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泉州市红十字会水上救援队队员坚持在笋江桥下值班。
暑期来临,外出游泳、戏水的市民增多,但随之而来的是屡见报端的溺水事故。近日,泉州市红十字会水上救援志愿队队员肖金勇详细分析了近8年来市区笋江桥水域的溺水事件,发现事件多集中在七八月暑假期间,溺水者中男性多、儿童多、来泉务工人员多等特点。泉州晚报特对此分析予以整理发布,希望借此提醒广大市民尤其是家长,注意暑期安全,防患于未然。
统计 暑期溺水事故占七成
近日,记者在肖金勇提供的《泉州市红十字会水上救援志愿者服务队20110427-20190427年救生情况简表》上看到,上面详细记录了溺水事件的时间、地点、溺水者、救生者、简况、宣传媒体等相关情况。
肖金勇出生于1949年,冬泳龄已经有55年,连续5年在笋江桥流域值班,曾参与2起救生,与队友成功救起3名儿童。他介绍,八年间,在笋江桥下发生过的有案可查的溺水事故与险情共计36起,其中32起为溺水事故,所幸百分百救活,另有4起险情也全部及时施救排解。
这其中受救者共计43人,其中男性39人,女性4人;从年龄结构看,成人19个,未成年人24个;从籍贯看,省内14个(本市9个),省外29个;从年份看,2013年最多9起14人,2018年最少1起1人,平均每年4.5起、5人以上;从月份看,4月3起、5月2起、6月3起、7月13起14人、8月14起20人、9月1起;从事发水域看,桥墩外远水区3起,第一桥墩内9起,1-2桥墩间18起,断桥与新桥间5起,桥墩横梁上1起;从潮流情况看,涨潮时段22起,退潮时段14起。
分析 多种原因造成溺水多发
为何溺水事故频发?肖金勇认为,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从客观原因来看,笋江桥离出海口较近,每天涨退潮各两次。涨潮时,江水受断桥阻隔蓄势,更加汹涌,在桥墩间碰撞形成漩涡和浪花,如遇台风,情况更加险恶;退潮时,平常前半小时水流平缓,随着在断桥处的落差加大,水流加急,如遇汛期金鸡闸泄洪,水流更加湍急;平时潮汐规律,每天比上一天推迟45分钟左右,遇汛期、台风、泄洪等因素,潮汐就打破常规无定势。
此外,亲近水源乃人之天性。笋江桥下,基岩裸露,被潮水冲刷得光亮无比,成了洗衣者的天然搓板,天热时又成了平民百姓纳凉的“床椅”。尤其在暑期,开放的江面就成了男女老少戏水、游泳的天然水域。
从主观原因来看,不少市民不识水性,尤以小男孩为甚,他们无知无畏,独身或结伴,无防护意识和救生物品(救生圈、浮板等),或在岸边抓小蟹,或下水嬉戏,稍有不慎就容易发生危险。还有的市民虽会游泳,但不懂得潮汐规律,或者自满逞能,最终发生险情。
这些市民常去的水域存在不少危险 (姜贝 绘)
防范 各界加强巡查与宣传
如何防患于未然?肖金勇表示,泉州水域众多,不只笋江桥流域,其他地方也应该加强防范。
肖金勇建议,要防范溺水事故的发生,首先要加强巡查与救援。记者了解到,泉州市红十字会水上救援志愿队从周一到周日每天都安排三名队员在笋江桥下值班与劝导。
同时,社会各界应该共同防范。媒体应加大宣传报道,学校应加强安全教育,家庭更要负起监管责任,“因为溺亡已成儿童意外身亡的第一杀手,而暑假正是少儿溺险事故高发期。”
“防溺水最积极简捷的办法就是要学会游泳。”肖金勇表示,学会游泳,不光是一种健身运动,更是一项适应环境生存与自救互救的技能。
他建议,游泳,特别是初学游泳,最好还是到游泳馆找专业教练学习。游泳前准备活动要充分,以调动身体肌肉和各器官的积极性,不要贸然下水,以防抽筋;携带救生物品,如救生圈、浮板、“跟屁虫”、塑料桶瓶之类,有利自救及他救,在天然水域还能起到目标作用,避免过往行船的碰撞。
在笋江桥下,市民要注意观察潮汐,避其锋期,不要逆潮流而动,遇大风大浪、激流汹涌时不要下水。即使风平浪静,也要量力而行,不要逞强横渡或超负荷运动。宜沿江边平行线游动,如遇意外便于靠岸。小孩学游泳,一定要有大人陪伴,严加看管,最好用长绳拴住救生圈,在相对平静和可控范围内的水域学习。
遇到险情时,不要慌乱,要迅速大声呼救,听从并配合救援人员施救(施救者应从侧面接触溺水者);如无人发现,要积极自救(双脚不停向下踩水,双手撑掌,快速反复向下按压水,在反作用力下向上浮起,尽量露出口鼻,向岸边靠近)。
记者了解到,为了警示市民游客,肖金勇还根据笋江桥水域的特点,自编了一首防溺水打油诗:
汛期泄洪流水急,每逢涨潮漩涡多;
夏季台风掀恶浪,平日水柔也藏祸。
体力不支脚抽筋,沿边平行易着落;
江景虽美不贪恋,家中亲人盼归乐。
(记者 吴志明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