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主管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 泉州民生 > 城事要闻 > 正文
陈平山烈士后人: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2019-08-08 07:49:26 林杰 林佳圣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谢添实    我来说两句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的革命老区樟脚村,参观了陈平山故居,并采访了陈平山烈士唯一女儿的后人,还原88年前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

当地村民把通往陈平山故居的路取名平山路 东南网记者 林杰 摄

修缮烈士故居 还原革命史迹

8月初的一天,阳光明媚,清风徐徐,记者驱车来到泉港区樟脚村黎壁岭自然村,在陈平山烈士外孙女卢瑞珠的带领下,沿着村口小道走向大山深处的陈平山故居。

从村口到陈平山故居大约1.5公里,一路上,卢瑞珠谈起外公陈平山时难掩激动之情。据介绍,陈平山是大革命时期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早年就读于惠安时化学校,毕业于黄埔军校五期,参加过广州起义;曾任中共泉州特委军委书记、福建红军惠安总指挥部总指挥、福建红军独立1师第一团团长兼政委等职务,参与组织和领导过震撼八闽的“惠安暴动”。暴动失利后,陈平山坚持地下斗争,在惠安、仙游、晋江交界的三坪地区开辟根据地,1931年1月,遭国民党反动派暗杀,英勇牺牲,年仅27岁。

“陈平山牺牲后,樟脚人为了纪念他,就把这条路叫做平山路。”途中,经过一条全部由鹅卵石铺就的弯曲小道,卢瑞珠在路口停下来,指着边上的红色指示牌说道。走过平山路,一条清澈小溪出现在眼前,抬头望去,一排平屋横在大山脚下,屋前的五星红旗正迎风飘扬。

跨过小溪水,踏着一排排石阶,再穿过一片竹林,拾阶而上,一排由石头与混泥土搭建而成的古民居映入大家眼帘,鲜红的“陈平山故居”五个字格外惹眼。

凝望着眼前的一切,卢瑞珠介绍说,陈平山故居旧址重修前破败不堪,杂草丛生,直到三年前当地部门启动修缮工作,经过近一年的时间才修缮完毕并对外正式开放。

走进陈平山故居,革命红色气息扑面而来。红色图片展、惠安暴动史、红军战士遗物手迹、红色图书……置身其中,仿佛看到了当年硝烟四起的旧中国,看到了那被鲜血染红的战场,看到一个个革命烈士前仆后继的英勇身影。

据介绍,在陈平山烈士故居修缮期间,卢瑞珠不仅参与筹集修缮费用,还参与收集外公遗物,包括故居内摆设的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有不少是她四处奔波收集而来。值得欣慰的是,得知陈平山故居要重新修缮,不断有热心的乡亲们加入进来,并送来红军战士用过的服装、扁担、大刀、枪支等遗物。

附近的居民陈老伯告诉记者,陈平山故居厅堂墙壁上的那张戎装照是他的父亲在故居里的一个木桶里发现的。

“我小时候经常来这里玩,当时是个破房屋,东西凌乱不堪,瓦片、土墙、树皮一大堆。有一次父亲偶然在这里的一个破旧木桶里看到这张照片,当时是一张小照片,后来重新洗印放大的。我当时就在旁边,印象特别深。”陈老伯说。

据了解,面貌焕然一新的陈平山故居挂上了福建革命老区遗址牌匾,成为革命圣地樟脚村的新名片,近三年里前来瞻仰参观的政府部门、中小学校、社会团体、民间人士络绎不绝。

“革命年代,像外公那样默默无闻的烈士不知道有多少,故居是他们出生的地方,藏着他们艰苦奋斗的那份初心,值得后人去缅怀和继承。”卢瑞珠回忆起这些,眼睛不禁湿润了,“这里是外公当时和战友们并肩作战过的地方,如今给这些革命先辈建一个‘家’,让他们能在家乡安息,得到人们的瞻仰。”

1  2  3  4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