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吃“聪明药”变聪明?

2019-03-07 10:35:34 许奕梅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傅心玫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早报讯(记者 许奕梅)到了3月,距离中考和高考仅剩百日多,不少家长为了提高孩子智力或记忆力,开始寻找各种益智药品和营养保健品,甚至病急乱投医。日前有媒体报道,一名高考生在服用母亲给的“聪明药”,药名为“哌甲酯”后,学习更专注,还考进了班级前十名,但因药物成瘾最终被送进了戒毒所。

记者多日调查发现,“聪明药”多是海外代购药。医生介绍,这些中枢神经兴奋药,有严格的适应症,是受严格管制的药物,医生都要很谨慎使用,轻易自行服用副作用很大,常见的有失眠、焦虑、头痛、头晕、焦躁不安等,如果长期使用还可以导致抑郁、狂躁等精神症状。“没有控制好用量,很容易药物成瘾,出现幻觉、行为异常等”。而凭“聪明药”是造不出天才的,想要学习好,更需要靠养成好习惯,学会合理释放焦虑。

吃了“聪明药”就能让人更聪明?记者调查发现,在网上海外代购“聪明药”不少,而且销量不错,学生是购买主力军,卖家在宣传药品“神奇疗效”的同时,也直言这类“聪明药”服用不当会致失眠,有网友则称服用后人很兴奋,但停药后就精神萎靡。医生表示,“聪明药”多是处方药,属于中枢神经兴奋药,不仅无法提高智力,没有控制好用量还很容易造成药物成瘾,出现幻觉、行为异常等。

【调查】

“聪明药”网上热销 有人停药精神萎靡

“有人吃过‘聪明药’吗?过几天就要考试了……”记者在百度贴吧上搜索“聪明药”,发现不少谈论此话题的帖子,有些网友还直接求购。

一名网友跟帖说,父母此前在自己高考前花500元买了一盒“聪明药”,他吃了一周,觉得见效很快,“吃完一两个小时头脑就感觉很轻松,反应也变快了”。后面坚持吃了一个多月,又感觉没什么效果了。记者询问吃药后是否有不适感,该网友称,服药那段时间一直觉得大脑很兴奋,晚上都很难入睡。

也有网友说:“传说中的‘聪明药’,我吃完背书,十分钟就能背下来一大半。”

一名网友坦言,自己读书时也吃过这类药,吃完记忆力变好,成绩也上去了,但是停药后注意力就很难集中,还出现精神萎靡,“感觉人被提前透支了”。

不少网友对此也产生怀疑:“吃了药就能聪明,那还要天才干吗?”“吃这种多是因为太过紧张和焦虑为了心安的,但这些都是处方药,有可能吃完会有不良反应,适得其反,调整心态最重要。”

学生是购买主力军 卖家称没有副作用

在淘宝、贴吧、QQ等线上平台,记者发现有人在代购“聪明药”。

记者用QQ添加一名自称专做印度代购的卖家,对方称卖的是一款“莫达非尼”,功效是集中注意力、保持高度清醒、提高智力反应。

“你先吃半片试试,因为很多人吃整片后晚上都睡不着。”卖家称,该药见效快,服用后药效最多可以持续15个小时,适用于高强度学习和备考,并强调该药副作用很小,除了可能睡不着,会感到有些口干舌燥,“多喝水就好”。

记者了解到,该药一盒50粒卖400元,该卖家称每天都有销量,多是学生来购买,除了有高三学生,还有很多准备四六级英语考试和考研的大学生,“考研学生买得最多,一般一次会买走3盒”。

在淘宝上,记者也联系到一名印度代购,对方宣称所卖的是“聪明的一休药盒,吃一片变聪明,有‘大脑伟哥’之称,适用于精神不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人群”。

“每天一粒,不会有任何副作用。”该代购称,他卖的也是“莫达非尼”,10粒150元,有人刚买走20粒。“美国考生用的都是这个。”对方还称,一些司机也会买这种药用来保持头脑长时间清醒。

网上还流传一种叫“利他林”的“聪明药”,记者询问是否有售,对方称这款药效果更好,但是容易上瘾,副作用大,他们不卖,怕买的人出事惹麻烦。

【揭秘】

“聪明药”多是处方药 属于中枢神经兴奋药

网上流传的“聪明药”都是什么呢?经记者了解,“聪明药”常见商品名叫“利他林”,还有阿得拉、莫达非尼、苯丙胺等。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叶励超介绍,所谓的“聪明药”都是医用处方药:

利他林是治疗注意缺陷多种障碍症的药物,只能通过兴奋中枢来提高注意力,不能增进人的记忆力和分析能力,“除了用于儿童多动症治疗,医生不会给成人开这种药,副作用很大”。

阿得拉是一种含有苯丙胺的药物,有冰毒的成分,这款药物也是作为治疗注意缺陷多种障碍症的辅助用药上市,但考虑到具有较高的成瘾性,且具有易制毒的特征,我国尚未批准上市。

苯丙胺属于一类管制精神类药物,不可私自购买。

莫达非尼是一种觉醒促进剂。它可以缩短睡眠时间,延长觉醒时间,从而延长了学习、工作时间,主要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在军事领域也有所使用,比如一些需要长期清醒的岗位。

叶励超表示,这些属于中枢神经兴奋药,有严格的适应症,是受严格管制的药物,医生都要很谨慎使用,轻易自行服用副作用很大,常见的有失眠、焦虑、头痛、头晕、焦躁不安等,如果长期使用还可以导致情绪不稳、抑郁、狂躁、焦虑等精神症状,“没有控制好用量,很容易造成药物成瘾,出现幻觉、行为异常等”。

【提醒】

“聪明药”副作用大 乱服用是饮鸩止渴

叶励超表示,门诊中,常会有家长来咨询,说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注意力不集中,看能不能开些药给孩子吃,让他们能更专注学习。

“很多学生过来,多说自己头晕、头痛,睡不着觉。” 叶励超说,一般患者在未发现有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更多是心理层面的原因,这时候多不需用药,更重要的是心理疏导。

门诊中,很多来就诊的学生是因压力大产生焦虑,导致无法专注于学习、记忆力下降。对此可以引导学生转移注意力,通过寻找兴趣点来释放压力。当然也有一些学生是本身注意力就没有放在学习上,比如心思都放在网络游戏上等。

很多家长也会热衷于给孩子选择补脑益智的保健药,称能改善记忆力,提高智力。对此叶励超也表示,大部分孩子智力是没有问题的,记忆力更是这样。所谓的保健品,对于家长更多是心理安慰,有的无非是辅助身体能量和营养,让人感觉更精神一点,本质上不会有益智功能。

“靠药物是造不出天才的。”叶励超提醒,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服药会有很多副作用,保健品也不要随意服用,家长不要饮鸩止渴。

【观点】

老师:吃药替代不了家长陪伴

泉州市区执教20多年的倪老师表示,不光这类“聪明药”,一些家长也会接触一些益智保健产品。此前一名家长就向他坦言,因给女儿买的一款用来帮助学习的保健品含有激素,女儿服用后生理期紊乱。

“如今很多家长对孩子期望太高,结果把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孩子。”倪老师说,孩子上初中以后,很多家长已无法辅导学业,但还想给孩子创造各种条件,比如报各种培训辅导班、给孩子买各种补脑品,这样反倒让很多孩子无所适从。

“学生需要的是学业指导,学什么、怎么学、有什么学习技巧。”倪老师说,家长的过度关注,使得学生学习成绩提升幅度不大,学生又容易焦虑,甚至厌学,就有学生甚至出现轻度抑郁症。所以,家长首先要尊重和相信老师和学校,在学业上家长不要越俎代庖,重要的是陪伴孩子,鼓励孩子,帮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三观。

家长:吃药不如养好学习习惯

市区一名高一学生的家长花女士对让孩子吃“聪明药”感到难以置信,她一向反对给孩子服用各种保健品。只要孩子有好的学习态度,有努力,有进步,家长就要鼓励,不要轻信用“聪明药”“一步登天”。

她说,现在孩子的学业压力确实很大,太过于疲倦也可能出现学习倦怠,但应该在三餐上做文章,让孩子通过食物摄入丰富营养,自然能补充脑力和体力。而最重要的,是要从小就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是受用一生的,从而孩子自会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

花女士的女儿在初中时学习名列前茅,还曾被评为福建省“最美中学生”。她认为,对待孩子学习家长不要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在了解孩子优缺点后有的放矢地引导,“我女儿升入高中后成绩一直处于中等,但家长不能急,急了孩子压力就大。”

【专家】

家长正视自己焦虑 才能让孩子不焦虑

泉州黎明职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叶彦琪老师表示,如今不仅很多学生学业有升学压力,不少上班族也在高负荷工作下存在着焦虑,一些人尝试用“聪明药”来获得高效的捷径,但是短时间尝到“甜头”后,可能会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带来长期的伤害。

对学生来说,首先要让自己的身体维持在一个正常状态,正常作息,均衡饮食,充足睡眠,适当运动。正常状态下的个体自然能更专注于学习,如果一味想吃药来补,也是“补虚”。

如果真的存在焦虑,先用此前成功的经验去自我调节,也可以试着多交流,帮忙解答自己的困惑,要是仍是无法缓解,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

而对想买“聪明药”的家长,本身就存在焦虑和紧张。很多人一边隐藏自己的焦虑,一边从行为上给孩子传递焦虑,这样反倒害了孩子。建议家长坦然说出自己的焦虑,这方面与孩子多沟通,如果实在焦虑无处释放,也可以寻求专业咨询。

【链接】

长期服用“聪明药”

男子精神行为异常 生下儿子也有缺陷

据媒体报道,此前在湖南一所大学读研的李想,得知“聪明药”可以让人精力旺盛,提高注意力,李想代购购买了50粒“聪明药”莫达非尼。

持续一个多月,李想每天晚上服用一颗,每天只需睡一两个小时,精力依然饱满。毕业工作后,他拼命加班熬夜,经常服用“聪明药”。结婚生子后,儿子七八个月大时被诊断是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医生告知和他服用 “聪明药”有关。而由于李想长期服药,他的精神行为出现异常。最终也被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

据悉,这类药物滥用很可能导致胎儿基因异常,继而导致孩子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对于另一种常见的“聪明药”利他林,2012年法国卫生部已就学生滥用或误用利他林现象作出风险警告,利他林经常被学生群体滥用借此提高学习成绩,利他林滥用可能产生药物依赖,并导致心血管和神经心理方面的副作用。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