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有的老房子被推倒
“如果有天堂,那里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去年10月,当文学作品《皮囊》销量突破300万册,晋江东石籍作家蔡崇达决定将老家的房子,建成一座对外开放的图书馆,取名为“母亲的房子”图书馆。
阅读曾是他年少时的“避难所”,他说:“小时候做梦都想有一个地方,可以让我躺着、坐着、趴着,看一日又一日的书,空间安静,阅读自由。建造公益图书馆既圆了儿时的梦想,又是一次再回家的过程,更是对社会公共责任的承担形态,希望小镇的人们可以在书籍中抵达远方。”
“‘母亲的房子’图书馆 是我在家乡的新家”
外墙粉红的4层小楼已被拆除,裸露的红土上已竖起了根根钢筋,正等待泥水的浇筑……近日,记者来到蔡崇达笔下晋江东石的“母亲的房子”,施工队正在打地基。“母亲的房子”图书馆所在地位于东石镇区弯弯曲曲的小巷深处,即将建成的静谧图书馆与熙攘的人群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一般人看来,显得尤为突兀。
从2018年年底至今,“母亲的房子”图书馆项目筹备、建设过程中,蔡崇达和家人陆陆续续承受了不少压力。蔡崇达坦言:“老家的这个房子,除了因为情感和父母亲的关系,事实上,确实是我很难回去的远方了。现代经济模型已注定,小镇上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少,其实我拿稿费修建这个房子,和当年母亲一定要修建房子一样,于个人利益上是完全错误的,只有放到情感上,才是无价的。”
在蔡崇达看来,小镇上的宗族、家庭、母亲孕育了他,共同构成了他的母体。建造“母亲的房子”图书馆实际上是游子蔡崇达又一次回家的过程。他说:“家乡足够强大,我是带着家乡抵达了远方。家乡美好而且强大的存在,确实守护着我。有人为家乡铺路,有人为家乡建楼,但还未有人为小镇建一座公益的图书馆,我是作家,我来做很合适。”
“‘母亲的房子’图书馆,这八个字是一个整体。新落成的房子,将有一半是打开的图书馆,另一半是家人居住的地方,将成为我在家乡‘新的家’。”蔡崇达进一步解释,房子代表的情感是“小家”,而图书馆主动参与共同事务,代表的是“大家”。
“母亲的房子”图书馆,这个名字开始于个人私密的珍惜的情感,但最终完成的是对公共责任的承担形态。这像极了闽南宗族文化的核心,宗与族,开始于血缘,连接着最细密的人类情感,但舒展开来却是具有管理功能和精神秩序的公共关系。家乡泉州是蔡崇达魂牵梦萦的地方,或许“母亲的房子”图书馆的成功建成,将成为远在他乡打拼的蔡崇达与家乡联系最为直接的见证。
在蔡崇达看来,建造公益图书馆既圆了儿时的梦想,又是一次再回家的过程,更是对社会公共责任的承担形态。
依依不舍老房子 心情几度被拉扯
“那房子,大门的石头对联,是父亲送给母亲为数不多的惊喜,他将两个人的名字编入对联,刻在石头上;屋子里有他们结婚的床,掉了漆,可却都是留有记忆的……”在《皮囊》的书中蔡崇达曾写过,为了建这座房子,母亲几乎是疯狂偏执的,她在父亲中风偏瘫,生活困顿到去捡拾人家扔掉的菜叶时,两度“倔强地浪费钱”去盖一座家人的房子。
去年年底,蔡母一开始得知儿子要将凝聚着自己毕生心血和情感的房子改造成开放给公众的图书馆,内心是十分支持的。“我们一家人生活在上海,这座房子也就落寞起来了,一年住进来的次数屈指可数。我和母亲提议将家园改造成公益图书馆,母亲是很开心的,她欢喜看到房子将成为帮助乡人的地方。”蔡崇达说。
可当蔡崇达频繁地与设计师对接建造事宜时,蔡母却又伤心了起来。在图书馆设计一改再改的三四个月时间里,蔡母的心情被拉扯着,忽高忽低。晋江东石镇区房屋密集,楼与楼之间相隔最宽处还不到两米,要想在这高密度的建筑地形下,将旧式的房屋改成集现代化与文艺气息为一体的图书馆,难度特别大。老旧的房子已经承载不了图书馆的设计初衷,母亲的房子不得不由“简单改造”变为“拆掉重建”,不得不再追加建造预算。
蔡母曾难过地向儿子诉说内心的苦闷:“房子的一块块砖还是我亲手跟师傅一起垒的,在垒的时候你爸爸就坐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推倒了就没有了……”面对母亲的不舍与留恋,蔡崇达坚定地说道:“父亲会很骄傲我们把它改成开放给大家的图书馆的。一定会的。”终于,在听到设计师会把房子石头上的对联、掉漆的床都保留下来,落成之后的图书馆也许会成为地标性建筑,蔡母才又开心起来。
4月15日,蔡家人收拾细软搬家;4月22日,蔡母特地回东石,按照闽南习俗,办了个动土仪式,告诉这座她扎根大半辈子的房子,“咱们要动土啦”。6月初,蔡崇达在自己的微博里发了一张房子拆掉后的工地图,告诉所有关心、关注的人,“‘母亲的房子’图书馆,开工了。”
6月12日,“母亲的房子”图书馆便收到了第一批捐赠的书籍。 (采访对象 供图)
争相捐赠分享书香 名家琚宾免费设计
“做一家公益图书馆是一个浪漫的梦想。但实现梦想的过程是艰辛的。”蔡崇达说,建一座图书馆,要比捐一笔钱难太多了。令人欣慰的是,小镇图书馆开工没多久,友人伍筱便特地篆刻了藏书章;创作过《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里》的音乐人莫西子诗,将专门为图书馆写歌;微博上《皮囊》的粉丝们,也已列队表态,未来一定要带着书,到小镇来打卡……蔡崇达的乡土情缘,令无数人动容。“只有我一个人是不够的,幸好身边还有许多人与我一起拼命努力。”蔡崇达特别感谢一路支持他建公益图书馆的人们。
7月9日,蔡崇达发了条微博:“希望大家各自捐影响你生命的一本书,写上你的推荐原因。”于是,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熊亮的“种一本书在孩子心里”、刘同的“To:‘母亲的房子’读者们大家好”……一本本写有捐书人签名和寄语的图书,正从全国四面八方向泉州晋江东石镇汇聚而来。其中韩寒、冯唐、蔡国强等人已受邀来捐书,多家出版社也各自挑选最好的作品,送到“母亲的房子”图书馆陈列。据蔡崇达的姐姐介绍,6月12日,“母亲的房子”图书馆便收到了第一批捐赠的书籍,一下子来了30多箱。仅仅过去一个多月,全国各地的书籍已经堆满了小半个房间。
与此同时,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栏目组和著名设计师琚宾从去年11月份开始便全程参与了“母亲的房子”图书馆项目的发起、设计、建设。曾斩获过许多全国性奖项的新锐设计师琚宾,其新晋代表作有“阳朔Alila糖舍酒店”。令人感动的是,琚宾不仅带着自己的团队免费为图书馆做设计,而且半年来,他曾不辞辛苦多次来泉州,深入闽南小巷,仔细勘察闽南建筑,研究房子与邻里,与道路,与小镇的关系,只为将闽南文化、小镇线索,都折射到空间和室内设计里。
据悉,为了完美诠释设计的内涵,“母亲的房子”图书馆设计方案已经过多次修改。图书馆最新的设计方案是现代风格的建筑,将是一栋4层楼的建筑,融合一定的闽南元素,外立面呈现镂空的效果。楼层内将通过错层建设来扩展空间,里面既有开放式的图书馆,也有封闭区的私人空间。同时,还将突出立体园林特色,层层见绿。
“母亲的房子”图书馆开工
起点是家乡的情感 终点是公共的责任
“家乡给予我内心的那份深刻感悟,最终促成了《皮囊》的成形。”在蔡崇达看来,《皮囊》书中的故事、人物、理念等都与泉州息息相关,这整本书是为泉州而写的。蔡崇达自2004年从泉州师院毕业后,便离开泉州,走出福建,去往大城市里工作,至今已有15年之久。这期间,他从东石镇离开,又不断回归泉州,回归小镇。“不管在外漂泊多少年,我的根都在家乡,和所有在外地、海外求学、工作的泉州人一样,始终关注着泉州的发展。”
闽南人信奉神明,会发愿做善事,作为地道的闽南人,蔡崇达也曾发过一个愿:“当《皮囊》这本书,销量每上一个百万册,就要为家乡做点什么。”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皮囊》销量突破100万册时,他回东石的母校设立了奖学金;2017年,《皮囊》销量突破200万册,他回母校晋江侨声中学,取父亲蔡长发和母亲黄丽珍名字各一字,设立“长丽文学奖”,以资鼓励母校怀抱文学梦的学弟学妹们;2018年,《皮囊》销量达到280万册,他回泉州师院设立“《皮囊》文学奖”;今年3月,《皮囊》销售突破300万册大关,据说这么多书一本本堆起来,可超过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这一次,他决定把“母亲的房子”,建成半开放的图书馆。
去年11月,一得知学生蔡崇达的想法,母校侨声中学的校长陈昌卫非常赞赏,他主动承担起对图书馆的日常管理。他说:“这个想法太好了,崇达的公益之路已经从学校走向社会,这是个人对社会责任担当的体现。相信项目做成,对小镇乃至泉州的影响是深远的,希望它可以成为文化地标。”
图书馆还在建设中,是否能在今年10月份如期完成,蔡崇达个人也是心存困惑。但对图书馆建成后的安排,他早已有了一套自己的设想:待落成后,这座为小镇而建的图书馆,小镇上的人只需凭有效身份证,就可以借出一本书;小镇外的人同样借书免费,只需要付一定的押金。馆内将预留茶饮、轻食空间,承包商不需租金,但需低价经营、承担公共空间的维护工作。图书馆的运营将由东石母校校长协助,日常管理则由侨声中学文学社的社员们来帮忙,图书馆将支付一定的维护报酬。他说:“图书馆是自我身上的家乡和远方,融合成一个新的空间,起点是家乡的情感,但终点是通向现代社会责任的公共空间。”
“希望选书人的个人故事也在图书馆中留下印记,让它成为许多人的‘人生图书馆’”,正如蔡崇达在微博写道的一样,未来,这座建成的“母亲的房子”图书馆将不再只是蔡家人个人情感的寄托,而是凝聚着与之相关一切人的人生印记。
记者 陈森森 实习生 刘钧泓
凝聚着蔡母毕生心血和情感的房子被推倒重建
友人伍筱特地篆刻了藏书章
晋江东石镇区房屋密集,楼与楼之间相隔最宽处还不到两米。
一本本写有捐书人签名和寄语的图书,正从全国四面八方向泉州晋江东石镇汇聚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