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科教文卫 > 正文

影院从业38年亲历者讲述 光影里看泉州人的“变幻”生活

2018-10-03 09:11:30 陈灵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林婕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国庆档,成为专属于中国的电影档期,今年这个档期就有十多部影片上映。节假日到电影院看电影,早已成为泉州市民休闲娱乐的选项之一。现在,用手机APP可随时随地挑影院、挑影片、选座位,这在38年前对刚开始当电影放映员的许书青来说,是难以预料的。1980年12月,时年18岁的许书青成为泉州影剧院的一名放映员。近日,记者来到泉州影剧院,一边翻看旧照片,一边听他讲述泉州人近40年来的电影生活变迁。

现在的泉州影剧院,人们开着轿车来看电影。(陈灵 摄)

泉州影剧院刚建立不久时的照片 (许书青 提供)

□记者 陈灵

过去: 曾经场场爆满 有时放映到凌晨四点多

“改革开放后,不少电影恢复放映,影院成了最受欢迎的地方。在影院上班很自豪,腰杆挺得直直的。”1980年,在影院进入全盛时期时,现任泉州影剧院办公室主任的许书青成为一名放映员。

“当时的影剧院有2009个座位,每天早上9点开始放映,连轴放到夜里12点,几乎场场爆满,遇到像《少林寺》这样的热门影片,甚至连着放映到凌晨四点多。”他回忆道,故事片2毛钱、纪录片1毛钱,上百人蜂拥到一个小窗口买票,有时买着票了,手卡着拿不出来。想象一下,影剧院里有2000人,影剧院外还有2000人等着看下一场,“那场面真是特别壮观。”他说,每当放映到感人或爆笑情节时,他会趴在放映窗上,感受观众们集体迸发出的情感氛围。

“在那个年代还有一个职业叫跑片员,因为影片是通过一本本电影胶片拷贝来放映的,每本胶片可以播放10分钟。当时泉州城里的‘首轮影院’只有泉州影剧院、人民影院和侨光影院,而一部电影的拷贝仅有一套,大家便商量着每家的上映时间隔开30分钟。上一家放映完2本胶片,由跑片员骑自行车载着奔向下一家影院。”他回忆道,如果路上车掉链子或堵路了,银幕只能放一张“跑片不及”的幻灯片,夏天时影院只有吊扇,明明很闷热,大家也不吵不闹,等着新胶片的送达。

发展: 电子产品普及 电影市场渐渐难复盛况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大家对电影的热度就降了一些。”许书青说,但90年代中期“好莱坞巨片”的引进,又刮起了一波看电影风潮。“80年代的引进片很少,多为越南、朝鲜等国的影片。当《真实的谎言》、《亡命天涯》等美国大片引进时,大家觉得非常新鲜、震撼。”

不过,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电影热又淡了下来。尽管如此,看电影仍是大众休闲娱乐时排在前几位的选择。“我们常在周末安排通宵场,即从晚上8点放映到凌晨四、五点,4部影片连着放映。于是常能看到一大伙年轻人带着啤酒和小吃,通宵看电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年轻人谈恋爱,第一次约会往往也是看电影。很有意思的是,因为害羞,怕被熟人撞见,窄窄的检票口,一个人先进,另一个人再进。哪里像现在,小情侣都甜蜜蜜地相拥进去看电影。”他笑着说。

2000年后,电影市场便难复往年盛况了。“影院从原来的木椅更换为软席,装上中央空调。2010年,泉州影剧院更换了数码放映机,各大影院的设施设备都在提升,没有紧跟时代变化的传统影院便没落了。”他说,仅从售票方式便可窥见时代的巨大变化,“从人工售票检票,到用电脑联网购票,再到如今直接用手机选座购票,这在40年前是根本想象不到的。”

现在: 市民变得“挑剔” 看电影成为“多选”之一

今年52岁的秦女士从年轻时便爱看电影,至今仍记得她所看的第一部3D电影里,孙悟空“挥到眼前的金箍棒”给她留下的震撼感受。现在,她仍每个月和女儿到电影院看一两部电影,但常常看过不久就忘了大部分情节,“很难再遇到能留下深刻印象的电影了。”

“改革开放初期,‘看电影’不只是看剧情,从看前到观后的一整个过程,都是那个年代特有的‘电影生活’。”许书青说,人们先从电影简介上关注到某部新片,算好时间,与朋友相互约定,再到影院购票。看完电影后,归途中大家津津有味地讨论,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仍回味无穷。而且,一部电影所传递的观念,哪怕演员的发型、服装,都会长期影响一个人。

渐渐地,随着经济迅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大家生活水平提高,智能产品逐渐普及,虽然电影院越来越多,电影题材也越拍越丰富,对市民而言,看电影却成为众多休闲娱乐方式中的一种。“同时,市民的文化层次变高,审美水平提升,对影院服务和电影质量更加挑剔,这也促使电影行业不断提升改善,来满足市民的需求。到10年、20年后,不知泉州人的‘电影生活’还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他微笑着说道。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