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创新公共文化供给方式,造福乡村留守村民
“墟日文化车” 追着群众送文化
书法展览吸引赶墟的村民观看
受陶瓷业集聚和大城关政策带动,德化县约30万人口中,近75%集中在县城,农村多为留守老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等群体。以前,这7万多的留守村民如果要看戏、看书,机会少,去县城又免不了长途奔波。如今,这种情况正在改变。德化县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结合各乡镇墟日赶墟人口集中的特点,创新公共文化供给方式,组织开展“墟日文化车”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实践工作,给留守村民免费送文艺表演、送书、送文化,让文化的“源头活水”更畅快地流进农民群众的“田间地头”,演绎“为民‘赶墟’追着群众送文化”的时代新气象。
□本报记者 王金植 通讯员 苏巧丽 龚丽霞 文/图
村民“点菜”
文化服务送上门
南埕镇南埕村留守的村民不多,林老伯与老伴也在其中,他们的儿女都在县城。林老伯喜欢看木偶戏,以往想看一场,都得跑到县城。得知县里的“墟日文化车”要到镇里,村民可以自己点节目,他迫不及待地点了木偶戏。
7月5日,他一大早就来到镇里的广场,等待木偶戏上演。
当日正值南埕镇的传统墟日。上午8点还不到,德化县文化馆、县图书馆以及木偶剧团的工作人员已经在南埕镇的广场上忙碌起来。当日的“墟日文化车”带来了木偶戏演出、图书免费借阅活动以及书法、书画、非遗图片展览,吸引了众多前来赶墟的群众驻足观看。木偶戏《挑瓷人》的精彩表演,赢得了林老伯等人的阵阵喝彩。“我在家门口就能看戏了,省去了长途奔波之累。”他说,“墟日文化车”真不错,想要什么文化服务可以自己选择,真正是把文化送到家门口了。
为村民表演南音
文化“赶墟”
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德化“墟日赶文化”活动的开展。
德化县共有191个行政村,其中非城区村175个,人口多集中在县城。这些村庄离县城最近的二三十公里,最远的100多公里。一些乡村产业匮乏、服务无人,公共文化服务长期处于无服务项目—无适用人群—无服务项目的恶性循环和窘境。
针对“小县大城关”、农村人口数量少、文化服务不均衡等特点,德化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结合各乡镇仍有“赶墟”的习俗,通过“墟日文化车”的形式,组织开展流动文化演出、展览、免费图书借阅配送等“墟日赶文化”活动。
“村民想读什么书、想看什么节目,我们就按村民的意愿进行文化服务。”德化县文体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群众提供“点菜式服务”“定制式服务”,创新了文化服务方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打通公共文化服务农村最后一公里,让更多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流动图书免费借阅
服务“进村”
一个月惠及5000多人次
据介绍,自6月1日启动以来,“墟日文化车”已深入南埕镇、三班镇、雷峰镇、美湖镇、盖德镇、杨梅乡等乡村开展活动20多场次,惠及群众5000多人次。活动实现图书借阅5000多册,提高了县图书馆图书的流通率和利用率,打破了读者、书店、图书馆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了统筹整合、多方共赢的局面。同时,也是图书馆与实体书店合作共同搭建服务平台、有效推动全民阅读的一次创新。
德化县文体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每年将组织举办“墟日赶文化”活动80场次以上,覆盖全县18个乡镇以及人口集中村落;组织民间文艺团体、协会开展“文化进万家”“文化进基层”等文化演出下乡活动30场次以上,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有效满足广大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