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首页 新闻中心 滚动网报 直通屏山 领导留言板 新闻发布会 西岸时评 东南空间 东南网事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视频 图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科教文卫 > 正文
一块明王朝的古碑 讲述泉州知府宁死不屈故事
2018-10-12 11:00:05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以邓茂七为首领的起义军兵犯泉郡,泉州知府熊尚初在明知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统军前往阻拦,最终兵败古陵坡遇害。

熊尚初墓前有“国殇公碑志”亭碑

熊尚初慷慨赴义

晋江磁灶镇太昌村位于镇区东南方向,辖太昌、杏田、岛桥(又称倒桥)3个自然村。一旦走入村落,尘嚣似乎便被关在了公路之外,风吹稻田,蕉竹参差,一种恬静闲适的感觉如涛涌来。如果不是有人提醒,你根本不会意识到数百年前这里曾是血雨腥风的杀伐之地。

“看,那就是国殇公墓。”顺着岛桥村人陈文灿所指的方向,只见一座孤零零的坟茔立于杏田山一厂房的围墙之内,墓呈“风”字形状,墓碑为花岗岩质,应是后世所立,上书“明 泉郡 正统十四年讨贼血战忠节卫民熊公墓,隆武二年秋士民勒石”,字迹较模糊。在墓的左后方还有一碑,碑文内容与墓碑相同。太昌村明清时期属三都,熊尚初在牺牲之后被三都人称为“国殇公”,此称呼延续至今。在熊尚初墓的左前方立有一亭,亭内有“国殇公碑志”石碑,记载着熊尚初带兵卫民事迹,惜字迹如今漫漶不鲜,难以辨认。熊尚初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战死,而直至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士民还重修其墓并勒石以记,这说明虽然时光流逝,但在民众心目中熊尚初的形象未曾褪色。

身为泉州知府的熊尚初,为何会战死于泉郡南门外的晋邑三都一带?清道光本《晋江县志·卷之三十四·政绩志》曰:“熊尚初:南昌人。由吏员举授都察院都事。正统末以荐知泉州,刚梗廉勤。时汀寇邓茂七分党侵掠泉界,镇巡檄尚初监军,不旬日降贼数百。明年贼逼境,请调卫兵未至,尚初曰:‘不可延寇歼吾民。’乃自提民兵,与晋江簿史孟常、阴阳训术正杨仕洪拒战于古陵坡,兵力不继被执。”由此可知,熊尚初与邓茂七的部队打过两次仗:第一仗发生在正统十三年,当时起义军侵入泉州境,熊尚初出任监军,与泉州卫城部队一道击退起义军,降伏数百人;第二次发生在正统十四年年初,由于这回起义军来得突然,泉州卫所兵力未及调动。等不来卫所兵的熊尚初担心邓茂七部队会屠杀城外的泉州百姓,于是自己带领大约500人的民兵,与史孟常、杨仕洪一块匆匆赶至古陵坡(即杏田山一带)阻击号称有数万之众的邓茂七部队。狼烟滚滚,战斗打响,不幸的是熊尚初所率的民兵毕竟兵力不足,且战斗力匮乏,最终惨败于古陵坡。知府熊尚初亦被活捉。

关于熊尚初之死,许多地方志书都加以记载,称他在被捉之后面不改色,“贼欲屈之,不可;迫以资赎,又不可。踞坐大骂,遂与孟常、仕洪皆遇害”。清人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称:“邓茂七遣别将陈敬德、吴都总等,由德化、永春、安溪寇泉州。知府熊尚初逆战于古陵坡,兵败被执,不屈死之。”熊尚初、史孟常、杨仕洪与500名民兵用自己的生命,延缓了邓茂七部队(由陈敬德、吴都总率领)的进攻步伐。后来,泉州卫戍军队赶至,邓茂七部队退却。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