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乡贤、惠安籍剧作家林桂华(右)与村长黄银山讨论展馆优化方案 东南网记者 林杰 摄
东南网2月4日讯(本网记者 林杰)今年春节,惠安县螺阳镇锦水村村民们有了新的过年方式——逛博物馆。大人拉着小孩,年轻人扶着老人,三三两两来到家门口的博物馆看展览,成为当地的一道文化风景线。
200多幅文图记录满满乡愁
今天上午,在惠安籍剧作家林桂华老先生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以当地村名命名的锦水博物馆,该馆设有两个展区,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第一展区设于一间几十年历史的古民居,第二展区设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建成的三层南洋楼。
在展览现场,几位老年村民看到老乡林老先生在场,纷纷上前询问展览上的历史典故。 “这个抗日老兵就在隔壁村吧?现在应该九十几岁了,他身体还好吗?” “嗯,他叫林蚌生,今年97岁,身体还不错,这张照片是全县抗战胜利70周岁老兵座谈会上拍的。”
据介绍,博物馆展览分为七个篇章,包括民俗风情、革命烈士、抗日老兵、人民解放军、锦水教育、民国匪患、正在消失的农耕用具等,共有文物图片200多幅和文字说明1万多字。图文并茂的翔实内容,高度概括了该村完整的历史沿革和时代变迁。
“博物馆内容展示的时间跨度从明朝嘉靖年间到公元2018年,共计496年,目前记录了70多位历史名人。”林桂华介绍说,锦水村既是千年历史的古老村落,又是一个颇具文化和红色基恩的革命老区村。明清时期就有进士2名,举人18名。抗日战争时期,有3名革命烈士、5名黄埔军校毕业生。新中国成立至今,这里走出了1名院士、2名国防专家、1名师级军官、7名大学教授、9名留洋博士和不计其数的各行各业精英。
“这里展示的乡村记忆,让村民及后人记住历史,记住乡愁,勇当幸福生活的追梦人。”林桂华说。
开馆当天,村民参观锦水博物馆。林桂华 供图
村民捐赠老物件传承民俗文化
据了解,锦水博物馆今年2月1日正式开馆以来,参观人数达几千人次。参观群体除了周边村庄村民、学校师生,还有回乡过年的的乡亲。
“乡村记忆对于父辈、还有我们这一辈都有很重要的意义,这次从城市回家过年,带着孩子来这里看看过去的生活条件,是个忆苦思甜和受教育的过程,也算陪家人过一个特别的年。”在广东梅州工作的林先生说道,博物馆里展览的历史建筑、文化名人都曾经生活在父辈的记忆里,置身其中,感到非常的亲切和感慨。
“我完全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了家乡的博物馆,内心觉得非常感动。家乡人杰地灵、名人辈出,特别是抗日英雄、海内外乡贤为保卫家乡、建设家乡奋斗了终生。历史传承的责任落在我们肩上,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祖辈教诲。”在惠安二中任教的林振聪说。
在“正在消失的农耕用具”展览区,记者看到既陌生又熟悉的稻臼、石磨、蓑衣、风箱、石碾……这些逐渐消失的农耕工具,让人仿佛回到了过去。
“为了增加博物馆的展览品,我们鼓励村民拿出家里的老旧物件,让年轻人看看祖辈的生产生活情况,让更多人的了解自己的家乡。”惠安螺阳镇锦水村村长黄银山告诉记者,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留下不同的历史人文,现在一些珍贵的东西渐渐消失了,建一个乡村博物馆,就是让回家过年的乡亲们找回曾经生活的岁月,把乡村民俗文化传承下去。
黄银山介绍说,锦水村博物馆所占用的两栋古大厝均由当地海外乡贤林连和家族无偿提供,博物馆的内容采集和建设由热心村民、乡贤自发组织完成。接下里的时间里,村委会将统筹当地资源,逐渐完善博物馆设施,增加南音器乐、书法摄影、家风家训等主题展区,定期策划开展传统节日主题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提高村民文化素养。
锦水博物馆展览一角 东南网记者 林杰 摄
由南洋楼改造的乡村博物馆成为当地一道文化风景线 东南网记者 林杰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