋涉者永远有着追求与期盼。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