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羽父子双知泉州耀史册
2019-03-29 11:36:07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
朱松朱熹父子都曾在泉州任过职,巧的是,刘子羽刘珙父子先后出任过泉州知州。两个姓氏两代人在泉郡留下一段群贤毕至的史话。 |
碑记中载:“富沙刘公子羽,以忠孝名家,清华重望”。 辨察精明 士民悦服 刘子羽与朱松那种挚诚相待的友谊,也在他们各自的后人刘珙、朱熹身上重现。刘珙,字共父,子羽长子也。《宋史·刘珙传》称其“生有奇质”,天生禀赋过人。刘珙从小拜叔父刘子翚为师,就学于五夫里屏山书院,“知刻苦自励”,无疑是个勤奋好学之人。后来朱熹也从学于刘子翚,所以两人算起来是同门师兄弟。 刘珙比朱熹年长8岁,出仕也较早。绍兴十二年(1142年),刘珙刚20岁出头便中了进士,累迁礼部郎。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他因忤秦桧被罢。秦桧死后,召为大宗正丞,迁吏部员外郎。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兼权秘书少监,兼权中书舍人。据《宋史·刘珙传》载,那时金人屡犯边境,南宋王师北向,诏檄多出刘珙之手。这些诏书和檄文,“词气激烈,闻者泣下”。 不久之后,刘珙随皇驾到了建康,兼任直学士院。刘珙正直敢言,善于进谏。御史杜萃老为了弹劾王继先、张去为两人而得罪朝廷,即将被降职。贬职诏书要刘珙起草,刘珙顶住压力坚决不写,最终帮杜萃老渡过这一难关。张浚留守建康时,威望很高,但朝廷却任命杨存中为江淮宣抚使。诏书都已拟出来了,刘珙认为用人不当,又拒不公布。高宗很是生气,就让宰相召见刘珙,陈述旨意。刘珙却回答说:“替国家着想,就不应该替张公(张浚)着想;如果为张公着想,就不应该连累国家啊!”最后高宗只得中止发布诏书。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金主完颜亮以“提兵百万西湖侧,立马吴山第一峰”之势领兵南下,妄图一举歼灭南宋。开战之初,金兵直逼两淮,朱熹很是担忧,作《感事》诗一首:“闻说淮南路,胡尘满眼黄。弃躯惭国土,尝胆念君王。却敌非干橹,信威藉纪纲。丹心危欲折,伫立但彷徨。”十二月,金兵北退,朱熹又写《感事书怀十六韵》寄刘珙,其诗曰:“胡虏何年盛,神州遂陆沉。翠华栖浙右,紫塞仅淮阴。志士忧虞切,朝家预备深。一朝颁细札,三捷便闻音……正尔资群策,何妨试盍簪。折冲须旧衮,出牧仗南金。众志非难徇,天休讵可谌。故人司献纳,早晚奉良箴。”可见,朱熹一直牵挂着师兄刘珙,希望在国家旦夕危亡之际,师兄能为国多多谏言献策。 隆兴元年(1163年),刘珙除集英殿修撰知泉州。清道光版《晋江县志·卷34》载称:“(刘珙)隆兴间(1163—1164年)知泉州,委事僚属,一无所问。人意其不谙或不屑为,既乃取而自为之,辨察精明,区处得当,士民悦服。”也就是说,刚出知泉州时,刘珙把州内事务都交给下属去办,人们便误以为他缺乏当地方官的经验,不懂如何处理一州公务,抑或是摆官架子不屑亲自处理州事。得知这种传闻后,刘珙二话不说,把事情全揽过来自己办,结果桩桩都处理得漂漂亮亮的,令士民口服心服。 然而,刘珙出知泉州的时间极短。隆兴二年(1164年),他就接朝廷诏命改知衢州了;乾道元年(1165年),再次改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那段时间,正值宋金两国边打边和谈的时期,所以国家政策不断变化,这才导致官员的频繁调度。乾道元年,宋金终于敲定和平协议,史称“乾道之盟”,和议成立后,双方保持了近40年的和平关系。在潭州任上,刘珙修复岳麓书院,由张栻主持书院教事,并促成了朱熹与张栻在岳麓书院辩论,此即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这次会讲,开创了中国书院史上不同学派之间会讲的先河,也使岳麓书院声名大振。 乾道三年(1167年),刘珙被朝廷召还,除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乾道四年,兼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乾道五年,除资政殿学士、知荆南兼湖北路安抚使。 刘珙身任参知政事时,深悯民生疾苦,一心想着尽量减轻百姓负担。据《宋史》载,刘珙曾“奏除福建钞盐岁额二万万,罢江西和籴及广西折米盐钱,及蠲诸路累年逋负金钱谷帛巨亿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