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数据 对睡眠障碍认知不足 患者就诊率不足2% 同睡眠障碍带来的巨大危害相比,公众对睡眠健康的重要性还不够了解,对睡眠医学的认知也十分欠缺。樊冀闽介绍,《中国睡眠诊疗现状调查报告》及《2018中国互联网网民睡眠白皮书》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睡眠障碍患者有五六千万人,而诊治的患者不足2%;“睡眠障碍并没有很明显的区域差异,泉州睡眠障碍患者约占总人口的40%,就诊率也不到2%。”他表示,到他们科室去进行监测的睡眠障碍患者目前每个月有1000例左右,而七八年前只有三四百例。“因为设备有限,目前要前来监测的都要提前预约,经常要排队一个星期左右。” 陈晓芳也表示,到他们科室去就诊的患者每年有三四百例,“就诊率不到2%,多数患者不知睡眠障碍是病,不知去哪治,更不知如何治。此外,也与相关部门的知识普及力度比较小有关系。不过,近年来睡眠医学已经逐渐被重视,不少地方都成立了睡眠中心,市民的健康意识也在提高,看睡眠障碍的病人越来越多。” 记者了解到,不少城市相继成立睡眠学会,一些医院先后设立睡眠门诊,福医大附属二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也于2017年率先在省内成立睡眠中心,这些标志着业内专家已经开始着手研究、解决人们的睡眠障碍问题。 应对之策 克服恐惧失眠心理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睡眠障碍会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和身体心理健康带来影响,那么,怎么做才能防范和克服睡眠障碍?记者请相关专家进行支招。 纠正不良睡眠卫生习惯 贺佳表示,睡眠障碍最主要的诱因和精神心理有关系,比如,压力大、紧张焦虑都会导致睡眠障碍,因此要想获得高质量的睡眠,应该接受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心理层面,相信自己能睡着,改变原有的对睡眠焦虑、害怕床等恐惧心理,不要过度担心失眠的危害和后果;行为层面,遵循自然规律和生物节律,听从脑内生物钟的指令,改变原来不良的睡眠卫生习惯,有了困意再上床,睡前不要吃太饱,不要因睡不着觉就早早上床、不要睡懒觉。 “没有必要遵循别人的节律,比如十一点睡、七点起。因为每个人的生物节律并不相同,每个人都可以养成自己独特的入睡习惯。”贺佳表示。 运动泡脚能改善睡眠 樊冀闽介绍,目前大多数睡眠障碍是可以治愈的。她建议,睡眠不好的人群,可以尝试用以下方法来改善和提高睡眠。首先是运动,可以跑步、练瑜伽、打太极拳,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注意不要在睡前3小时做一些剧烈运动;尝试听听音乐、泡脚、读读休闲书籍等,只要能够让自己身心放松的小习惯均可尝试;午睡时间不超过1小时,一整天的总卧床时间控制在8小时左右;睡前少看电子产品,包括玩手机等,少做那些“烧脑”的事情,不想操心的事或做工作计划等;还要隔绝噪音,如果无力改变环境的话,可以考虑购买耳塞。 另外,睡眠不好的人,睡觉前6个小时不要食用富含咖啡因的食物和饮料,少喝咖啡、可乐,晚餐可以吃小米粥。晚饭要尽早吃,与上床时间间隔2-4个小时。睡觉前喝一杯温牛奶。此外,葵花子、蜂蜜和大枣等,也具有安眠的功效。 调整饮食结构戒烟酒 陈晓芳介绍,睡眠时间的长短和睡眠质量的好坏相关。目前国际上认为,人的睡眠时间平均为6.5小时就够了,不同的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延长或缩短睡眠时间。比如儿童需要大量的睡眠才能满足其生长需要,可以延长到12小时;老年人觉少,一般睡5至7个小时是比较适宜的。 她表示,肥胖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重要高危因素,由于颈部脂肪沉积,使上气道狭窄,易引起呼吸暂停,因此可以积极调整饮食结构,适当锻炼身体,减轻体重。戒烟酒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吸烟刺激咽部导致水肿,使呼吸不畅;酒精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肌肉松弛上气道变窄加重打鼾,引起呼吸暂停,所以晚餐时或睡觉前应该避免过量饮酒,尤其是对于本身会打鼾的人。习惯侧卧睡姿,减少舌根后坠,可以减少打鼾或呼吸暂停。 (记者 吴志明/文 福医大附属二院/图(除署名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