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设计营,怎么这么受欢迎
——2019年晋江海峡两岸大学生设计营观察
在嘉利公司,两岸设计营营员在展示他们的设计作品。
东南网7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敏霞 通讯员 陈文经 谢佩龙 文/图)
七月的晋江,骄阳似火。
9日,一年一度的海峡两岸大学生设计营火热开营。来自两岸40所高校的128名学子混合编队,在两岸工业设计专业导师带领下,分两轮进驻16家制造企业,经过10天的携手努力,20日,第一批设计成果新鲜出炉。
记者在采访中观察到,设计营因其接地气、效果好,受到承办企业的高度肯定和两岸师生的积极响应,日益成为推动海峡两岸设计与制造融合发展的产学研新模式。
学生:“像打通任督二脉!”
19日下午,在晋江五里工业园,两场设计营作品终评答辩会同时举行。
“来!跟着我们一起扭扭。”在嘉利儿童用品有限公司,第一个上台答辩的台湾圣约翰科技大学的黄仁杰一句开场白,马上就让紧张的气氛变得活泼起来。他的搭档是来自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工业设计系的王茗申。同组作战的两个人根据企业的要求,设计了以鲸鱼为主创意的扭扭车,两人天马行空的创意得到满堂喝彩。
“台生+陆生”一对一搭档,这一主办方的特别设计,在现实中产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天津理工大学的王智潮和高雄师范大学的林伯丞是一组。说起彼此,他们开启了“互夸模式”。“他基本功很扎实,手绘特别厉害,3D建模速度也很快。”林伯丞说。王智潮则觉得林伯丞想象力非常丰富,总是能够出其不意。10天的朝夕相处,一起开夜车,一起脑力激荡,共同合作完成设计作品,两个人有了不一般的情谊。
“对于两岸学生来说,能够直接进入企业,实地看到企业的生产流程、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市场的要求,加上实战设计的锻炼,机会难得。”嘉利组的带队导师、台湾亚洲大学创意商品设计学系助理教授徐宏文认为,设计营“台生+陆生”组合十分巧妙,不仅可以加深了解,更是彼此学习、取长补短的难得机会。
在恒安集团,8组16人更是感受到了“两岸一家人”的温暖。来自江西财经大学的王君和她的搭档高雄师范大学林洧君通力合作,勇夺一等奖。“我们合作非常默契,完全省了磨合的过程。”面对高强度的实战训练,一动一静的两人经常互相鼓励,最终取得佳绩。
“我们16个小伙伴虽然有竞争,但大家都是互相帮助,很有凝聚力。”台湾亚洲大学的李宜珊从幼儿园到中学都是在广东就读,高二时才转学回到台湾,母亲又是山西人,所以,她希望毕业后到大陆发展。
“名额太少了。”多次带队的台湾亚洲大学创意商品设计学系助理教授刘芃均告诉记者,设计营从开始举办以来,在台湾高校反响热烈,很受欢迎,报名的学生每年都有一两百人。
设计营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在刘芃均看来,是因为切中了学生要实践、企业要创新、产业要转型升级的需求,做到了多方共赢。两岸学生通过互补互学,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参加过的学生,就像打通了设计的任督二脉,进步非常显著。”刘芃均说。
设计营也坚定了许多台生西进的信心。刘芃均带的学生王冠婷曾两次参加设计营,2018年毕业后就来到晋江入职之前实习的企业。如今,她还收获了爱情。
在恒安集团,两岸设计营营员和企业负责人交流设计创意。
企业:“真是相见恨晚!”
设计营不仅在两岸高校学子中广受欢迎,而且在主办的企业中得到高度肯定。
“从他们开始画草图,我就眼前一亮。”两岸学子的设计作品,让嘉利公司总经理陈昱昇很满意。
嘉利是晋江老牌的玩具生产企业,主打儿童电动车和仿真童车。2017年,嘉利拿下小泰克品牌授权,合力开拓母婴产品,现在已经开发五大品类100多个品种的产品。这已是嘉利第六次参与承办设计营。“现阶段,工业设计、产品研发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陈昱昇说,“一是高校学子新鲜的创意,可以对企业现有的研发设计部门产生一些冲击,激发他们更多的创新动能;二是企业发现和储备设计人才的良机,可以促成以后更多、更广的合作。”
“真是相见恨晚!”第一次参与承办设计营,恒安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监杨成龙说。除迎合恒安多元化、国际化发展战略对创新设计的需求外,在杨成龙看来,设计营还是恒安累积校企合作资源的重要平台,他们希望和更多的两岸高校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同时能够储备更多的人才。让杨成龙高兴的是,在答辩会上,有学生直接表达了毕业后加盟恒安的意向。
除了创意和人才外,设计营还带来了真金白银的订单。福建集成伞业有限公司2015年就开始参与承办设计营。在已经收官的4年设计营中,集成公司共收到设计作品119件,其中申请专利49件,成果颇丰。2017年以来,集成公司扩大设计研发的投入,设计成果转化的作品越来越多,便携式伸缩伞、旋转木马伞等10多款伞得到转化,推向市场后受到消费者欢迎。截至今年6月,集成公司在这10多款雨伞上获得近4000万元的订单。
“设计营在推动晋江制造业差异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得到了参与企业的广泛认可。”晋江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黄金发说,参与承办的企业数量从2015年的7家增加到2019年16家,行业从最初的鞋服、晴雨伞,扩展到鞋服、体育用品、婴童产品、装备制造、健身器材、食品、文创等领域,通过这项活动,晋江制造业企业积蓄了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