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电罐”独立到广厦鳞次 最高楼传奇不断续写
1991年,温陵路中段,邮电大楼和贤銮大厦是市区的地标建筑。 (陈世哲/摄)
如今的泉州高楼鳞次栉比,但说起“泉州第一高楼”,许多老泉州人往往想到的是“电罐大厦”。竣工于1986年的贤銮福利大厦,矗立在市区九一街口温陵路中段,因外形像热水壶而得名“电罐大厦”,当年可是风靡一时的泉州最高楼,引得人们纷纷慕名争睹风采。如今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电罐大厦”不再一枝独秀,温陵路沿线的田地和破旧民房早已不见,周边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林立,这里已经崛起为繁华的现代化中心市区。
当年大厦金鸡独立 如今高楼鳞次栉比
摄影家陈世哲1985年拍摄的老照片中,贤銮福利大厦还未竣工,大厦的一楼地面上尚且有些杂乱。照片中,贤銮福利大厦一枝独秀,与旁边低矮的房屋形成鲜明对比,十分显眼。大厦主体为14层圆形建筑,高56.6米,采用钢筋混凝土筒中筒结构,柱网以同心圆放射布置,当时这种结构的高级写字楼在福建省尚属首创。
老照片中的温陵路(原东大路)窄窄的,还是石板路,现在已被双向六车道的水泥路代替,旁边低矮的房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外观各异的现代高楼。如今从远处望去,曾经的最高楼贤銮福利大厦已被其他的高楼所遮挡。
贤銮大厦因形似热水瓶,被百姓戏称为“电罐大厦”。(陈世哲/摄)
高楼取代破旧民房 田地已成现代城区
老陈是贤銮福利基金会的老员工,自大厦建成基金会成立起便在那里工作。“这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啊,太大了。”他感慨道,以前从温陵路放眼望去,路的两边还有很多田地,民房又破又旧,“现在一眼看过去全是高楼”。
老陈介绍,大厦建成后在当时是泉州最高楼,站在楼上可以看到市区的全貌,圆筒外形很有特色,大厦装的电梯在当时也算稀有,所以很多人慕名而来。
令老陈印象深刻的还有当时泉州举办一些大型活动的场景。“国际木偶节等大型活动,这边都是中心展区,大厦三楼是最好的观礼台,人山人海好不热闹。”他回忆说。
林老伯早年住在温陵路一带,“以前像贤銮福利大厦这么高的楼特别稀奇,现在到处都是高楼,变化太大了,生活也方便太多了,出门、买东西都很便利”。
2018年,温陵路中段,不断有更高的楼宇拔地而起,“电罐大厦”早已不再起眼。 (潘登/摄)
“第一高楼”成追忆 捐资助学仍在进行
1986年10月,由爱国华侨何瑶煌先生出资捐建的贤銮福利大厦竣工,成为当时泉州“第一高楼”。何瑶煌先生还借此成立了泉州贤銮福利基金会,大厦产权为基金会所有,以大厦出租收入作为奖学助学基金。贤銮福利基金会于1988年设立“贤銮奖”,用于支持地方教育事业,激励培育优秀人才,可以说,这座大厦是改革开放后侨亲捐资助学的见证。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泉州远太大厦开工,历时三年,一座地面主楼22层、高84.2米的高楼诞生了。随后,农行大厦、福华商业中心、中银大厦和兴业银行泉州大厦、泉州世贸中心及各商品房等高楼纷纷建成,一次又一次刷新了泉州最高楼的纪录。
贤銮福利大厦虽然早已不再是泉州“第一高楼”,但泉州贤銮福利基金会一直都在,捐资助学仍在继续前行。“贤銮奖”至今连续颁发31届,据不完全统计,31年来已发放奖学金、助学金2071.85万元,共有13954名优秀学子获奖。
(记者 龚翠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