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县市新闻 > 正文

南安:出资造桥修路 “光前精神”助推梅山发展

2018-10-16 09:07:41 庄晓丽 黄俊涛 李想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纪念李光前诞辰125周年

造桥修路 “光前精神”助推梅山发展

上世纪50年代,李光前先生出资捐建芙蓉桥,后由政府改建拓宽。

东南网10月16日讯(海丝商报记者 庄晓丽 黄俊涛 李想 文/图)芙蓉桥畔,熙熙攘攘,来往行人、车辆络绎不绝。上世纪50年代,李光前捐建芙蓉桥,为两岸村民通行搭起便道。“没有李光前在梅山的贡献,就不会有梅山镇的现在。”在梅山,提起李光前,人们大多这样认为。

捐建芙蓉桥 方便两岸村民通行

在李光前故居纪念馆内,一张张图片述说着李光前的生平事迹、捐助家乡发展、投身公益事业的伟大壮举。

“这些都是李光前捐资兴建的。”纪念馆管理员老林告诉记者。其中,一张照片上写着“50年代李光前先生捐建,后经国家扩建的省道307线芙蓉桥”。“作为当时梅山镇村民们的一个主要通行方式,芙蓉桥发挥了重要作用,便利了两岸村民来往交流。”

对芙蓉桥的最初建设,梅山镇竞丰村百岁老人黄爽娟记忆深刻。“在芙蓉桥建设之前,两岸村民来往主要靠渡船。”黄爽娟老人说,船是木制的篷船,共有两艘,七八米长,船头、船尾上都可以站人。在溪上摆渡时,若是芙蓉乡村民搭渡,那是不收钱的,若是外人来,则要缴交一定的费用。

“小时候我最喜欢坐船去新兰村走亲戚,或者去芸美街买东西。”黄爽娟77岁的儿子李良辉说,在当年,渡船是两岸百姓一种比较常见的生活方式,逢年过节、亲友来往、普度宴请,互通有无,这些都必须通过渡船才能实现。一旦遇上村民娶亲的时候,平静的河面总是比平常热闹。

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因水急凶险,村民们涉水过河时有发生险情。李光前获悉后,便出资捐建芙蓉桥。当时10余岁的李良辉每天早上都要拿上一箩筐母亲做好的炸粿,来到溪边,将炸粿售卖给建筑芙蓉桥的工人、村民。

“一个炸粿2个铜钱,在筑桥休息之余,工人们会来买点填下肚子。”李良辉说,就这样,卖炸粿的日子里他也看着芙蓉桥从雏形变为现实。“当时的芙蓉桥很高,呈拱形。”对于通桥的盛况,李良辉记不太清了,但他记得,那时的村民来往芙蓉桥时,笑意连连。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