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 4000多年彩陶落户泉州
东南网12月11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曾小琴 吕波 文/图)历史的大门缓缓开启,历经四五千年的彩陶,来到泉州师院古陶文博馆里。这些古陶器,产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至秦汉时期,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马家窑。
马家窑文化是一支以彩陶发达而著称于世的史前文化,泉州师院古陶馆里的彩陶,共计138件,为旅澳华侨傅朝辉所捐借,涵盖了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的古彩陶,还有齐家、辛店、宗日文化及秦汉时期的彩绘陶和哈拉巴文化彩陶。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北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通道,这批古陶器从大西北落户泉州,‘一带一路’因为这批数千年的古陶器有了这样美好的交集,非常有意义。”傅朝辉如是说。
泉州师院古陶馆于今年8月开始布馆,12月1日正式开馆。
20年珍藏如数捐借给学校
昨日,远在澳大利亚的傅朝辉接受了海都记者的采访。
他说,接触这些陶器,还得从20多年前谈起。当时,他到西北经商,结交了几位考古专家,发现民间流通着一些当地出土的远古彩陶,非常有历史价值且非常精美,但却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出于对这些彩陶的热爱,傅朝辉产生了收藏的想法。由于经济条件尚可,在众多专家朋友的指导下,他开始了漫长的收藏之路,一件一件慢慢收集。到了2011年,总共收集到138件,花费了他大部分的财力。
将一生所爱捐借于泉州师院,傅朝辉说,这也是缘分所至。2011年年底,他们全家移民澳大利亚。出国前,他想给这些古陶找个合适的去处。得知此事,他的好友、泉州师院办公室主任黄江昆马上向校领导汇报情况,校长李清彪和书记游小波特别重视,李清彪还亲自到青海,与傅朝辉洽谈此事。
考虑到泉州师院设有历史专业,有一批懂历史、爱文物的研究者,这些古陶器对学生们更有价值,因此,他将自己的宝贝们如数送到泉州师院。
古彩陶见证一个时代的变迁
“这些陶器的做工精细程度和造型,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变迁,从鼎盛到衰落的发展史。”谈起这些古陶器,泉州师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刘文波表示,这些陶器产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那时是石器时代进入陶器时代的过渡期,也是人民生产生活水平进入一定阶段的产物。从陶器的纹饰和器形来看,当时的人已不仅仅将陶器用于简单生活所需,也用于审美,开始注重其艺术性。
刘文波介绍,1924年,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遗址被发现,马家窑文化因而得名,作为人类较早的文明标志,马家窑彩陶文化开启了中国的绘画史。新石器晚期,青铜器出现,贵族开始青睐于使用青铜器,陶器更主要是面向普通百姓,整体制作也相对比较粗糙,少了先前的纹饰。
谈到古陶器的价值,刘文波认为,更多体现在其文化的传承。“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多元文化宝库’之称,海洋文化凸显。而马家窑文化则体现的是内陆文化,这些古陶器来到泉州,两者兼容,展现出泉州人的包容性。”
刘文波表示,古陶馆落户泉州师院,有利于学校专业教学实习、研习观摩,提升学校深厚的人文积淀和文化品位。据了解,今后古陶馆将每周定期开放两三天,向学生们展示这些古陶器,学校也将培训一批学生志愿者,在保护文物的同时,传播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并成为泉州师院对外交流的一个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