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首页 新闻中心 滚动网报 直通屏山 领导留言板 新闻发布会 西岸时评 东南空间 东南网事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视频 图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科教文卫 > 正文
一座海交馆 一部泉州史
2019-05-10 11:22:00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只有文化活着,民族才能活着”。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

“中国舟船世界”陈列馆

推动海交史研究蓬勃发展

在泉州海交馆副馆长郭育生的办公抽屉里,躺着一本封皮泛黄的工作笔记,里面记载着新海交馆主体建筑每一根冲孔灌注桩的具体位置,以及它们开孔时间、灌注时间,甚至还为每一根桩进行了详细的编号。可以说,建筑的每一根地桩都凝聚着海交馆工作人员的心血,每一根地桩都是撑起海交馆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郭育生表示,撑起泉州海交馆的不光是这些钢筋水泥,更有一代又一代海交馆人的辛勤付出与执著追求。老一辈如彭德清、吴文良、庄为玑、许谷芬、陈泗东、林文明、张立等人,都对泉州海交馆的创建与发展,贡献颇大。特别是吴文良,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就开始在泉州从事各种外来宗教石刻的抢救、搜集和研究,并于上世纪50年代将收藏的大批珍贵石刻捐献给泉州市政府和厦门大学,从而奠定了泉州海交馆成立的基础。

1974年,泉州湾后渚港发掘出残体庞大的宋代沉船,5年之后,在海交馆举办的“泉州湾古船科学讨论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发起成立了全国性学会——“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从这年开始,由研究会与海交馆联合出版的学术期刊即定名为《海交史研究》,这份期刊汇集了该领域大量的研究成果,因而广受关注。据王连茂介绍,“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的成立和《海交史研究》的问世,直接推动了海交史研究工作的蓬勃发展。人们越来越注意到,泉州海交史决非一种孤立的现象,它几乎牵涉到这个地区历史的所有方面的问题,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地来进行总体性的考察研究,显然是必要的。学术界基于对泉州地区历史文化遗存的价值和特性的认识,提出了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区域性文化现象的概念——泉州学,并就此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在海交馆成功创造了“一馆、一会、一刊”的博物馆模式后,泉州已日渐成为中国海交史研究的重要阵地。

1991年至1997年,泉州海交馆连续三次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海交史研究会、福建社科院等联合举行的“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会议,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1991年2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号”考察船抵达后渚港。随后,“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泉州隆重召开,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在泉州举办的历史性学术盛会;1994年2月22日至2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与伊斯兰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海交馆召开,参加的专家学者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1997年12月l日至4日,“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十年庆典”暨“中国与东南亚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海交馆隆重召开,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泉州举行的第三次盛会。在这次盛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官员迪安博士在致辞时,高度评价泉州海交馆和亚历山大图书馆是海上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两个文化基地。

丁毓玲馆长表示,自建馆以来,泉州海交馆无论是在文物调查征集、考古发掘方面,或是在科学研究与编辑出版方面,在陈列展览与藏品保护方面,都做了大量世所瞩目的工作。2008年5月,泉州海交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这一荣誉正是对海交馆工作最直接的肯定。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