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德化瓷帮古道访贤踪:名人遗址遗迹让人难忘

2019-07-26 10:59:42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流传千载的古道传奇

宋代德化至永春驿道修筑而成,成为当时德化传递文书、运输物资、往来人员的交通大动脉;由于常年用来运输陶瓷,在后世被称为瓷帮古道;有文献可证,历史名人朱熹、李廷机、张瑞图等,均曾行走过往此道

金城堂是李廷机与单辅友谊的见证

核心提示

宋乾德二年(964年),为了满足日渐增长的陶瓷运送需求,泉州至德化间修筑了这条驿道。明代从德化县前岭经岭头格,上石龟岭,至后湖窑,登羊广岭窑,达铺仔邮传机构的高洋铺,经两县交界的高洋塘报关,过草垵,出虎豹关,然后至永春桥头铺,这条驿道成了德化南下泉州的必经官道。有文献可证,历史名人朱熹、李廷机、张瑞图等,均曾行走过往此道。如今,人们重走瓷帮古道,试图在时空的穿越中邂逅那些流传不息的古道传奇。

□记者 吴拏云 实习生 周伦烨 通讯员 王双季 文/图

遍布窑址的古驿道

德化地处泉州西北部,坐拥群山。清康熙丁卯年(1687年),德化训导方祚隆在为《德化县志》作序时写道:“德化岩邑也,隶于温陵,处万山之中,与尤溪、大田、永福、永春相接壤。然地脉忽而耸峙俯临他邑,故由来文人每多俊伟超奇,地灵人杰,是耶非耶?”60年后的乾隆丁卯年(1747年),德化教谕曾晋为当时重修的县志作序时亦称:“德邑环山之中层峦叠嶂,缘疆而望,四面皆低,非舟车往来走集之区,故无浮嚣淫靡之习。”不难看出,古时德化交通往来不便。德化有驿道始于宋代,宋乾德二年(964年)德化至永春驿道修筑而成,这条官道也成了当时德化传递文书、运输物资、往来人员的交通大动脉。

“德化南下永春的古驿道,由于常年用来运输陶瓷,在后世被称为瓷帮古道。”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副秘书长王金镭称,按照文献记载,瓷帮古道“从县前铺,过路尾巷,经塔尖旱池、陈拱祠、金锁形至县前岭亭入高阳境”,直到“出虎豹关至永春剧头铺”,此间15公里。再往永春五里街许港,还需脚程12.5公里。“现在走这条古道的话,出县前岭,高阳村为第一站。”记者跟随王金镭从省道203拐入高阳境内,只见眼前陡然出现许多蜿蜒盘旋的山路,据说这段山路大约2公里,竟有20多个大弯,民间称之为“德化最弯的公路”。这段路中有俗话所称的“四十八阶”,即连续登上48层台阶,有颗大松树,古时过往行人、商贩、挑夫到了这里,都会在“四十八阶”上稍作歇息。过了此处,再往上就是县前岭头,这里曾是古驿站遗址,但除了路边层层相叠的青石外,已无古迹残存。

再往前进,抬头便见高阳隘门(又称关隘大门)耸立于岭间。据说,昔日隘门之下驿传、铺递、官差、商旅、肩贩等络绎不绝,每天要有上千人路过此隘。如今面前这座高阳隘门是1999年重修的,隘门上有楹联:“高踞金城寨堡,戴云风光龙浔胜景收眼底;阳昭蜈蜞龙窑,宋元薪火明清瓷韵涌心头。”这楹联所说的“金城寨”在德化历史上赫赫有名。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永春爆发吕尚四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人数有数万之多,这是永春县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战火波及永春、南安、德化等多地。南安进士黄养蒙所撰的《平寇碑记》(见民国本《德化县志·卷十七·艺文志》)记载下了这段历史,文称:“德化,泉之属邑也。依山为固,旧未有城,先令邓君景武始议筑之……迨夏五月,永春蓬壶吕尚四等乘倭倡乱,邻比之民胁从者不可胜计……丙辰,悉众众入围德化。维时,张侯饬守备,振兵威,分命教谕李君华严于巡守,而自统兵出击。西战金城寨,斩首百余级。东战窑头山,斩首三百余级……”张侯即当时的德化县令张大纲,他曾在瓷帮古道上重创吕尚四的起义军。经历过战火洗礼的瓷帮古道,就此威名远扬。而今路过遗址地段,人们耳边似乎还回荡着当年鏖战时冲天的喊杀声。

在离高阳隘门不远处,有一保护碑立于道旁,上书“屈斗宫德化窑址”。据介绍,隘门所在地附近,古时即为龙浔高阳蜈蚣牙窑窑址。此窑建于宋元时期,烧制青白瓷,质地坚硬。在高阳村境内,相传一脚踩下去,可能就会发现一块古瓷片,瓷帮古道附近的每个山坡地都可能是一处古窑址的遗址。在高阳,现已发现并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宋元古窑址有2处,而清朝的古窑址则有高洋的杨坪张窑、大路巷窑,洞上的月记窑,铺仔的日记窑、破寮格窑,长林的大窑、窑仔等20多处。一个村子内能有这么多窑址,真是令人咋舌,由此亦可见德化瓷业之昌盛。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